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羅方祿老師是在學工部下轄的成長輔導室。一年多的接觸相處,羅老師總是溫和儒雅,可愛風趣,每每見到他多是抱著書,或者寫文字,或者準備和學生來一場推心置腹的交談,熱情親切,意氣風發。
得悉羅老師的著作已經於世界讀書日出版發行,我便第一時間向老師索取了親筆籤名的書籍,拿到書後匆匆開始拜讀。從序言到之後的六十餘篇文章,不斷深入的閱讀過程中,老師的內心世界徐徐展開,我看到了一名知識分子成長的心路歷程,面對種種問題的求索和反思;一位老師對青年人的殷切期待,對生活、家國的觀察和理解。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閉關深造,憑一腔熱血讀百家書;筆耕不輟,為信仰理想苦練華章。樸實而不失風趣,柔軟而堅強厚重。字裡行間中,羅老師將自身見解娓娓道來,所思所想述諸筆端。從社會熱點,到生活瑣事;從人生感悟,到情感成。涉獵甚廣,視野獨特,見聞豐富,引人入勝。
《希望之望》 《重拾信仰》等文談及當代青年的成長需求--心理健全、人性成長、思想獨立、內心豐富、希望之望,可謂一語中的;《永不消失的好人》等文對當代人性真善美和素質培養的剖析鏗鏘有力,醍醐灌頂;《救救孩子》《重拾傳統》等文對社會熱點和盲點的探討關注深入人心;《與生活講和》《好女人是一座學校》等文,談及生活、成長和情感,角度新穎,發人深省,頗具特色;《守住底線》《生命教育重於道德批判》等文對當代高校、教育、體制的思索鞭辟入裡;《對不起,我不會哄你》《因為文字,生活不死》等文則將一位教師、一位青年的理想和情懷抒發得淋漓盡致。
縱覽全書,文鋒或許尚顯稚嫩,卻是一位青年千錘百鍊的認真之作;見解可能不甚成熟,卻是一名老師上下求索的拳拳之心。
在而今這個略顯急功近利的速食社會裡,信仰成為了令人諱莫如深的沉重字眼。大多數情況下,因為拖延、因為孤獨、因為種種艱辛,我們懷疑信仰、逃避內心、拒絕真實,渾渾噩噩地應付生活,在隨大流中變得圓滑事故,或許終於內心堅硬不易受傷,卻也逐漸麻木冷漠、呆板無趣,迷失自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這條漫長的旅途中,所幸依然有人腳踏實地,心懷天下,漫漫求索,堅守信仰,而生活在這樣的人周圍,為他們的追求所感動,因他們的信仰而反思自我,這是我們之幸。
積累數載,方得一書。感謝羅老師!我非常有幸,參與過與老師暢談天下事,求實證道的探索;見證過老師深藏功與名,埋頭苦練的堅持。老師的信仰追求督促我閱讀成長,成長經歷激勵我堅守本真,書籍文字給予我方向和力量--任生活風雨兼程,不動如松;任前路晦暗不明,吾往矣!
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願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像羅老師一樣,提升自我,感染他人;願文化、道德之樹長青不綴;願社會美好,人心向善,百家爭鳴。
願所有人重拾信仰。
明天我們將奔跑得更快,將我們的雙臂伸得更遠,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生活不斷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熊倩 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