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同學們的信:國難之時,應當重拾對文學的信仰

2020-12-16 澎湃新聞
 

特邀撰稿人

韓晗,男,1985年4月出生。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廟嶺分校(UNC-Chapel Hill)亞洲學系訪問學者、 美國中部及西南部亞洲研究協會會員,兼任四川大學符號傳媒學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顧問、深圳大學故宮學研究院研究員,至今已在中國大陸、臺灣與德國出版中英文專著19種。

「中國文學(下)」課程的同學們:

我不想說「你好」,因為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說寫信加上你好二字有點俗,但是又不知道加什麼好,因為知道大家似乎並不太好。這個春節是大多數同學進入到大學以來第一個春節,應該也是你們第一個閉門不出的春節。我想說的是,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國難。我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希望大家對這場疫情有著足夠的認識,它是會奪取成百上千人的性命、給國家經濟造成嚴重損失的巨大災難,不是某些人筆下感激涕零的「新冠君」。但是不要怕,中華民族正是在苦難中走向輝煌的,我們的祖輩、父輩恰是在不同的國難中百鍊成鋼,一個沉浸在國難中不能自拔的民族是悲哀的,一個從未經歷過國難磨礪的民族更加悲哀。你們當中大多數人,包括我,都會在這場國難中得到成長與鍛鍊。

我給你們開的這門課,叫中國文學(下),也就是說是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我們稱之為中國近代文學、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但是在國際上,它被統稱為中國現代文學。我們就叫它中國現代文學吧。這段文學很沉重,因為它正是與晚清以來的國難息息相關的。在我看來,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就是一部文學書寫國難的歷史,這裡面有你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龔自珍、梁啓超、魯迅、胡適、郭沫若、老舍、聞一多……也許你們會想到,這些名字所對應的,是他們筆下的作品,是「

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是阿Q和祥林嫂,是「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還有令人悲憤的駱駝祥子、看起來那麼眼熟的方鴻漸……你們都知道?那是不是似乎沒有必要講了,其實不是,我想講的是,這些名句與文學形象,究竟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出現的,文學與國家、民族究竟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越是國難之時,越應該重拾對文學的信仰。

信仰的基礎是敬畏,因此對文學的信仰應當包含三重敬畏。

第一是對修辭的敬畏

。前幾天我寫的那篇關於「風月同天」與「武漢加油」的文章,可能有些同學看過一眼。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漢語修辭是中國文學的靈魂。中國現代文學中第一位作家是龔自珍,我們都讀過他寫的「

九州風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因此總感覺他是一個悲憤的老頭子,但是另外一句名句也是他寫的——「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無論是悲憤,還是美好,龔自珍都可以用漢語詩句精妙的表達出來,這就是修辭的力量。有人說,古典文學有修辭,現代文學進入到白話文時代,就缺乏修辭了,不是這樣的。現代文學大多數作品,仍保留了漢語修辭的精髓,比如說朱自清的名句「

黯淡的水光,像夢一般;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錢鍾書的「

你要永久,該向痛苦裡找去

」,魯迅的「

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這些是當之無愧的一流漢語修辭,當然我們也應該知道,它們卻正是在國難之時膾炙人口的。

龔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作家,字璱人,號定庵。
畫像作者王西京(1946- ),著名畫家

元代詩人元好問說過一句話「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前一句講的是國難與文學的關係,而後一句則是講這一關係如何影響修辭,越是苦難,我們就越應該在語言上迸發出新的創造,只是可惜的是,今日我們的語言創造力過於貧瘠。疫情發展至此,我未看到一篇可堪傳世的文章甚至一個句子,實在遺憾到無力。幾天前央視國際記者楊學敏老師採訪我談漢語修辭問題,我就舉了一個例子,是最近讀到的一篇文章,正好也談漢語修辭。這篇文章的作者說「武漢加油」很好了,只要能夠凝神聚力,還可以說「給勞資挺住」,我認為這是比下限,「勞資」是「老子」的諧音,等於「挺住了」就是我的兒子,那別人要不要挺住呢?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修辭的力量,一流的漢語修辭一定會在中國人當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這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

我告訴大家一條真理,那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這正如王德威先生所說,

史詩時代更需要抒情的聲音

。在抗戰時,最激蕩人心的詩句,有時並非出自最一流的作家而是軍事家、革命家之手,如朱德元帥的「

忠肝不灑中原淚,壯志堅持北伐心

」、楊靖宇將軍的「

還休忘,有餘魅拜鬼,海上雲濃。

」這些詩句在當時都眾口相傳,當然它們都是一流的漢語修辭。還比如說,抗戰時有一個很有名的記者,叫曹聚仁,當他看到日寇進犯時,怒題詩一首勉勵其弟弟從書齋走向戰場:「

海水悠悠難化酒,書生有筆曰如刀,戰地碧血成虹影,生命由來付笑嘲。

」這首詩激勵了當時中國許多青年人投身戰地新聞事業,因此也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試想一下,如果曹聚仁先生說的是「你給勞資粗來打鬼子」,會有那樣的社會反響嗎?

第二是對傳統的敬畏。

中國現代文學是關於未來的文學,更是關於傳統的文學。今天我們談現代文學,會談未來怎樣,人工智慧會在當中扮演什麼角色,網絡文學會如何等等,其實中國現代文學的根在傳統,文學語言的根脈當然也在傳統當中。有些人說,語言的根脈不在文學或藝術的歷史裡,也許這反映了不少人的觀點。因為漢語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體系,這幾年網絡語言日趨低俗化,「勞資」共「臥槽」一色,「尼瑪」與「魂淡」齊飛,以前說中國國罵是「三字經」,現在已經不知是幾字經,恐怕可以弄出一部洋洋萬言的國罵辭典。這或許正因認為語言的根脈不在歷史而在網絡之故。因此我們要敬畏傳統,要把語言的根脈厚植於傳統之中,讓中國現代文學有著朝著未來且無限可能的生命空間走向世界。

中國是一個文化認同的多民族國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民族凝聚力。中國現代文學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大家已經上過一門課了,叫中國文學(上),這門課講的是中國古典文學。我們談對文學的信仰,當然離不開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學的根基。前面我們講到,中國現代文學裡面很多作品,在語言與精神上都延續了優秀傳統文化,只要是現代文學經典之作,無一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結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魯迅先生說過「

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時中國將來的脊梁

」,這句話很多人知道,其實這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弘揚。中國古典文學對於壯烈的失敗者,向來是不吝筆墨的,譬如大家都耳熟能詳杜牧的名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再比如說,毛澤東主席與摯友柳亞子先生重逢後,寫下「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名句,「落花時節」這四個字語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的佳句「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唐朝的樂壇天王,也是杜甫的好朋友。以古人贈友詩之典故入詩再贈友,這既是一流的漢語修辭,更是對於優秀傳統文化最高明的化用。

毛澤東主席與摯友柳亞子先生合影
柳亞子(1887-1958),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民主人士,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第三是對時代的敬畏。

文學是時代的產物,王國維先生說,「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古往今來,最一流的文學作品,都是作家所處時代的華章,因此中國古代文學有「詩史互證」的寫作傳統。

敬畏時代,不是唱頌歌、說假話,畏懼殘酷的真相與嚴厲的批評,而是敬畏這個時代裡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以及我們民族在這個時代裡前行的每一步。

各位同學都是新聞專業的學生,新聞從業者更應貼近時代、描寫時代,做大時代的觀察者與記錄者。課程開始之前,我就建了這個微信課程群,我曾讓每一位同學在有空的情況下,作為觀察者,寫一篇自己身邊的疫情觀察報告,如果覺得不方便,可以寫成小說,我會在我的個人公眾號刊載或推薦給一些媒體發表。國難之時,青年的聲音最為可貴,也最應被寫進歷史。

因為我堅信,青年是標誌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

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我也考慮到你們專業的特殊性,因為這是非虛構寫作的鍛鍊,以前叫報告文學,是作為新聞人從事新聞事業的第一步,抗戰時代的報告文學,是中國報告文學的第一個頂峰。一個好的新聞人,不但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說話,而且還要筆下千鈞、言必有中。明朝忠臣楊繼盛寫過兩句話「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後來這兩句話被現代著名記者邵飄萍作為座右銘,這也當是所有新聞從業者應當牢記的從業準則。你們正好處在世界新聞大變革的轉折點上,統治著人類信息傳播三百多年的紙媒逐漸式微,個人社交媒體成為了信息流動傳播的重要載體,大量紙媒人才流失到了新媒體行業。今後你們走向社會,很可能會將新媒體機構作為就業首選,或者乾脆像六神磊磊一樣做一個自給自足的自媒體人,無論在哪個崗位上,社會對於你們的要求只會更嚴,你們更應當靠良知與本事獲得社會認可。

感謝一些同學接受了我的建議,都加了我的微信,把自己的文章發給我了,我很高興看到這些文章,有一部分同學問我則應該如何觀察、怎樣寫作。我看到你們來自於世界各地,有馬來西亞、澳門,還有內地各省份,應該說,每個人的觀察都是不一樣的,這場疫情不是武漢之戰,更只非中國之國難,而是全人類共同的災難。大多數的同學是大學一年級新生,文筆稚嫩不要緊,但一定要真情實感,實事求是,不要盲目歌頌,更不要妄自菲薄。

中國現代文學當中許多經典之作,都是對國難的真實描述,標誌著中國現代文學史當中最一流的作家如何表達自己對時代的敬畏

——當中既有虛構的作品如葉聖陶的《潘先生在難中》、張天翼的《華威先生》與蕭紅的《生死場》等等,非虛構的作品如梁啓超的《戊戌政變記》、夏衍的《包身工》與範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等等,如果我們把視線投的更遠一些,還有光未然的《黃河大合唱》、田漢的《義勇軍進行曲》與張寒暉的《松花江上》等壯懷激烈的詩篇歌詞。當中不少作家完成這些經典作品的時候,比你們也大不了幾歲。對時代的敬畏,應是新聞專業學生從中國現代文學中所吸收到最寶貴的養分。

1939年5月11日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的音樂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由一百多人組成的合唱團,演唱自己譜曲、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剛一唱完,毛澤東主席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連聲稱讚「好!好!好」。

我主要從事中國文化產業的歷史與理論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產業息息相關,當中不少經典文學作品,也都是影響極大的文化產品。也許你們並不太清楚:魯迅的《吶喊》總印數並不遜色於今日「網文大神」或「白金作家」的暢銷書;抗戰時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場場爆滿,人氣一定會讓今天的「小鮮肉」羨慕嫉妒;當然還有《新青年》雜誌在當時青年人當中的影響力,恐怕大大超過了今日的「知乎」或「獸樓處」……青年如是,歷史如是,文學亦如是,今日又到國難之時,難道我們還不應當重拾對文學的信仰?

能和同學們有這個交流的機會,這是我的榮幸。「中國文學史下」是我從深圳大學調入武漢大學之後講授的第一門課,只是沒有想到是以這種方式開場,也許之於我的職業生涯與大家的求學生涯來說,都是一件極具紀念意義的事情。我堅定地相信,不久之後,在一碧千裡的東湖畔,我們可以共迎珞珈山上最美的櫻花——這一定是有史以來珞珈山上最美的櫻花季。

為這一天儘早到來,祈望大家善自珍攝,相守平安。

韓晗

 二零二零年二月十四日

相關焦點

  • 重拾信仰
    讀完此書,耳畔縈繞迴蕩的是四個字:重拾信仰。如果包容是一種智慧的話,這種智慧恰恰源於信仰。在這個浮躁、熱鬧的消費時代,終於有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包括一位重量級的媒體大亨,開始靜下心來認真討論心靈問題和信仰問題,這真正佐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兩人的對話從柏林圍牆的倒塌開始,從「9?
  • 重拾信仰《觀音山》
    既然說了這是關於四個人重拾信仰的故事,但是影片卻不著痕跡的運用明星大腕當做障眼法,讓人根本看不出信仰到底在哪裡?四個人的信仰到底在哪裡?在影片中,擅長運用景物表現角色內心的一種形象化。例如觀音山及觀音廟,在影片中,則指的是信仰,或是人生寄託之類的,也是人生理想的最高的境界,是一種人嚮往的歸屬。以廟或是佛像暗指人心的理想境界,也是很合適的,本就是宗教裡面的景觀。廟毀了,佛像沒了,四個人也都跟沒有靈魂一樣,迷茫的混在這世上,渾渾噩噩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人生該何去何從,但是三個人的心事連在一起的。影片的後半段,就是重拾信仰的過程,捐錢建廟,為菩薩重塑金身,重新樹起希望。
  • 信仰崩塌的時代,人類重拾信仰還來得及嗎?
    難道這就是人類失去信仰之後的樣子嗎?那麼,人類最終會迷失在金錢、物質和欲望編織的網套裡!人類最終會毀滅在自己的欲望之下。人類以為在控制物質,掌控所有,實際走上毀滅自己的道路卻不自知。信仰崩塌之下,我們不再相信任何信仰。因為信仰不能帶來金錢、物質、財富,不能滿足自身的欲望,所以人們開始摒棄信仰。
  • 「兩學一做」與重拾信仰
    筆者認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就是提醒廣大黨員幹部牢記宗旨、不辱使命,不忘初心、重拾信仰。  在體制轉軌、社會轉型、思想多樣、利益多元、人們面臨種種誘惑的時候,我們不能不談信仰。對信仰是牢記還是淡忘、是堅守還是迷茫,這是檢驗一名共產黨員合格與否的「試金石」。 有人說,有了信仰,石頭在水上也能漂流。這話道出了信仰的神奇力量。
  • 在荒蕪的生活中開出柔軟的花——評《重拾信仰》
    閉關深造,憑一腔熱血讀百家書;筆耕不輟,為信仰理想苦練華章。樸實而不失風趣,柔軟而堅強厚重。字裡行間中,羅老師將自身見解娓娓道來,所思所想述諸筆端。從社會熱點,到生活瑣事;從人生感悟,到情感成。涉獵甚廣,視野獨特,見聞豐富,引人入勝。
  •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請把這封信轉給我愛人……
    今年之於中國人,註定難忘。此刻,我們更渴望知曉:那敢為人先,不問生死,共克時艱的力量與信念,到底從何而來?這個七一,值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紀念日,央視新聞新媒體特別推出微視頻節目《久久信仰》,實力派朗讀者馮遠徵、吳京安、徐濤、董倩、阿雲嘎傾情亮相,只為將歷久彌堅的信仰,讀與你聽!
  • 【信仰問答】葛培理:《使徒信經》是什麼?
    問:《使徒信經》是什麼?答:《使徒信經》雖然不是使徒所寫,卻是基督教會最古老的信經,是其他信徒遵循的基礎。其最常用的形式是: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門!《使徒信經》最古老的形式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40年,,許多早期教會的領袖總結了他們的信仰,因為他們有一個為信仰護教的機會。(參提前6:1)2.這些陳述發展成為一個人在受洗時更標準的認信表達。信經不是《聖經》,但卻是信仰的一種偉大的簡明的教義提綱。
  • 薦書 | 寫給每個人的信仰指南:麥格拉思《信仰與信經》
    >今天為大家推薦麥格拉思的一本小書《信仰與信經》,作者用短短五章的篇幅向我們展現一幅基督教信仰的「全景」,非常精彩。這本書通俗易懂,適合不同生命階段的基督徒以及追尋信仰的慕道者;內容豐富,有足夠的探討空間,是小組、讀書會、慕道班、成人主日學等群體討論的極佳材料。單擊文中圖片即可購買這本《信仰與信經》,了解更多麥格拉思作品,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連結。「基督徒相信什麼?他們為何相信?這信仰給他們帶來什麼改變?
  • 國難逼迫求創造——陶行知(下)
    閱信後,陶非常感慨,遂將「大孩自動教小孩」一句改為小孩自動教小孩」。黃泥腿的小孩改留學生的詩,破天荒地證明了小孩有創造力,引發陶在普及教育遇到教師不足的難關時創立了小先生制。1933年,陶到南通去推廣小先生制,寫了篇一分鐘歌謠,道:「讀了書,不教人,什麼人?不是人。」
  • 2019池王爺信仰兩岸學術研討會 | 臺灣池學文: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之研究
    再就筆者23年對 (家訓文學) 《弟子規》教學實務和體驗,闡明《弟子規》對於現代社會之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若能應用中華家訓文學教材《圖解弟子規與品德生活》做好啟蒙教育,將有助於產生更多池王爺的泛愛義行。
  • 新浪網副總裁鄧慶旭:努力以科技的方式重拾信仰
    「2017年,世界正在加速變革,人類的生活方式正被改寫,我們也在努力以科技的方式重拾信仰,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眾人相聚於此,正因你們的努力,使得人們的生活得到了質的飛躍。「鄧慶旭總結說。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結束今天的致辭:2017年,世界正在加速變革,人類的生活方式正被改寫,我們也在努力以科技的方式重拾信仰,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眾人相聚於此,正因你們的努力,使得人們的生活得到了質的飛躍。今天,我將與在場諸位復盤變革的時刻,以科技塑造嶄新的未來。  謝謝!
  • 【現代宗教問題】信仰與迷信
    信仰不是迷信,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分別,可是要辨別信仰與迷信,先應當知道什麼是「信」。
  • 《信仰與信經》:寫給每個人的信仰指南 | 麥格拉思「人人叢書」第一本
    這本書通俗易懂,適合不同生命階段的基督徒以及追尋信仰的慕道者;內容豐富,有足夠的探討空間,是小組、讀書會、慕道班、成人主日學等群體討論的極佳材料。單擊文中圖片即可購買這本《信仰與信經》,了解更多麥格拉思作品,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連結。「基督徒相信什麼?他們為何相信?這信仰給他們帶來什麼改變?
  • 仰信、智信、證信,是佛子信仰的相繼次第
    而且信仰在某些階段也存在動搖、懷疑、退失的可能。佛法強調信、解、行、證可以說體現了信仰不斷深化的過程,「信」可以說是最開始的對佛陀言教的「仰信」,「解」可以說是進一步在仰信的基礎上對佛陀言教的理解,即「解信」,「行」可以說在「解信」基礎上的淺層次的「證信」(修行中出現的種種好的境界),「證」可以說是在信仰的最後成就,即真正的「證信」(證得無生法忍)。
  • 靈則信、信則靈,功利主義就是我們的信仰特色
    反觀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當中也有很多迥異於西方宗教文化之處,而被西方人說得最多的一個話題,可能要數許多西方人認為中國人的信仰帶有很大的功利性,所謂靈則信,信則靈,與西方基督宗教「虔敬」的傳統不同。 的確,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無事不登三寶殿」,心有所求,才到廟中求神拜佛,等心中的願望實現了,便再去「還願」。
  • 與信仰對話,感受來自心靈的力量
    2018年10月29日星期一,校團委辦公室在競秀二報舉辦了以「與信仰對話」的主題講座,馬克思主義學院黃國偉老師受邀擔任此次講座主講。 首先,黃老師在解釋信仰基本含義的基礎上強調了人的力量永遠來自於心靈。警示同學們初心不易保留,理想需要堅持。
  • 從上座部佛教的信仰看民間信仰——節錄自《阿毗達摩講要》
    根據大漠文俠的《甘肅隴中漢民族的民間信仰——敬神》一文,民間信仰中的崇拜對象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自然崇拜:天、地、山、水、雷、灶、土諸神;2.英雄崇拜:伍子胥、關羽、李白、文天祥、嶽王諸神;3.文學形象崇拜:孫悟空、楊戩、趙公明等;4.女性崇拜:菩薩、娘娘、聖母、女媧等。
  • 正常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
    正常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無神論者是怎麼看待宗教信仰的呢?我不信上帝,不信真主,不信佛祖,但對於那些新的人,可以理解。與之相處,求同存異而已。譬如吃飯問題,妻子一家信佛,與之出去吃火鍋,我也點肉,在家吃飯,菜有純素的,也有葷的。她們不吃肉,但不攔我吃,我不焚香供燈,但也不阻她們焚香供燈。我不想去理解她們為什麼要信,更從來不辯解我為什麼不信。我認為,正常的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如果自己信,就要強迫他人也信,不信就是異端,此種就是邪道了。我覺得榮格談神話的一句,可以拿來參考一下。
  • 科比之後我們怎麼重拾信仰?
    一個你從小就模仿著他的籃球姿勢,敬佩他對籃球和生活的態度,渴望成為像他一樣的籃球巨星,帶給你的不僅僅是籃球的快樂,還有你對籃球和生活的一種信仰和精神。可是就是這樣的人他卻突然意外離世了,從好多以他為偶像的許多籃球少年的生活裡消失不見,任誰也一時接受不了。
  • 校團委舉辦「文學藝術的創作思辨」主題沙龍
    西工大新聞網4月28日電(吳沅美 夏春雨)4月27日下午,青年作家、書法家李玉和應邀走進西北工業大學,為同學們帶來一場以「文學藝術的創作思辨」為主題的文學沙龍,校團委夏春雨、吳佳斌出席活動。沙龍伊始,李玉和向學校團委贈送書法作品「一片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