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書、情詩、情歌、愛情小說……所有跟愛情相關的文藝創作和幕後故事,總能令人心馳神往。而因為創作時的私密性質,情書,又是最能表達當事人細微感情的一種。在前三集「藝文志」「傷離別」「怯貧富」之後,《見字如面》第四季迎來備受矚目的情書專場「兩情悅」。
古往今來,無論是在在真實世界還是藝術作品當中,愛情故事之所以迷人,都是因為其中摻雜了悲歡離合、恩怨糾纏、挫折阻礙等諸多因素,從這個角度來看,12世紀初法國青年男女阿伯拉爾與愛洛伊斯的愛情故事,簡直就是一連串的「愛情事故」,而他們的情書也堪稱「慘烈」。
相比之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比自己年輕25歲的太太之間的情書,卻如「老房子著火」一般甜出天際,難怪讓同時代另一位作家託爾斯泰羨慕不已。而在21世紀的美國,一位96歲的老爺子收到署著妻子之名的情書,但妻子已於6年前去世,這封「跨越時空」的情書背後,又有怎樣跌宕起伏的大時代背景呢?
全球情侶旅遊打卡地背後的故事,「編劇都不敢這麼編」
即便與再大膽的文藝作品相比,阿伯拉爾與愛洛伊斯的愛情故事,也稱得上是曲折離奇、驚人慘烈。阿伯拉爾是12世紀法國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他年輕成名,在愛上才貌雙全的少女愛洛依斯之後,想方設法接近愛洛依斯的舅舅、時任巴黎聖母院主教的菲比爾牧師,並應邀擔任愛洛依斯的導師。菲比爾發現阿伯拉爾與愛洛依斯的親密關係之後大怒,兩個年輕人選擇了私奔。菲比爾僱用流氓打手,襲擊並閹割了阿伯拉爾。之後阿伯拉爾勸說愛洛伊斯進入修道院做了修女,自己也出家做了修士。
兩人真正相處的時間只有三年左右,餘生數十年裡,只因工作關係見過一次。在出家十年之後,阿伯拉爾以自身困難,寫信安慰深受離別之苦的友人。這封信輾轉落到了愛洛依斯手中,愛洛依斯無法抑制狂熱的情意,寫信告訴阿伯拉爾:「我難以絕情,至今依然愛你。」阿伯拉爾也回復了她的信。他們的書信流傳下來,成為情書中的經典,他們的故事還曾被改編為電影《天堂竊情》。兩人去世後,幾經輾轉,得以合葬於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與巴爾扎克、蕭邦、王爾德為伴,他們的墓地也成了全球情侶的旅遊打卡地。
《見字如面》選取了阿伯拉爾給友人、愛洛伊斯給阿伯拉爾兩封信。在第二現場的編劇史航說,這是一個「編劇都不敢這麼編」、但就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阿伯拉爾的飽經滄桑、愛洛伊斯的炙熱情意,被年輕演員海一天和熱依扎演繹得悽婉動人。當熱依扎讀出「我雖然失去了愛人,卻保留著我的愛情」「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愛你,我仍將用滿腔的柔情來愛你,至死不渝」等句子時,現場觀眾無不動容。
歷經磨難的中年作家戀愛,收穫「人生最後一顆糖」
與兩情相悅卻無法長相廝守的情侶阿伯拉爾和愛洛伊斯相比,經歷了疾病、流放、喪妻、幾近破產等等磨難之後,45歲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卻在人生的至暗時刻,認識了20歲的女速記員安娜。當時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在寫作《罪與罰》,被黑心的出版商催另一部新長篇抵債。在朋友介紹下,陀思妥耶夫斯基請了安娜做自己的助手,兩人以難得的默契和高效率的工作,一個月之內完成了《賭徒》。陀思妥耶夫斯基隨即向安娜求婚,為自己爭取到了人生最後幸福的15年光景。
以外人的眼光來看,無論是年齡還是家世、學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安娜都屬於最「門不當戶不對」的類型,甚至連安娜自己都這麼想。婚後第十年,安娜在給丈夫的信中寫到:「我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又老又醜還帶點任性的平庸的女人,根本不值得你這樣愛我。」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回信中表現出來的熱烈、甜膩,完全不亞於戀愛中的年輕男子:「你為什麼說自己是個平庸的女人呢?你是出類拔萃的,你比所有的女人都好!」「就算讓你當一位女皇,把整個國家交給你,我敢打賭,你也會比任何人都管理得更好。」
葉璇、公磊同臺演繹了這兩封情書。兩人在讀信時通過眼神、微笑頻頻互動,CP感十足,令現場充滿了甜蜜氣氛。在第二現場,史航笑言老陀這段愛情「如同老房子著火」。主持人陳曉楠則認為,對於一個生性敏感、在人情世故方面非常笨拙的作家來說,安娜其實是最合適不過的生活伴侶,有點類似現在的「互補型」。
一封「遲到」72年的情書,寫信人已不在但愛一直在
「兩情悅」專場還收錄了兩封特別的情書:一封是在寫完之後72年才寄達收件人之手的情書,另一封則是卡夫卡在得知母親偷看女友的信之後,寫給女方的道歉信。
2017年5月的一天,96歲的美國老人羅爾夫收到妻子維吉尼亞寫來的一封情書,可是此時妻子已經去世6年了。郵戳顯示,信件的寄出時間是1945年5月,整整72年前。那年羅爾夫還在歐洲參戰,妻子寄給他的信因為地址變動被退了回來,這封信就掉到了他家的地板縫裡。這之後老房子不斷更換著主人,直到2017年房主裝修,才發現了這封信。在這封「寫於上班的午休時間」的信中,年輕的妻子說自己因懷孕而開始發胖,「我可沒有哪兒覺得不舒服,只有快樂和自豪,因為我懷上了這世界上我最愛的人的孩子!」「我愛你,羅爾夫,就像我熱愛那溫暖的太陽,你就是我的太陽,照耀著我生命中的一切。」
卡夫卡的愛情故事,引發了兩個現場關於「媽寶男」「婆媳關係」的大討論。當時卡夫卡已經29歲,母親在寫給女友的信中,依然請對方「你可以詢問一下他的生活方式,他吃了什麼?一天吃幾頓?生活是不是有規律等等」。卡夫卡則在表示抱歉的同時,告訴女友「我媽對我的愛和她對我的不理解一樣深」——至今,這依然是很多子女的抱怨。卡夫卡三次訂婚又取消婚約,最後終身未婚,我們很難就此判定這與母親對他生活的控制到底有多大關係,但足以警示的當下父母反思自己的親子關係,以及年輕人反思父母對自己人生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