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有了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也就不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換言之,他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伍爾芙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看到很多成功者分享個人經歷,裡面包括眾多憑藉興趣愛好、一技之長做起個人品牌、走向財富自由的人,也包括那些憑藉個人能力和經驗在職場所向披靡、步步高升的人。他們怎麼都那麼厲害呢?對比自己,深感失敗,極其迷茫,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愛好什麼、擅長什麼,沒有方向和目標,不知如何前行。
難道就這樣一直迷茫下去嗎?當然不,迷茫感產生的內耗日積月累只會讓你失去活力,更加疲憊。
那麼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標和興趣,如何擺脫迷茫的侵蝕,從而對生活產生動力呢?答案就在《成功心理學》這本書裡。
《成功心理學》的作者丹尼斯·韋特利博士,是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和管理專家,致力於幫助各行業的人們達到目標和實現理想。書中對於如何認識自我、實現自我提出了許多建議,而這部分,恰恰能夠幫助我們走出迷茫困境。
一、啟動自我探索之旅的3個步驟
前美國總統老羅斯福說過:「你對於自己是誰與擁有什麼的態度,是非常小的事情,卻會造成非常大的差異。」準確認識自己,無疑是走出迷茫的第一步。
1、搭建認識自我的框架
在網上參加一些社群的時候,最初都會要求你在群裡先自我介紹,一般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姓名】
【坐標】
【行業/職業】
【我做過最有成就感的事】
【我能給大家提供的資源】
【我想獲得什麼】
【一句話自我介紹】
其實可以把「自我介紹」作為一個認識自己的框架,但這個框架比較簡單,如果想要全面認識自己,還需要搭建一個更詳細的框架。
《成功心理學》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之一就在於,書中所涵蓋的了解自己的理論和練習的部分,為我們搭建這個框架提供了現成的素材。
我們可以通過電子筆記或者思維導圖軟體去搭建框架,根據《成功心理學》這本書的指導,把框架內容分為以下8個方面:自我形象,身份,人格特質,夢想,價值觀,興趣,技能,工作個性。(具體內容詳見下圖「認識自己」的思維導圖)
把這8個方面理清楚,一項一項填寫,一個活生生的清晰的你就呈現出來了。
關於認識自己這件事,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先把這個框架搭建起來,然後在實踐中觀察了解自己,一旦對自己有什麼發現,就在這個框架裡對應相關的點寫進去,假以時日,你對自己的認識就會越來越清晰和全面。
2、運用「自我意識」了解自己
怎麼理解「自我意識」?書中指出,「自我意識,是關注自我(包括你的思想、感覺、態度、動機和行為)的過程。真正的自我意識需要對已誠實,即清楚、現實地看待你的強項和弱項的能力。」
俄國小說家屠格涅夫說:「想要了解自己一點點,就必須研究自己一點點。」
若要深入理解自己,就要刻意觀察自己。試著退後一步,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的思想、感覺和行動。
這裡,可以藉助筆記這種方式,培養記錄習慣,記錄什麼呢?
(1)靈感日記。隨時隨地有什麼想法,記到電子筆記裡。
(2)情緒日記。某件事某個人激發了你什麼情緒,喜悅,憤怒,悲傷,等等,感知這些情感並寫下來。
(3)反思日記。一天結束後,反思復盤今日做了什麼事,做得好或者不好的地方在哪裡,得到什麼感悟。
特別注意的是,要定期回顧筆記,梳理自己的經歷和想法,以此加深對自己的認識。
3、以動態思維調整自我認識
有些人會通過星座解讀或者職業性格測試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個性並規劃職業生涯。這些方式有個局限性,那就是認為真實的自己是靜止不變的:我是這樣的人,我據此規劃職業。
但實際上,自我不是固定不變的,在行動和實踐中,自我在不斷發展和更新,我們需要在行動中調整自我認識。
縱觀很多名人的人生履歷,他們的一生隨著見識、興趣和能力的發展,可能會經歷多次職業調整轉變。
比如眾所周知的馬雲,大學讀英語專業,畢業後成為英語講師,成立翻譯社。在翻譯社與外國友人交流以及後來出國的經歷,使馬雲注意到網際網路發展的苗頭,於是趁機抓住契機,創辦阿里巴巴,成立淘寶網,開創了電子商務的新時代,成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企業家。馬雲的人生軌跡就隨著閱歷的發展而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而不是總試圖確定自我,或者受限於一個定型的自我形象,這樣會使我們更願意接受不確定性,在行動中不斷調整自我認識,突破自我,獲得新的發展。
二、通往自我實現之路的4個方法
上一個部分我們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而這一部分是解決「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其實最終也是為了實現自我,這是馬斯洛需求理論裡的最高層次的需求,是實現個人夢想和目標,最大限度發揮個人能力的需求。那麼有什麼方法帶我們通往自我實現之路呢?
1、著力於成功的7個構成要素
這裡的「成功」,在《成功心理學》一書中,是指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去實現對自己有意義的成功,是關於實現自我的成功,可以從以下七個要素入手:
(1)自我意識。即觀察自己,關注和反思自己的態度、行為、想法等,也能夠觀察和識別當下自己的感覺。
(2)自我引導。即給自己確定目標,制定行動計劃,指引自己前進。這個很好理解,大部分人是有這個習慣的。
(3)自尊。即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些事,相信自己值得獲得幸福,並且欣賞自己的個性、價值觀和重要性。
(4)積極思考。可以理解為想法上的樂觀主義,以及有積極的行為習慣。
(5)自律。即自己要求自己,主動地堅持一些利於自己成長的習慣,克服掉壞習慣和衝動,能夠批判地思考,自己作出決定。
(6)自我激勵。分為兩種激勵,一種是積極激勵:如果我這麼做了,我會得到什麼好處,用好處來激勵自己。另一種是消極激勵:如果我不這麼做,我會遇到什麼麻煩,以此反向激勵自己。
(7)積極關係。即可以給你帶來幫助與支持的人際關係。
成功是由天時、地利、人和等內外部因素共同決定的。這裡講到的7個要素屬於內部因素,是我們能夠掌控並且需要著重去努力的部分。
說白了就是,你想實現自我,那就往這7個方面去提高自己。把這個框架搭好,橫向擴展、縱向深入雲研究裡面的各部分內容,去完善和提升自己,增加成功的機率。
2、發現可能的自我
在《成功心理學》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複雜的自我形象」,可以把它理解為多種角色,或者是多個自我。
比如一位女性,把自己看作一名職業女性、母親、女兒、家居整理師、瑜伽愛好者、極簡主義者等。這裡邊每個形象所呈現出的特點、喜好、價值觀可能不太一樣,它們包含著你的不同自我。
也就是說 ,我們的自我不是單一的,每個自我背後有不同的價值觀,每個自我能夠做不同的擅長的事。或許某一天某個自我會給你帶來啟發,讓你去發展這部分自我,發展出另一條職業道路。
舉個例子,轉換職業軌道的謝霆鋒,他從最被人熟知的歌手、演員身份轉型為《十二道鋒味》這個美食節目裡的廚師。
他是如何開始轉型做美食的呢?謝霆鋒坦言,離婚以後,他自己一個人做飯洗碗,為了哄家人開心,開始迷上做菜,通過美食增進了和家人朋友的溝通。家人朋友也評價他做的菜很美味,廚藝非常了得。
謝霆鋒由此發現自己原來挺喜歡做菜的,廚房還成了他精神的修行之地,他開始在烹飪之路深耕,而後主持了《十二道鋒味》,大受歡迎。
那麼我們如何增加機率去發現和抓住一個可能獲得發展的自我呢?
這裡分享一個小技巧——清單法,通過列清單的方式來挖掘可能的自我。拿出6張紙,列6張清單,分別是:
(1)擅長的技能。可列舉工作或者生活中各項擅長的技能,比如:PPT,PS,畫畫,開車,插花,茶藝,舞蹈等等。
(2)能變現的技能。這裡考驗你的技能有沒有人買單,比如翻譯,PS,攝影,化妝,寫作等。
(3)性格優點。比如耐心,細心,自律,樂觀,熱情等。
(4) 專注投入的時候有哪些。比如閱讀,做飯,運動,做手工等。
(5) 能寫的付費專欄是什麼。這個付費專欄的內容一定是你比較精通的,比如,如何與任何人聊得來,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成為寫作高手,如何製作思維導圖,等等。
(6) 他人認為你有的優點。這一點提醒我們藉助他人之眼發現我們看不見的某些自身的特點,拓寬我們對自己的了解。
列好這6個清單,平時在關係、學習、工作、職業、健康、愛好、閒暇以及精神生活等各個領域有意觀察自己,對應每個清單項目,一有什麼新的發現,就填進清單,比如今天參加了某個活動,發現自己其實很擅長與別人聊天,那麼就把這一項填寫到清單裡,日積月累,某個點或許就觸發了你去深入發展的念頭,成為你職業生涯的一個選項,甚至因此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3、賦予自我選擇權
你會做出一個選擇,必定是這個選擇滿足了你的某個需要。每做一個選擇,就挖掘出自己背後的需求。
有些人畢業後去了銀行或事業單位等父母認為穩定體面的單位,接著就總是抱怨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說自己沒辦法,是被父母逼的。
這一類人做選擇時,往往沒有意識到選擇背後自我的需求,為什麼會選擇父母要求你去做的工作?這背後一定有你的需求在,或許是你的安全感使然,你害怕承擔辭職的後果;或許是你的生存需要,這份工作能夠養活你;或許是你有被認可的需要,這份工作讓父母支持你或者親戚朋友羨慕你……
承認自己做出這個選擇時自身的需要,你才能夠看清現實,才知道要不要為了滿足這些需求繼續做這件事,或者要不要為了滿足別的需求而考慮作出另外的選擇。
把選擇權交到自己手中,是提升內在驅動力的關鍵。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動力就會更強,行動也會更堅定。
4、在行動中發展人生方向
如《成功心理學》的作者所說,「一些人在很年輕時就知道自己想在人生中獲得什麼,但是,大多數人都需要時間去發展出一個方向。」
看過網上很多關於如何找到興趣愛好的回答,說得最多的一點就是要在現實中不斷去嘗試,嘗試的範圍大了,內容多了,就越能找到自己喜歡的。
有一位回答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答主從小就學鋼琴、圍棋、畫畫、舞蹈……十八般才藝,啥都涉足。他說,正是他從小什麼都學,什麼都去嘗試,所以他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找到了人生方向。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興趣愛好、人生目標這些都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或者一眼就定情的,它們需要在不斷的嘗試和實踐中去發現。
每天坐在那裡苦思冥想,怎麼可能走出迷茫,找到人生方向?最根本的方法在於行動起來,把「確定了人生目標我才可以行動」的想法,轉變成「我可以在行動中發現和調整人生目標」這種想法。一邊行動,一邊發現,一邊調整,如此,才能在自我實現之路越走越遠。
結語
那些興趣明確和目標堅定的人,不過是做到了把別人迷茫的時間用於行動。《成功心理學》這本書的每個章節都附有探索自我的練習,這個設計提醒我們,自我探索本就需要依靠行動。先有了解自我的意識,啟動自我探索之旅,接著在行動中調整自我認識,確定人生方向,進而一步步實現自我。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耐心地去探索,而這,也是走出人生迷茫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