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Tina育兒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寶寶剛入園,不適應,又哭又鬧,這似乎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幾乎所有適齡的幼兒園小朋友都會經歷這個階段,但是對於爸爸媽媽來說,看到小寶寶因為不想去幼兒園傷心流淚,也難免會不放心,傷感。
記得,我兒子小時候,去幼兒園也哭鬧。但是他跟其他小朋友哭鬧的時候不一樣,他是安安靜靜地憋著哭。我當時還跟先生說,咱們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大哭大鬧,還是蠻好的。沒想到我先生立刻反駁說:哪裡好了?看著他憋在心裡不哭,我更難受!還不如大聲哭鬧出來,反而會更舒暢。
我想想,確實如此,凡事憋著不言不語,真不如暢所欲言對人的情緒和健康更有益。
近日,瀋陽,一位爸爸分享了兒子邊大哭邊走進幼兒園的畫面。這是上幼兒園的第四天,孩子不想進去,但快走到門口時,還是一邊哭著一邊禮貌地給老師鞠躬,走進校門前,還不忘哭著和爸爸揮手說再見,悲傷而又不失禮貌。——來自新聞報導。
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估計刷新了很多家有寶寶父母的新認知。寶寶明明不願意去幼兒園,可是還要跟老師鞠躬,並且揮手跟爸爸再見。真是一位「禮貌小紳士」。這位寶寶,大聲哭著對自己的爸爸說:爸爸再見!又深深鞠躬對老師表達感謝。
再看看網友們的評論,也說到了我的心坎裡面,尤其是那句「對生活強顏歡笑」,沒有比這句話更貼切當我們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候的處境了。
萌寶的爸爸自己表示,他教育孩子從小就要給大人鞠躬,現在孩子見到長輩就會鞠躬表達謝意,已經成為了習慣。
我們中國作為一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像拱手禮、鞠躬禮都是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精神文明的發展,這種禮儀形式確實已經退化為很少有人在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握手禮節。記得疫情期間,為了避免互相接觸,拱手禮又被很多地區推崇使用。但是,往往推行一個制度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適應和變革的。
而這位爸爸,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讓孩子用鞠躬的禮儀形式表達對長輩的尊重,不得不說,這是禮儀之家啊!
即便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但是面對幼兒園老師們,依然能夠鞠躬表示尊重。不得不說,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很贊。
我的大學校友,最近也分享了他兒子的一件趣事。
小朋友愛吃糖,結果牙齒長了洞洞,很疼。校友帶著小朋友去看醫生,看到醫生後的小朋友特別害怕。想哭又不敢哭,想撒嬌又不敢撒嬌,醫生給看完了牙齒的情況後,又說了一些注意事項後,就去拍牙片了。接著又躺在床上,大夫給看牙。
看牙的過程中,校友家的小朋友,一邊哭著,一邊哆哆嗦嗦地對醫生說:謝謝醫生。醫生和護士看著小朋友,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對於小朋友來說,害怕和恐懼,以及面對陌生環境和病痛的能力是非常弱的。他們不知道陌生人會不會對他們有所傷害,也不知道,陌生環境裡有什麼東西,所以,他們會緊張,恐懼,這跟成年人世界裡的恐懼是一樣的道理。
不過,還好的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比我們想像中要厲害很多。
記得,兒子初中的時候,我們考慮要不要報1+3。在這裡解釋下1+3,就是初中最後一年和高中三年,連續讀下來,不用參加中考,直接去報名1+3的學校去讀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全部課程。當時,我們就比較看好人大附中的,但是經過思考,還是決定讓孩子參加中考。
可是讓孩子參加中考,我又擔心孩子壓力太大。於是,跟兒子小學學霸的媽媽聊天,這位媽媽說的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她說,我看你家孩子適應能力很強,而且你現在所有的擔心都不會發生,因為孩子們抗壓的能力比我們想像中要強很多。
當然,這裡,要加一個附加條件,就是一定要剔除掉那些一直使用暴力教育孩子,或者是沒有用正確方式教育孩子的家庭。
所以,不論是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還是孩子不敢看醫生,甚至是遇到了各種問題,他們都會有自己的小方法,這些小方法多數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注我@Tina育兒,每天分享有趣好玩的育兒教育故事。
查閱更多近期熱文:
她是怎麼把兒子培養得這麼優秀?閱讀,思維導圖,英文溝通樣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