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範》節要:禪源·妙心

2020-12-16 藥禪院

宗範

清·錢伊庵著

一禪源二徹參三調習四入聖五利人六顯喻七機用八綱宗九示辯十貫教原夫佛法東流,自漢至梁,經教廣布,修契者代不乏人。

達摩單以別傳妙心,直指人人見性成佛,畢竟以何為妙心耶?故首之以禪源。

源既定矣,學者從何而契妙心?循古軌則,非參究不可,故繼之以徹參。

由參而悟,便與佛祖同一鼻孔,然有無始習氣未消,故申之以調習。

習消力宏,真如深契。六祖曰:「終身不退者,定入聖位。」故表之以入聖。

如上四章,自行穩密,然而須運同體悲,詎可斷佛種草,故勖之以利人。

利他中,古德有言句、機用兩路,故分別為顯喻、機用二門。

顯喻在前者,初祖接機,亦以言顯示,迨三四傳,而始轉為機用,故機用次之。

法久弊生,多諸巧見。創建宗旨,以護正眼。故受之以綱宗。

公案孔多,後來諸尊宿,各出手眼以評唱之,其間權實示現,淺深偏圓,不無同中有異,然均以成就來學佛知見。故廣之以示辯。

如上九章,皆禪宗本分草料,第與諸經教,不可置之不貫。故終之以貫教。

自八至十,雖列利人後,而自利均須十科廣研也。

予自笑挈挈波波,儼似跛足道人,滿面慚惶,說得行不得。然利根之士,脫能依此撩起便行,終身不退,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當亦今時之第二健兒歟。

妙心

燈錄始七佛偈,本師傳,則略採諸經公案,次列二十八祖授受因緣,追溯源流,體裁應爾。

今則不遑遍敘,獨指佛生不二,別傳妙心為禪源。

此宗旨,豎義於達摩,流衍於諸祖。觀初祖接可祖、梁武、楊衒之諸人,均以言句顯示。

乃謂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者,良以學人滯於經教,卒未能印合妙心,立地成佛。故乘時而來,提唱頓宗,斯禪之源也。

妙心者何?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而無始沈淪苦海者,不悟此心當體是佛,背覺合塵,故全圓覺而成無明,迷而不返。

然雖萬劫輪迴,而不動之天真佛性,從無遷變。

別記載初祖只教可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二祖種種說心性道理,祖總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

可祖忽曰:我已息諸緣。

祖曰:莫不成斷滅否?

可曰:不成斷滅。

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

蓋息緣,則外境相空;無喘,則內尋伺絕;如牆壁,則心行處滅;言不及,則言語道斷;了知而無念,則寂照同時。

心境不二,迷悟不二,生佛不二。

其恰好處,心亦不可得,妙亦不可得。

連「不二」兩字,亦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非心非不心,非妙非不妙。

放尿屙矢,嬉笑怒罵,莫非妙心體現。

今姑立以妙心之名,而為達摩禪宗之源也。

(藥師節錄並點校)

分享轉發,傳無盡燈。

相關焦點

  • 教外別傳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作者:生如法師世尊在靈山會上,手拿天人奉獻的一枝花面對大眾弟子微微笑,一眾人天懵懂,只有大迦葉以笑回應世尊,世尊以肉眼天眼法眼佛眼見大迦葉頓悟禪宗之心,遂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與摩訶迦葉。
  • 妙心文化——讓我找到幸福的根本
    沒學習妙心文化之前我就對佛、道、儒三家的文化比較感興趣,也訂閱了關於佛、道、儒文化的公眾號,通過參看妙心文化公眾號裡師父師母慈悲智慧開示文章,還有妙靜師兄帶領我修習師父師母傳授的煉養功法的體會,與自己之前看的有關佛、道、儒的文章得出以下結論:以前看的是心靈雞湯,看過就算了,沒實修實證,沒人指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困惑,而妙心文化就不同,有慈悲智慧的師父師母帶領著
  • 弘新開示:本源傳真妙自在,道妙天機真妙心
    『佛心大道慈悲心』(第六講)作者:弘新>「本源傳真妙自在,道妙天機真妙心。」無為清淨妙自然,大道無心真佛見。如來妙法真傳心,花開見佛妙自在。如來無語妙千秋,傳心印心道千古。貫通古今無未來,當下明心即自在。本源的傳真,說我心靈淨化的越快越多,他的信息這種傳真越快,就是自性的恢復。大道無形顯萬相,咱看咱們的心就是淨化到什麼程度,你來檢驗個人有沒有。
  • 王穎、妙心:頂針,是她倆最美的戒指
    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後,本刊記者來到「妙心布藝工作室」,近距離觀察和傾聽兩位草根工匠——王穎、妙心的創意故事。近看布藝之美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十裡河書畫院的「妙心布藝工作室」,是一個頗有文化創意的手工布藝創作室,兩位女主人公是王穎、妙心。
  • 圓覺妙心清淨無住
    圓覺妙心清淨無住有人說:「一切諸佛因地修行時,都能離相無住,與實相相應,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能證得,但是諸佛的心中,並不認為有佛道可成,有菩提法可得。」他截取的圓覺經中的幾句話是:一切如來圓覺妙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這種說法是極端的說法,這種說法是在講佛無論在因地或果地離相無住才能與實相相應。這種觀點在片面的認為「性相如如,世出世間」圓融無礙的法門就不能與實相相應了似得。
  • 《心印妙經》——道教早晚課你知道嗎
    《心印妙經》以簡潔的文字講述了道教的修煉方法,如果照著它的方法去做,對身體就大有益處。《心印妙經》概說《心印妙經》的全名是《高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心印經》,一卷, 託言為無上玄穹主金闕大道君所述;全文僅二百字, 四字一句,共五十句。本經主要講的是道教修煉的方法, 論述內丹道中煉養精、氣、神之秘要, 是道教徒早晚必須修煉的功課。
  • 弘新開示:學佛妙悟真妙心
    「學佛妙悟真妙心 」 弘新學佛妙悟真妙心。學佛需要妙悟你的真妙心,學佛必須悟。如果沒有悟的功夫,學佛你成不了佛。學佛必須有悟的供佛,這個悟是煉中去悟,修中去悟,生活去悟,人生去悟。如果你養成氣定神閒的禪定個性,這種個性就是共性。學佛成佛需要悟,你沒有悟怎麼成佛呢?當下承當。如果學佛是大丈夫的事業,你不敢承當。
  • 「無上」還是「高上」,關於《心印妙經》全稱的爭論!
    熟讀《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的人們都知道,在早壇功課經的課誦部分有一篇《玉皇心印妙經》。閔智亭道長在《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注》中提到:「『心印』者,即以心印道,以道印心,印無所印,心無所心。」究竟如何去解讀《心印妙經》,這是仁者見仁的事情。但在讀經之前,很多人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小問題。現如今以北京白雲觀所誦經典為藍本的通行本中,《心印妙經》的全稱為《無上玉皇心印妙經》。除此外,另有一個版本的《早壇功課經》中收錄的卻是《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一個為「無」,一個為「高」,僅僅一字之差,造成了許多後學者的誤解。
  • 教師節給老師送禮要用「心」
    園丁們確實辛苦,孩子們表達謝意也無可厚非,其實家長們大可淡定一些,教師節不是不能送禮,但是送禮一定要用「心」。 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現實情況下,家長給教師送禮,無非是希望老師給予孩子差異性、優先性地「重點關注」和「特殊關懷」,擔心不給老師送禮會給孩子帶來不公平待遇和不利影響。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身邊的這四個小人還是小心為妙
    有一句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關係再好,都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人和人之間走得太近往往是一種災難,一旦出現矛盾,反目成仇,你曾經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就成為別人手中的把柄和軟肋。
  • 玉皇心印妙經與道門修煉心法
    《玉皇心印經》分為三段,分別敘述三階修煉法門。首段認為最上等的藥,分為三個品級:就是人身中的神、氣、精三者。此三者若有若無,深隱難測。平時的修煉功夫,須要凝神虛靜 (存無), 存無的狀態,配合功法,不加神識,其實「有」已經在作用。此即為存無守有之妙旨。
  • 生命的天籟:妙心為曲音傳禪意
    每當春晨中傳來清脆鳥鳴 每當月光下淙淙溪水穿行山間 每當夕陽下的晚風從葉縫間梳拂而過 每當夏夜在蟬蟲蛙鳴聲中潛靜 那清長悠揚的樂音 仿佛在心田 在星際間縈繞 妙心為曲音傳禪意
  • 「命功」修煉功法《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含註解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也稱《無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玉皇心印經》或《心印經》。此經闡明中華道家修煉學的理法,為中華道家丹法「修命」的代表作。存無,就是致虛,致虛要一念不生。守有,就是心息相依,達於恍惚杳冥境界。恍惚杳冥中的精、象,就是真空中之妙有。所謂守有,即守此恍惚杳冥中之精、象,真空中發現之一靈妙有。但守不是有意識的用意,如用意,即不是自然無為了,而是要不守而守。蓋所以存其無即所以守其有也。如不能存無,就決不能守有,無、有二者,實是一也。頃刻而成,是說妙有一到,周身泰和,融和舒暢,不可名狀。這一景象得之於頃刻。
  • 「妙心」召回兒童床護欄(1)
    選購兒童家居用品不僅要關注使用材料,也要關注尺寸、結構安全。專業人士表示,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兒童用品時,除了關注使用材料的化學性能,也要關注安裝使用時的結構安全,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兒童床護欄存安全隱患被召回近日,質檢總局網站公布信息稱,南京德薩商貿有限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將自2018年2月26日起,召回部分2013年6月至2017年11月期間製造的妙心MS-032兒童床護欄產品。中國內地受影響的數量為103887件。
  • 安裝不當或夾傷孩子四肢 妙心兒童床護欄被召回
    中國江蘇網3月2日訊 寶媽們,快來看看家中正在使用的兒童床護欄,是否為「妙心」品牌?記者昨天從南通檢驗檢疫局獲悉,目前,南京德薩商貿有限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自今年2月26日起,召回部分2013年6月至2017年11月期間製造的「妙心MS-032」兒童床護欄產品。
  • 雲水生涯,心印妙諦丨我在臺灣圓光佛學院行腳
    圓光佛學院前身為臺灣佛學院是臺灣第一所佛學院黃石大冶龍華寺法如法師在此學習,課餘行腳是她的最愛雲水生涯,心印妙諦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吧雲水生涯,心印妙諦圓光佛學院的前身是圓光禪寺,1918年由妙果老和尚開山,雖戰亂紛飛,時局動蕩,老和尚弘法利生,席不暇暖,道譽日著,聲播東瀛。1948年,妙果老和尚以65歲高齡,禮請新加坡慈航法師,在圓光禪寺創辦「臺灣佛學院」,創立臺灣最早的佛學院,開啟臺灣光復以後僧伽學院教育之風。兩位高僧共同擬定《臺灣佛學院宣言》:
  • 《楞嚴經》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第七十四段)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佊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 解讀道家經典《玉皇心印妙經》及註解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解《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