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宋被後世認定為正統王朝,南明卻不是?

2021-02-11 歷史

古代中國非常重視一個政權的「正統性」,只有正統王朝才有資格名正言順地統治子民以及徵伐異己,所以,幾乎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信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以實現天下一統為己任。但是,在歷史上的幾個分裂時期,偏安一隅的王朝是在不在少數,而其中有些政權被後世認定為正統,比如東晉和南宋;有些就不被歷史所承認,比如南明。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區別對待的情況,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五點:

第一、政治合法性上的區別

明朝末年的著名學者王夫之曾經表示, 中國的朝代更迭「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即改朝換代一般都是通過禪讓、繼承、暴力革命三種方式完成,禪讓可以說是所有的開國之君最喜歡的一種方式,因為它最體面。前朝亡國之君禪讓給後朝的新君,就意味著後朝新君可以名正言順地全盤接受前朝的皇位、百官、土地、子民等等所有政治、軍事、文化財產。禪讓是後朝新君的「遮羞布」,所以,曹丕在篡漢之時表示:「堯舜之事,吾知之矣」。通過暴力革命改朝換代的典型就是劉邦在推翻秦朝之後建立了漢朝、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後建立了明朝。通過繼承的方式改朝換代的典型就是南宋了——北宋在「靖康之變」中亡國之後,趙構便以康王的身份稱帝,並聲稱繼承了大宋的江山。歷史上還有東漢光武帝劉秀,蜀漢昭烈帝劉備也都聲稱是繼承了前朝。

而南明雖然在名義上也聲稱是繼承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其合法性上與南宋有很大的區別。南宋的開國之君趙構是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而在北宋宗室幾乎全部被俘的情況下,趙構就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而南明的「四帝一監國」中只有弘光帝與明朝大宗有著稍近一些的血緣關係。所以,在政治合法性上,南宋要高於南明,趙構的號召力和向心力自然也要強於南明的「四帝一監國」。

第二、國祚與疆域上的區別

後世不把南明認定為正統王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明的整體國祚實在是太短了。弘光政權僅存在八個月,紹武政權存在僅四十一天,這麼短的國祚,是在無法被稱為是一個朝代。而東晉國祚一百零四年(317年-420年),南宋國祚更是長達一百五十二年之久(1127年-1279年)且中間沒有斷絕。如此大的時間跨度,我們必須認定一個朝代才便於紀年。另外,在統治疆域上,南宋雖然在立國初期依然受到金國的入侵,但整體版圖比較穩定地維護在淮河一線,但南明所有政權的版圖都在急劇縮小,甚至逃亡到了緬甸。只有明鄭時期的統治疆域相對穩定,但也局限於臺灣地區。

第三、敵國的漢化程度上的區別

「靖康之變」中,北宋被金國所滅,皇帝、宗室、百官幾乎全部被俘虜北上。而金國的統治民族是迅速崛起的遊牧民族——女真族。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之前,女真族長期以原始部落的形式存在,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出於原始狀態。金國建立之後女真族雖然迅速學習中原文明,但是與達到封建時期文化巔峰的宋朝(陳寅恪先生有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仍然是天壤之別。在後世認定正統王朝之時,自然將以漢文明為基礎的南宋認定為正統。而清朝立國之後迅速提拔漢族官員,提倡儒家學說,繼續實行科舉考試,籠絡了漢族士大夫階級,逐漸受到了全國百姓的肯定。

第四、前朝被滅後的國內形勢上的區別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分析過,金國在迅速攻克汴京,消滅北宋之後,沒有繼續南下統一中國,就是因為金國的實力不允許啊,北方中原古地尚有此起彼伏的復國運動,南方趙構迅速組織軍隊抵擋金軍。在這種情況下,金國無法過多得在軍事上幹預南宋的建立。

而明朝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李自成倒臺之後後金(即清朝)迅速打起了替明朝復仇的大旗,驅逐農民起義軍。但是此時,明朝的勤王君已經支離破碎,也缺乏強有力的朱明宗室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抵抗後金,所以南明雖然有多個政權,但沒有一個能夠成氣候。

第五、領導班子上的區別

宋高宗趙構即位之後雖然長期與金國議和,甚至為了求和而冤殺了嶽飛、解除了韓世忠等人的兵權,但是相形之下,趙構的政治能力還是遠遠強於南明的「四帝一監國」。並且,趙構即位之初雖然經歷了「苗劉兵變」而退位,但這個事件持續的時間只有不到一個月,而趙構的在位時間長達三十六年(隨後又當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大家知道,在動亂時期,一個國家能夠長君,能有穩定的政局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南宋雖然在軍事上長期處於被動狀態,但是它有嶽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這「中興四將」,同時又有李綱、趙鼎、李光、胡銓這「四大名臣」,這些人都給南宋立國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但是反觀南明,能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左良玉,但他卻是飛揚跋扈不聽指揮之人。

綜合上述原因,我們後世承認東晉、南宋等政權,卻始終沒有承認南明的正統性。

相關焦點

  • 東周東漢延續前朝,為何東晉南宋偏安江南?而南明連偏安都做不到
    之所以東周、東漢國力不減源於戰亂來源於內亂,而南宋和南明的鬥爭對象是外族。東周實力其實在平王東遷洛邑後實力已經大減,並最終逐漸衰落給各諸侯國的吉祥物。東漢確實是劉秀利用漢王朝的在民眾心目中的影響力重新崛起,稱得上實力不減。而面臨外族政權的東晉和南宋則偏安一隅,但是實力威信猶在所以延續了百餘年的國祚。而南明偏安一隅尚且內鬥不止,即使有不少仁人志士但是猶如扶不起來的阿鬥幾十年就迅速覆亡。
  • 元朝是正統王朝嗎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來答一下何為正統王朝?「正統」一詞出自《春秋》一書,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漢書》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所謂正統王朝,一般指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天下的華夏王朝,但隨著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地區被胡族控制,華夏衣冠南渡,此時誰為正統就存在了爭議。
  • 延續千年的正統之爭,宋、遼、金為何都稱自己是正統王朝
    宋遼和解後,互稱正統,只不過宋稱遼北朝,遼稱宋南朝。中國王朝有兩種朝代,一種是中原王朝,一種是徵服王朝。宋朝以後的朝代,都是繼承遼一方的,金,元。後來以宋朝大小明王起義,明朝繼承徵服王朝元朝的正統性。後金無正統,是在入關後剿滅李自成,並且以明朝的名義繼續向南,打敗南明多個政權,最後統一的最後一個徵服王朝。金的正統性比遼強,金人和遼人本質不同。遼人是漠北的遊牧民族,金人是東北的漁獵民族,但也事農耕。
  • 宋明兩朝同遇國難,為什麼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瓦解?
    那為什麼宋明兩朝同遇國難,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互解呢?一,同遇國難時,兩朝遭遇的對手不同。同是遇到國難,宋朝遭遇的是外敵,北方的金國。金國剛立不久,也滅了北定的老對手遼國,雖銳氣十足,但因人口不多,要滅大宋王朝,還是力有所不逮。
  • 不敢抵抗的南宋為什麼可以續命,而苦苦對抗的南明卻撐不過20年?
    大一統王朝裡,大宋的表現確實有點羸弱,北宋時期,就始終面臨著北方的巨大威脅,以至於最終釀成了靖康之變。南宋建立後,也沒有好到哪裡去,趙構是一路往南逃。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崇禎選擇了上吊自殺,大明滅亡。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成立朝廷,史稱南明。不過南明數個朝廷在面臨大清的進攻時,卻絲毫沒有辦法。南明和南宋所遇到的情況的確是差不多的,但結果卻千差萬別。
  • 歷史上的金朝是「正統王朝」,還是「偽朝」?
    自秦漢大一統王朝形成以後,正統問題便成為中國傳統政治學說中的一個重要話題。梁啓超在總結出歷代正統之辨的六項標準,提出「以中國種族為正。其餘為偽也」。金王朝的正統之爭,自始至終是與種族問題糾纏在一起的,從一個側面彰顯了近千年來華夷觀念的演變軌跡。
  • 金朝與南宋,究竟誰是正統?
    這裡的漢文化相對不是那麼發達,主張正統給宋的士人是以這個理由反對正統給金的。燕山山脈以南地區包括遼朝南線的南京路、西京路,也就是從五代後晉那裡得到的幽雲十六州,以及淮河北岸、秦嶺以北、蘭州以東的地區。以現在的省份計,包括京津兩市、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大部、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陝西省秦嶺以北、甘肅省東部。
  • 俄羅斯被蒙古統治過二百多年,卻為何沒有「蒙古王朝」?
    俄羅斯卻不承認蒙古人統治的正統合法,而過多地把這一段歷史,看成是被異族徵服奴役的時期。按理說,俄羅斯的蒙古人(韃靼人,為俄羅斯第二大民族)也不少。為何俄羅斯卻不惜傷害民族和諧,也不願認可蒙古人統治的那段時期呢?
  • 沒太子的東晉南宋只有一個政權,有太子的南明為何有多個政權
    宋朝皇族南下以後,也因為只有趙構一個政權,因此南宋也堅持了下來,延續了一個半世紀。如果南明也只有一個政權,複製東晉和南宋的奇蹟,未必不可能。15歲在古代其實算一個成年人的,由他來建立南明,統一抗清,是正合適的。可是,為什麼最終不是這樣一種局面,而造成了南明出現多個互相牴牾的政權的情況呢?直接的原因,是李自成政權敗退北京的時候,太子朱慈烺下落不明。李自成進京以後,對太子朱慈烺還是比較好的,沒有為難他,而且還封朱慈烺為「宋王」。
  • 在正史上不被承認的王朝,王莽的新朝、武則天的武周均在其中
    南明在這些王朝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南明。在現代的許多歷史書上,似乎從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後,明朝就徹底滅亡了。明朝末年,在崇禎皇帝吊死之後,當時的福王正在南京監國,得此消息後,他立刻登基為帝,史稱弘光帝。但不久之後,南京徹底淪陷,這位剛登基為帝的皇帝就被俘虜。於是又出現了元隆武,這位皇帝是在福州稱帝。
  • 蒙古人稱呼金朝女真為漢人,為什麼把南宋稱為蠻夷?
    蒙古人稱呼金朝女真為漢人,為什麼把南宋稱為蠻夷? 漢人,原先指的是中原地區的居民,因為劉邦建立的漢王朝而得名,自漢王朝以後,中原地區的人都被稱為漢人,並延續至今,成為了漢民族。
  • 五代十國,到底誰才是正統?糾結的這個正統有意義嗎?
    所以,自然也不能對前朝趕盡殺絕,尊了你這一統或正統就行了,前朝的遺老遺少要好好安置。這就極大地降低了王朝更迭的成本。與三統說對應的,還有一個五行說,即金木水火土,周為火德、水克火而秦代周,所以秦為水德;秦為水德、土克水,所以漢為土德。而每一德後邊又有一套正朔、服色的禮儀規範。三統一套理論,五德一套理論,你這就沒法玩了。
  • 北宋滅亡南宋延續趙宋國祚一百多年,而明朝滅亡南明卻不行呢
    同樣是漢人政權,北宋滅亡,南宋能夠延續國祚100多年,可是明朝滅亡後,為何南明就不行呢?豆包認為這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南宋和南明面臨的外敵人不一樣。明末之時,清朝的實力強大其次南宋和南明面臨的內部形勢不一樣。
  • 同樣是異族入侵,南明為何沒能像南宋一樣綿延百年?
    後世一直認為是賢王的潞王朱常淓,其實是萬曆皇帝的侄子,萬曆皇帝弟弟的兒子。根據封建社會的繼承法,根本不可能輪到他。後世如是認為,只能是東林黨人的輿論戰的結果了。在萬曆皇帝一系尚有兒子的情況下,比如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潤當時均在世,要迎立璐王朱常淓為皇帝,也真是難為東林黨人能想的出計策了。
  • 清王朝是正統的中國封建王朝麼?
    如果按照歷史走向來看,清朝是距離現代最近的一個封建統治王朝,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下的大統一王朝,它到底算不算是歷史概念上中國的正統封建王朝?Hello大家好,我是大白,歡迎來到大白的文化課。
  • 遼朝和宋朝,誰才是正統王朝?
    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王朝定都在鹹陽,也就是今日的西安之時,歷史學者便認為一個王朝是否具有正統性,要看它的地理位置在何處。而縱觀歷史之上所公認的正統王朝,其實都城都在中原一帶,也就是今日的河南周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些學者對於遼朝與宋朝自然是存在疑義。
  • 體系意識:以唐宋變革與南宋認知為例
    唐宋史研究者大多認定唐宋之際曾發生一場具有劃時代或劃階段意義的社會變革。其分歧在於變革的屬性、程度以及起始、路標等問題。就日本學界來說,並非「內藤假說」的一統天下,除以內藤湖南等為代表的宋代近世說而外,還有以前田直典等為代表的宋代中世論,與「內藤假說」針鋒相對。至於我國學者,有自己的唐宋變革論,且源遠流長。
  • 【推薦】王船山反「正統」的正統論 | 郭徵
    「正」指的是君主之德及政治秩序上的名分;當君主之德不足時,「正」體現為是否得天下以道,以及政權建立之後是否具有天子之名與實。「統」指的是君主一統天下之跡。當王朝滿足這兩個條件之後,可以稱其為正統王朝,不滿足之時正統可以斷絕。
  • 清朝與元朝建立「大一統」王朝過程中,有哪四大不同之處
    首先,他們都是第一代領導人為王朝打下基礎,而且都只是稱汗並未稱帝,大清王朝的奠基人是努爾哈赤,大元王朝的奠基人是成吉思汗鐵木真,這兩位都在各自王朝締造之後,被追封為開國之君,廟號都是太祖;其次,都是第三代領導人完成「大一統」,大清王朝完成「大一統」的是努爾哈赤之孫福臨,而大元王朝完成「大一統」的是鐵木真之孫忽必烈
  • 南宋末年的海上行朝真的能逃亡到南洋或其他地方立足嗎?
    如果按照蒙古人組織編輯的《宋史》的說法,在南宋德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276年的二月初五那一天,當五歲的恭宗小皇帝和謝太后在臨安向入城的蒙元將領伯顏獻上諸璽、完成了受降儀式之後,趙宋王朝就已經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