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榕枝
(一組《孔雀東南飛》圖片)
【作者介紹】榕枝,成年女性,熱愛讀書寫作的自由人。有時寫點有關女性的文字,與姐妹們一起成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描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
劉蘭芝是一個美麗聰敏的女子,從小學習女紅,既懂詩書,又通音律 ,嫁入夫家,勤勞能幹。焦仲卿的形象塑造的也非常鮮明,他忠於愛情,對劉蘭芝一往情深,對母親既敬又怕,性格中糾結與掙扎並存。
最後雙雙自殺身亡的結局,人們都歸罪於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其實,在我看來,抗爭不徹底,他們自己也應該負很大的責任。
在處理家庭矛盾的最初階段,他們那種「先返家,再接回」的方法 ,類似於現在的「假離婚」 。就是因為這自編自導的「假離婚」,她才一步錯,步步錯。
讓我們來看看這悲劇的形成過程吧。
(一)「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劉蘭芝主動提出「離婚」的目的
幼時在家,我過得是很幸福的日子,家教也很好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可是後來,「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在少女懷春的歲月,嫁做人婦。本想與丈夫卿卿我我,甜甜蜜蜜。可丈夫要在廬陵府裡工作,不得不兩地分居。聚少離多的相思之苦,更與誰人說?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自古以來,婆婆的人設,十有八九都是窮兇極惡的典型。她們常常為難勤勞善良的兒媳婦。不願逆來順受的劉蘭芝,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與婆婆磨合著,思想觀念與生活習性相互碰撞,難免會有矛盾 ,難免會有各自的委屈與氣憤。
在她最需要人體貼安慰的時候,丈夫又不在身邊。於是日積月累,怨氣爆棚: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性格剛強的劉蘭芝,本意可能只是向丈夫傾訴,發洩一下。可她說著說著就使起了小性子,「在你們家當媳婦真難啊,我受不了這樣的使喚,去告訴你媽,快點把我遣送回家。」
那個年代,遣返回家。就是被「休」,用現在的話說,兩個人就算是離婚了。劉蘭芝以這種方式,向婆婆表示抗議。
一心維護妻子的焦仲卿,聽媳婦這麼一說,急火火地去跟母親交涉了。我們可以腦補一下這樣的情節:
焦仲卿:老媽你這是幹什麼呀?你兒子我也沒有什麼大出息,所幸娶了這麼賢惠勤勞的好媳婦兒,我們兩個已緣定三生,生死都要在一起。雖然現在沒孩子,可是我們才在一起兩三年啊。她也沒有哪裡做的不對,你為什麼就不容她呢?她現在提出和我離婚了,你看怎麼辦?我可告訴你,離開她這輩子我都不會再娶別人的。
婆婆:你這個憨兒子,替你媳婦來教訓老娘?你看這個媳婦是不是自以為是、太不懂禮數了?我還沒有提,她倒自己提出來了。好好好,趕緊打發她走。我給你娶個更好的,比她漂亮比她賢惠的秦羅敷,我馬上就去提親。敢跟老娘宣戰,我絕不會再留她了。
抗議無效,矛盾升級。
無論怎樣辯解,都不能說服母親。受了夾板氣的焦仲卿,最後只好與劉蘭芝定下權宜之計:「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要點是這兩句:我們先假離婚吧。過段時間我再重新娶你過門。
可是,即使漢朝的婚嫁制度再寬鬆 ,女子再有改嫁的權利,也不可能讓你想離就離,想結就結的。這作為權宜之計的錯誤想法,是鬧出之後悲劇的第一根源。
(二)劉蘭芝明知遣返再歸困難重重,可她依然山盟海誓,盲目自信,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劉蘭芝真是有個性的人。她先留下自己一大堆高檔次的陪嫁物品,給焦仲卿做紀念,(是不是想留著以後回來時再用?)第二天又早早起床,打扮的溜光水滑,高調地去與焦母告別:「……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
劉蘭芝此時的想法,也許是這樣的:婆婆大人,我離開一段時間後,你自己操勞不動了,會想起我的好。到那時,你會讓你兒子重新接我回來的。
面對焦仲卿,其實劉蘭芝心中也非常的矛盾,她明白,自己白天黑夜勤懇地操作,孤孤單單地受盡辛苦折磨,總以為沒有過錯,可就是不被婆婆認可。現在都已經和婆婆撕破臉了,哪裡還說得上第二次嫁回到你家來?再說,自己家裡還有個性格暴躁如雷的哥哥,回不回焦家,他也不會全順著自己的意願啊!
面對這樣的局面,劉蘭芝沒有理出什麼頭緒。畢竟她與焦仲卿共同生活了三年,最美的年紀,情竇初開,真心實意。焦仲卿對她的好,她看在眼裡記在心底。
與他決絕,真捨不得!而這種不舍,又製造了一系列的麻煩。
焦仲卿一直堅定地認為,自己不會辜負劉蘭芝,家裡的事兒能擺平(可是一直到後來,他痛苦萬分地向母親告別時,母親都沒有回心轉意)。待官場上的事兒處理完了,還會把劉蘭芝接到自己身邊來。
於是又有了在離別車中,為重逢做約定的一幕。
男的說 :「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女的說:「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告別時,「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要離就離個痛痛快快。要離就離的徹徹底底。他們做不到。因為他們是假離婚。
他們盲目的自信,不合時宜的盟誓,是第二步錯棋,也為後面悲劇的爆發裝滿了「炸藥」。
(三)對於來自各方的阻力判斷不足,缺少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措施
既然是假離婚,要想再續前緣,光有誓言是不夠的。 還必須制定出針對各種阻力的可行性措施。
可是他們並沒有。
有主見的劉蘭芝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不迎自歸」回娘家沒幾天,消息就傳了出去。縣令之子,太守之子,求婚對象一個比一個好。有學者考證過,漢代的婚姻觀念相當開放,女子根本都不受什麼二婚,或貞操的約束。我們也不去討論是否當時存在男多女少的現實。總之,「離婚」後的劉蘭芝依然很「搶手」。
開始,她一直強調與焦仲卿的約定,不違背誓言。可後來,禁不住外人特別是親哥哥的勸說與催促,雖心有萬般不願,但也勉強答應了婚事。
一個20歲的女孩子,畢竟沒有多少人生閱歷,她真的無法應付當時那種複雜的情景。
在她結婚的頭一天,「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劉蘭芝向他哭訴:「自君別我後,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
曾經一往情深的人,生起氣來,說話也惡毒。焦仲卿一臉的嘲諷憤怒相:「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我們把它譯成這樣的臺詞:劉蘭芝你欺騙了我。說什麼我們的愛情像磐石那樣穩重,千年不移動;像蒲草那樣的堅韌,不會斷裂。算了吧,你過好富貴生活吧。沒有你的日子,我過不下去。我只有去死了。
聽了此言,劉蘭芝的小爆脾氣上來了:「你這是說的什麼話?你我同是被逼迫的呀。要死,大家都一起死吧,像誰不敢死似的。就這麼說定了。」
於是,劉蘭芝在與太守之子的大婚之日,「舉身赴清池 」。
嫁與別人,不是她想要的,她不知今後如何與一個陌生的人共同生活。想想與焦仲卿過往,自己設定的目標已無法實現,再加上焦仲卿的以死相逼,導火索燃了起來,原來「儲備的炸藥」 ,終於爆炸了。
可憐又可恨的焦仲卿,在劉蘭芝死後,也遵守誓言,「自掛東南枝」 了。
至此,一場假離婚,釀成了真悲劇!
世間有很多種關係,唯有婆與媳的關係最微妙。在其他關係中很平常的一個小矛盾,放在婆媳關係中,有時就會變成另一種性質。總有人特別敏感,總有人特別誇大。總有一個人,或是雙方,都披著帶刺的鎧甲,隨時準備防禦或刺向對方。
如果只有離婚,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那可以選擇。拿劉蘭芝和焦仲卿來說,如果他們選擇真離婚,能果斷抽身,不再心存幻想,會不會是另一種結局?
生活中沒有如果。
在長詩的最後,作者道出了寫作目的:多多勸告後世的人,把這件事作為教訓,千萬不要忘記啊!
千萬要牢記,婚姻不是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