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中,提升沿江園區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是重要一環。為了解決園區企業治汙成本高、排放達標難等問題,江蘇創新推出生態環境集成改革。今天的《改革拓新路 發展開新局》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一創新改革是如何助力沿江治汙攻堅,不斷為「黃金水道」鑲上「綠寶石」的。
【生態環境集成改革助力沿江治汙攻堅】
在長江泰興段,有一片佔地80畝的人工溼地,是泰興經濟開發區打造的生態安全緩衝區。為了讓入江水質更優,園區汙水處理廠處理後的尾水不再直排,而是通過管道集中送入緩衝區進行48小時自然淨化。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永平說:「經過生態安全緩衝區處理後,主要水質指標達到地表水Ⅳ類水標準。」
生態安全緩衝區、綠島建設……泰興經濟開發區一系列護江創新做法,得益於江蘇積極開展的生態環境集成改革。2019年底,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研究制定了《江蘇省產業園區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方案》。首批試點園區中,沿江園區佔到了八成。這一集成改革,獲得生態環境部點讚。
泰興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田佑君說:「正是得益於集成改革政策,促成了更多優質項目落戶。」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處長戴明忠說:「下一步,我們把集成改革的經驗進一步推廣,尤其在沿江地區加大推廣力度,推進園區從源頭到末端強化治理。為保護母親河做出更大貢獻。」
【系統謀劃綜合施策 確保長江碧水長流】
在推進長江大保護中,江蘇堅持系統思維和整體謀劃。為確保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到位,制定出臺了20多份有關長江大保護的政策性文件,立下了嚴禁在長江幹支流1公裡範圍新建、擴建化工園區的「最嚴規矩」。
在加快優化空間布局、推進沿江綠色轉型中,江蘇在全國率先劃實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完成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及「三線一單」編制,確保「一張藍圖管到底」。
在防範沿江環境風險上,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長江健康大普查、大體檢。創新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無人船等技術,摸清沿江8市的入江排汙口家底。
如今,長江江蘇段主要生態環境指標均達"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沿江地區轉型發展正在提速。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說:「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求和視察江蘇指示精神,嚴守生態紅線,堅持系統謀劃,注重整體推進,加強協調聯動。進一步推進生態安全緩衝區、綠島建設,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努力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江蘇生態環境的智慧和力量。」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超 劉聰琳 楊國 夏敬棟 劉堃 鄒文杰 薛蘇陽 供片臺/泰州臺 海安臺 編輯/張萌)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