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
……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孔雀東南飛》講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之間堅如磐石的愛情故事,同時也不難看出婆媳矛盾尖銳,其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的一樁婚姻悲劇,而作為我國史上首部以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它和北朝的《木蘭詩》稱「樂府雙壁」。
但在新教材中,《孔雀東南飛》這篇漢樂府詩卻被刪除了?不過以為是減輕學生們的「負擔」,老教授表示道:你看劉蘭芝都做了些啥?
劉蘭芝是一個多才多藝且知書達理的閨閣女子,13歲時她的母親就教她紡織,14歲便能裁剪衣裳,15歲時又學會了彈箜篌,還會詩詞,賢良淑德,17歲嫁給焦仲卿時,焦仲卿還不過是個小吏。
劉蘭芝從未在丈夫面前擺過臉色,孝敬婆婆,操持家務,洗衣做飯,還得提水、織布,整日忙個不聽,而焦仲卿只管考取功名,不用過多擔心家中事務。
然而劉蘭芝的婆婆,也就是焦仲卿的母親,看著這對小夫妻恩恩愛愛,卻要蠻橫拆散,說:「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要焦仲卿休妻另娶,而在古時,休妻要符合「七出」,《禮記·本命》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
焦仲卿的父親去世得早,母親一把屎一把尿的將他拉扯大,又看著他逐漸成才,按理說,焦仲卿的母親應該是期盼著兒子過上幸福生活,可她看著兒子與劉蘭芝你儂我儂,卻又覺得自己的分量在兒子心中沒那麼重了,因此遷怒於兒媳劉蘭芝,認為劉蘭芝配不上焦仲卿。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劉蘭芝在婆家處處受到刁難,日子越過越難,但卻是處處忍讓,沒有頂撞婆婆,只說焦家的媳婦難做,讓焦仲卿把她送回去。
焦仲卿對劉蘭芝頗有不舍,「糟糠之妻不能忘」,也就對母親說:「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然而焦仲卿越維護劉蘭芝,其母就越刁蠻。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焦仲卿最終在母親面前敗下陣來,又去勸自己的妻子,讓劉蘭芝暫且回娘家住段日子,他還得去太守府裡辦事,事情弄完了再將劉蘭芝接回來。
在焦家的生活不好過,劉蘭芝早已不抱什麼期望,臨走前也是體體面面,向婆婆和小姑子道別,焦仲卿送劉蘭芝回家,途中又向其發誓,如果沒有焦仲卿的母親,他倆不至於鬧到這樣的地步,而聽著焦仲卿的誓言,劉蘭芝最終還是決定回去焦家,待焦仲卿再過來接。
不過劉蘭芝的兄長可看不上焦仲卿,長兄為父,就打算將劉蘭芝嫁給太守的兒子,焦仲卿得知後非常生氣,就跑過來指責劉蘭芝,劉蘭芝萬分委屈,同樣都是被逼迫,焦仲卿卻對她惡語相向,就算劉蘭芝後來另嫁良婿,焦仲卿又有什麼理由去指責?而劉蘭芝卻用死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事實上這篇文也表達了男女追求自由戀愛的強烈願望,最終雙雙殉情,也是希望後人以此為戒,不要步入後塵,到了社會發展迅速的今日,古時的一些理念早已過時,不少專家認為劉蘭芝的所作所為不利於女性的思想解放。
劉蘭芝何錯之有?並沒有,她自知也沒有,她知書達理,始終保持禮節,也懂得反抗,實際是讓人敬佩的,只是殉情的方式相對極端,為了防止「祖國的花朵」效仿,《孔雀東南飛》也就沒有再被選入新教材。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