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2》
第二季第一期開播依然引發了很多關注,這次節目組把面試篇也放了出來。
很多人是抱著學習如何面試的心態來看的。
結果看完發現求職心態崩了。
但是其實認真看下來,我們還是能找到自我安慰的角度,從土崩瓦解的意志裡重新站起來:
再優秀的人也會擁有平凡人的煩惱嘛!
名校畢業,父母讓我考公務員
「比較穩定,女孩子嘛」
面試中第一個出場的賀鑫磊,擁有非常漂亮的簡歷:
本科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法學雙學位,大三便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
同時,她擁有國內頂尖律所的實習經歷,是一個優秀的律師儲備人才。
但如此優秀的女孩,卻也面臨著被父母要求考公務員的壓力。
20多歲的人,向來是很迷茫的,尤其是我們這一輩,承擔了太多父母的期許長大的人。
在一個對自己未來尚不清晰的年輕人面前,父母的話對她來說是重要的參考。
一直以來都習慣聽從父母安排的賀鑫磊,想不到拒絕的理由,也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且已經通過公務員的考試。
但是當有一個律所實習生的機會擺在面前時,她還是忍不住投遞了簡歷來參加這場面試。
可惜,在職業規劃上的猶豫不決,也使她錯失了這次機會。
我們並不否認公務員崗位的價值,它本應是很有意義的工作,但是這個崗位在家長們的世界觀中早已經被簡化成了「鐵飯碗」。
「女孩子找一份安穩、體面的工作就可以了,畢竟是女孩子嘛!」
而公務員正好滿足了他們對於職業規劃的所有要求。
父母眼中的理想工作
第二位女生詹秋怡也和賀鑫磊面臨一樣的境況。
本科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喬治城大學,在伯克利公派交流時5門課程全A,大三通過法考,也有法院和律所的實習經驗。
但是在正式找工作時,父母仍然覺得:
「女孩子找一個安穩一點的工作,比較能接受。」
不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詹秋怡沒有選擇聽從,而是堅持了自己想要做律師的方向。
柔弱如同小鹿的她,講話輕聲細語,但說起自己的選擇時,她眼中閃著堅定的光。
於是,選擇律師這樣一份維護正義和秩序的職業,成為她人生中對父母的第一次「叛逆」。
在這場面試中,令人驚豔的是候選人出色的簡歷,令人驚訝的是她們的父母。
希望孩子考公務員,是大部分父母的通識,只是我沒想到,這麼優秀而且家世出身也很好的年輕女孩,依然會被父母要求考取「鐵飯碗」。
女生都會面對的一個問題: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其實,與其說父母刻板,不如說這個這會對於女性都有一種「特殊期待」。
父母也是在這樣的特殊期待下,希望女兒少受一些偏見,少吃一點苦。
在節目的面試環節中,幾乎所有女生都被問到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問題。
問出這些問題是同一個女性面試官。
反觀男生的面試現場,便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
這些問題,對於兩個大學剛剛畢業踏上社會的女生來說,看起來還不算尖銳,因為她們尚未走入婚姻。
上一季的梅楨,二十六歲,北大博士在讀的她,因為已婚,也同樣被問及如何平衡學業、工作和家庭的問題。
提問者同樣是女面試官。
女生去一個公司面試,需要被問到很多和業務能力無關的問題。
婚戀情況,生育情況,備孕情況。
沒有戀愛的問什麼時候談戀愛,
戀愛未婚的問什麼時候結婚,
已婚未孕的擔心入職後懷孕,
已婚已育的擔心要生二胎,
生完二胎的擔心沒辦法平衡家庭和工作。
從公司的角度出發,問及面試者如何權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沒有問題,因為這關係到員工在工作中的投入程度。
問題是我們是不是應該同樣問下男性這個問題?
在同樣的社會語境裡,男性便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難道女性天生就是要為家庭和事業兩面服務權衡的嗎?
男性不需要為他的家庭承擔責任和義務嗎?
休產假的一定是女性嗎?
帶小孩的一定是媽媽嗎?
買菜做飯的一定是老婆嗎?
買房的一定是丈夫嗎?
開車的一定是老公嗎?
賺錢的一定是爸爸嗎?
……
前段時間,張桂梅校長反對女學生當全職主婦的新聞被很多人拿出來討論。
有人說,張桂梅校長是在挑起男女對立。
有人說,張桂梅這種言論是在歧視全職太太。
其實只要去看關於張桂梅的新聞和採訪,就能知道她並不是歧視全職太太,而是她太清楚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成為全職太太是一種多麼沒有退路的處境,所以她不希望自己培育出來的學生陷入這種被動處境中。
在這場討論中,我們能看到當代女性的處境和糾結:
一旦到了適婚適育年齡,職場便不太願意接受你。
你選擇全職顧家,價值便得不到認可,婚姻也可能隨時成為修羅場。
格局:父母之愛子,則當為之計深遠。
「女孩子嘛」,說出這句話的初衷是體諒,是無奈。
殊不知這四個字無形中也剝奪了很多女孩子的選擇。
不僅因為女性體質上的特殊,還很多人會簡單粗暴以:
「女孩子吃不了苦」、「女孩子邏輯思維沒有男孩強」為由,將女求職者拒之門外。
不僅是私企,就連考公務員,現在也有很多崗位明確表明了「限男性」。
女孩子吃不了苦嗎?
看看火神山醫院的施工現場:
在疫情期間,湖北一線的女性醫護超過10萬人。
戰鬥在一線的醫生中有一半是女性,女護士的數量更是超過了百分之九十。
在疫情中,發現並採寫「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報導英勇無畏的鬥士劉智明的都是女性記者。
她們身兼記者、策劃、攝影、攝像等多重角色,深入醫院、發熱門診、社區,記錄下這場戰「疫」。
而且,但凡你去田裡看一看,就知道幹農活的遠不止有男性。
女孩子不適合學理科嗎?
沒有任何主流實驗結論能夠證實這一點。
統計學表明,大部分國家,男女數學的平均成績都沒有顯著差異。
中國第一位獲諾獎的本土科學家是屠呦呦。
帶領我們抗擊疫情的不僅有鍾南山院士,還有李蘭娟院士。
國民才女林徽因,除了是著名的詩人和作家,也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師,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
計算機行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從業者大多是女性。
電腦程式創始人艾達·洛芙萊斯也是女性。
……
女性在歷史上的教育普及程度的確遠不及男性,但在各個領域的突破,她們從來不甘於人下。
「與其說女孩在理科天賦上不如男性,
不如說男女生的歷史不平等造成了這種差異。」
所以,希望無論是父母,還是企業,都不要用簡單的「女孩子嘛」來作為描述女性的前綴和概括。
尊重她們的志趣、愛好和能力,給她們公平競爭的機會,不要把生育和家庭當作女性一方的責任。
當然,對男性也是如此。
每個個體都獨一無二,都應該擁有人生的不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