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成為孩子的守護天使,保護孩子周全。
但是,精力旺盛、好奇心超強,又沒有危險意識的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很難不受一點傷害。
墜床、燙燒傷、誤服藥物等等,隨時都可能會危害到孩子的安全。
據《人民日報》報導,我國每年因意外傷害而死亡的兒童超過20萬,平均每天有540多名兒童意外死亡。
所以,學會兒童常見意外傷害的緊急處理,是每個家長都要掌握的「必修課」。
墜床和跌倒極為常見。
誰小時候沒摔過,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童年吧。
只要沒有摔傷,沒有腦震蕩,沒有顱內出血的嚴重情況。哪裡跌倒,就在哪裡哭會得了。
那家長如何判斷嚴不嚴重呢?
建議,孩子墜床跌倒後,就地觀察5分鐘。
期間千萬不要移動、搖晃孩子,仔細觀察孩子是否有意識,是否有流血、骨折等損傷。
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處理辦法。
如果意識清晰、沒有損傷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意識是清晰的,身體沒有明顯損傷,只是因為害怕、疼痛、撒嬌等原因哭一會兒,之後就能和以往一樣,該吃吃、該玩玩,就不用太擔心了。
可以不去醫院,在家護理。
但是,因為有些顱內出血出現症狀的時間較慢,所以48小時內,還是應該密切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是否正常。
如果意識不清
如果孩子出現萎靡、煩躁、走路不穩,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會說頭痛,出現口齒不清等情況,需要立即去醫院。
如果孩子有一陣兒發呆,伴有噁心、口齒不清、頭痛等表現,提示可能出現了短暫的腦震蕩,即使幾分鐘後就恢復正常了,也建議去醫院檢查。
如果呼叫不應,沒有呼吸
如果孩子頭部撞傷,出現意識反常,例如目光呆滯、呼叫不應、全身鬆軟,提示腦部損傷較重。立即撥打120!
常見的異物嗆噎有兩種,一種是氣管異物,一種是食道異物。
氣管異物:孩子將本該進入食道的食物,或者其他異物,誤吸到氣管內(如下圖),堵住氣管,不能呼吸,這種情況時間久了會導致窒息,危及生命。
食道異物,是指物體咽進後被卡在食道狹窄的位置。這種情況也非常危險,尤其是吞入電池等含有化學物質的物體,會對食道造成很大的損傷。
如果孩子發生異物嗆噎,家長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密切觀察孩子的表現。
家長要鼓勵孩子咳嗽,通過咳嗽的力量將異物咳出來。
如果異物太大,完全把氣管堵死,孩子就不能咳嗽了,多會表現出典型的動作:
雙手卡住自己的脖子,想咳嗽但是咳不出來(如下圖)。
發現這種表現,家長要立即搶救,千萬不能耽擱。
1歲以上的孩子和成人的搶救方式相同,為海姆立克急救法;1歲以內的嬰兒需採用背部拍擊聯合胸部衝擊法。
燙燒傷,如上圖所示,分Ⅰ,Ⅱ,Ⅲ度。
Ⅰ度僅為表皮損傷,表現為皮膚紅、有灼痛感。曬傷也屬於Ⅰ度損傷;
Ⅱ度傷及真皮,表現為皮膚上有水泡,疼痛更加明顯;
Ⅲ度傷及皮膚全層甚至皮下的脂肪、肌肉,表面發白或發黑(碳化),是永久性組織損傷。
為儘量減少大家不適感,Ⅲ度的圖片進行了模糊處理。
家長可以用「衝、脫、泡、蓋、送」處理法來緊急處理傷情。
衝:用流動的自來水衝洗至少15分鐘。
脫:最好能脫下或剪開創面部位的衣物,但如果衣物已經粘在皮膚上,千萬不要強行脫下。
泡:將傷處泡在冷水中,持續冷卻至少 30 分鐘。
蓋:等孩子感覺不那麼痛了,用紗布輕輕地蓋在傷處,防止外界髒物的汙染。
送:儘快送孩子到醫院診治。
千萬不要使用下面這些方法:
不要用「偏方」,如塗抹牙膏、蜂蜜等;
不要使用非藥師處方的燒燙傷膏;
不要挑破皮膚上的水泡;
不要給孩子冰敷。
孩子分不清楚藥物和有毒物質,比較容易出現誤食,導致藥物過量或者中毒等。
若家長發現孩子誤食了藥物、毒物,首先,觀察孩子精神狀態。
如果孩子狀態挺好的,那可能問題不大。
家長要儘快帶孩子到醫院,把藥品盒子或說明書也拿著。
醫生會根據孩子攝入藥品的劑量來判斷,決定立即進行處理,還是等孩子自己代謝掉藥物。
呼吸有異味,有嘔吐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呼吸有異味,流出很多口水,或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需考慮是誤服藥品過多,或者吞下毒物(如84消毒液、鹼液、農藥等),需要立即就醫。
出現意識不清、嗜睡
孩子出現意識不清、嗜睡、咽喉有灼燒感、呼吸困難、抽搐等問題,說明情況更加嚴重,需要立即去醫院治療。
其實,與其亡羊補牢,都不如提前預防。
為了防止寶寶不小心誤服藥物,我們家長可一定要把家裡的藥品、消毒劑等有毒物質,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鎖好!
孩子天生頑皮,日常發生擦傷、切割傷的機率也比較大。
普通擦傷和小的切割傷,在家就能處理:
那麼什麼情況需要上醫院處理呢?
擦傷或者小的切割傷,在家處理後,出現傷口紅腫、膿性滲出,孩子出現發熱時。
切割傷太深,能看到肌肉和脂肪時,不管傷口大小,都要立即去醫院。
切割傷位於手指、腕部等位置,非常容易損傷神經、韌帶,影響功能的。
切割傷位於面部,結疤後有可能影響外貌美觀的。
切割傷長度大於1釐米,需要去醫院縫合或者粘住的。
出現不規則的撕裂傷,在家自己衝洗不乾淨的。
汙物殘留在傷口內容易導致汙染,非常容易留下疤痕,也需要去醫院處理。
每個家長都是孩子的守護天使,雖然我們不能保證孩子不出現意外,但我們可以通過掌握一些急救方法,冷靜地處理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
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平安健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