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範
清·錢伊庵著
篇
目
一禪源二徹參三調習四入聖五利人六顯喻七機用八綱宗九示辯十貫教原夫佛法東流,自漢至梁,經教廣布,修契者代不乏人。
達摩單以別傳妙心,直指人人見性成佛,畢竟以何為妙心耶?故首之以禪源。
源既定矣,學者從何而契妙心?循古軌則,非參究不可,故繼之以徹參。
由參而悟,便與佛祖同一鼻孔,然有無始習氣未消,故申之以調習。
習消力宏,真如深契。六祖曰:「終身不退者,定入聖位。」故表之以入聖。
如上四章,自行穩密,然而須運同體悲,詎可斷佛種草,故勖之以利人。
利他中,古德有言句、機用兩路,故分別為顯喻、機用二門。
顯喻在前者,初祖接機,亦以言顯示,迨三四傳,而始轉為機用,故機用次之。
法久弊生,多諸巧見。創建宗旨,以護正眼。故受之以綱宗。
公案孔多,後來諸尊宿,各出手眼以評唱之,其間權實示現,淺深偏圓,不無同中有異,然均以成就來學佛知見。故廣之以示辯。
如上九章,皆禪宗本分草料,第與諸經教,不可置之不貫。故終之以貫教。
自八至十,雖列利人後,而自利均須十科廣研也。
予自笑挈挈波波,儼似跛足道人,滿面慚惶,說得行不得。然利根之士,脫能依此撩起便行,終身不退,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當亦今時之第二健兒歟。
禪
源
妙心
燈錄始七佛偈,本師傳,則略採諸經公案,次列二十八祖授受因緣,追溯源流,體裁應爾。
今則不遑遍敘,獨指佛生不二,別傳妙心為禪源。
此宗旨,豎義於達摩,流衍於諸祖。觀初祖接可祖、梁武、楊衒之諸人,均以言句顯示。
乃謂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者,良以學人滯於經教,卒未能印合妙心,立地成佛。故乘時而來,提唱頓宗,斯禪之源也。
妙心者何?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而無始沈淪苦海者,不悟此心當體是佛,背覺合塵,故全圓覺而成無明,迷而不返。
然雖萬劫輪迴,而不動之天真佛性,從無遷變。
別記載初祖只教可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二祖種種說心性道理,祖總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
可祖忽曰:我已息諸緣。
祖曰:莫不成斷滅否?
可曰:不成斷滅。
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
蓋息緣,則外境相空;無喘,則內尋伺絕;如牆壁,則心行處滅;言不及,則言語道斷;了知而無念,則寂照同時。
心境不二,迷悟不二,生佛不二。
其恰好處,心亦不可得,妙亦不可得。
連「不二」兩字,亦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非心非不心,非妙非不妙。
放尿屙矢,嬉笑怒罵,莫非妙心體現。
今姑立以妙心之名,而為達摩禪宗之源也。
(藥師節錄並點校)
分享轉發,傳無盡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