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霞:國內橫跨美聲民族第一人

2021-01-11 中國日報網

環球在線消息:

國內樂壇橫跨美聲和民族兩種唱法第一人

在一場音樂會上,既能演唱美妙的花腔女高音,又能演唱動聽的民族歌曲,在國內樂壇只有吳碧霞。6月18日,京城樂迷將在北京音樂廳聽到歌唱家吳碧霞帶來的這樣一場獨特的獨唱音樂會。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是吳碧霞如何能夠同時做到?在演唱會前夕,記者採訪了這位神奇的歌唱家。

美聲民族雙料研究生

身材小巧玲瓏的吳碧霞說:「我最大的障礙,就是我的個頭,這是我從事這個行業最大的不足。」為克服自身的不足,為摸索出自己與眾不同、獨特的道路,吳碧霞大學時期就開始探求人體歌唱機能的可塑性,也就是同時掌握民族和美聲兩種唱法。吳碧霞上大四那年,美國馬裡蘭大學聲樂系主任卡門教授來中國音樂學院講學,在最後一堂公開課上學習民族聲樂的她大膽地要求教授聽她演唱,卡門教授給她10分鐘的時間,她演唱了歌劇《茶花女》中維奧列塔的詠嘆調《為什麼,為什麼》選段。卡門教授稱讚:「太精彩了。」從那之後,吳碧霞有了系統學習美聲唱法的念頭。進入研究生階段,與導師金鐵霖教授商量後,她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學習民族唱法的同時向中央音樂學院的郭淑珍教授學習美聲唱法。由此她成為中國聲樂界第一個雙主科導師的研究生。

魚和熊掌兼得

她研修兩種唱法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吳碧霞自己心裡卻有著很大的心理障礙,最大的陰影就在於,這樣會不會唱壞了?會不會弄得什麼都不是了?因為,中西兼修,在過去還沒有成功的先例。同時和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教授上課,兩個老師所教的內容相互還有衝突的地方。為了克服自己的問題,吳碧霞自己做了個試驗,她同時選修了河北梆子,她想,如果同時學習河北梆子和美聲唱法,每次回課的時候老師都能滿意,那就說明能過關。半年過後,她放心了,她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人體的歌唱機能有很大的適應性,能適應兩種不同的唱法,這樣唱,唱不壞。學習美聲最大的障礙是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大多數美聲作品的歌詞是意文、法文、德文、波蘭文或是俄文。為了彌補語言上的不足,她每天除了練習聲樂,剩下的時間就是攻外語。此後,她開始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2000年11月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國際聲樂比賽,吳碧霞獲第一名。當月,獲得第八屆西班牙畢爾巴鄂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2001年榮獲第四屆「波蘭瑪紐什科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並同時獲得最佳女高音和最受觀眾歡迎兩項特別獎。

30場演出票房一路飄紅

1998年開始接觸美聲,用短短三年半的時間取得這些成績,單靠天賦和老師是不現實的。時至今日,吳碧霞仍保持著每天練歌3個小時的習慣。吳碧霞的系列演唱會是從2003年9月開始的,9月5日和9月9日在北京民族宮大劇院舉辦了民族和西洋兩場風格不同音樂會,一位歌唱家在一周內舉辦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兩場音樂會,吳碧霞是國內樂壇第一人。從那以後,吳碧霞拉開了自己獨唱音樂會亞洲巡演的序幕。吳碧霞2006中國巡演今年有7場,北京是她此次全國演出的第五站,而此前的寧波、福州、瀋陽和上海四站的門票已經全部售罄,而第六站的廣州星海音樂廳已預售600張。據悉,本輪巡演結束在7月22日香港文化中心。

挑戰數量和難度的極限

一般而言,舉辦巡迴音樂會的藝術家最多準備數十首曲目,但是歌唱家吳碧霞在短短3年間舉辦了30場個人音樂會,而為了這30場音樂會,她準備了120首曲目,而且難度都是相當大的女高音曲目,無論是準備曲目的過程還是現場演唱,對於一位聲樂藝術家來講,都是對自我極限的挑戰。因為吳碧霞的演唱橫跨美聲和民族兩種唱法,120首歌曲曲目涵蓋中外古今,美聲唱法的藝術歌曲、歌劇唱段加上民族唱法的經典民歌、民間小調等等,同時她還特意選擇了很多難度極高的曲目,比如此次北京演唱會的《威尼斯狂歡節》《印度銀鈴之歌》以及與單簧管演奏家袁源合作的三重奏作品《巖石上的牧羊人》等歌曲都是吳碧霞首次在她個人音樂會中演唱的曲目,難度非常高,也是世界上最高級別的女高音歌唱家的必唱曲目。

北京音樂會20首曲目全是首演

6月18日在北京音樂廳的這場獨唱音樂會,曲目安排也是耳目一新,全場有近20首曲目是吳碧霞首次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唱的,而且北京的這場獨唱音樂會的曲目將是唯一不同於她今年其他幾地的巡演曲目。上半場,用鋼琴、長笛、大提琴、古箏、琵琶等樂器伴奏,重新編配的《紅樓夢》組曲,是首次以這種形式在音樂會上展現;上半場的曲目還包括有以著名的古詩詞做歌詞的《楓橋夜泊》《春江花月夜》等,還有原汁原味、韻味十足的純民歌,保證讓喜愛民歌的觀眾一飽耳福。下半場中,《威尼斯狂歡節》《印度銀鈴之歌》以及與單簧管演奏家袁源合作的三重奏作品《巖石上的牧羊人》等難度非常高的三首歌曲更是可以顯示了吳碧霞的實力。

唱完30場出國去留學

吳碧霞「青出於藍勝於藍」,這個「藍」就是外國人。在第12屆柴可夫斯基國際聲樂比賽中,吳碧霞每唱一首歌觀眾都報以熱烈掌聲,打破了國際比賽不允許鼓掌的規定。美國評委評價「她本身就是音樂」,俄羅斯媒體認為「她是來自東方的聲樂天使」。說起將來,吳碧霞充滿期待:「世界上一些大師的作品超越國界,影響巨大。音樂單有演唱不行,更重要的在創作。我期盼中國的作曲家創作出有中國特色的輝煌作品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將來偉大作品的誕生做準備。那時,我將儘可能完美地把它展現出來!我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吳碧霞說,她目前已經取得了公派美國留學的機會,預計在開完30場演唱會之後就去美國深造。(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相關焦點

  • 吳碧霞什麼水平排第幾 橫跨中西兩種唱法無可取代
    最近網上有消息成吳碧霞會作為幫唱嘉賓參加《歌手》總決賽,這一消息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對於吳碧霞,很多人只是了解她是世界著名的女歌唱家但是具體的地位並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被稱為「中西合璧的夜鶯」的吳碧霞,有著獨特的藝術經歷——兼修美聲和民族兩種唱法。
  • 盤點吳碧霞那些事,你知道多少?
    吳碧霞,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民進會員 、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第十一屆中國婦女代表大會代表、全國青聯委員。
  • 吳碧霞為什麼不出名 曾因長相不漂亮經受很多失敗
    歌手2018紅毯儀式上,歌唱家吳碧霞穿禮服上陣,和騰格爾一起現身總決賽彩排現場,據悉,吳碧霞個子很矮,但是這些都不影響她的成績,但是遺憾的是,吳碧霞的知名度並不是很高,吳碧霞為什麼不出名?   吳碧霞的身份決定了吳碧霞身上的星光不強,從出道算起,她的比賽和成績都比較冷門,所以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她,但是這並不影響她是一個好歌者。
  • 【聲樂】| 吳碧霞:一切技巧都是為了全身歌唱這個「無」的目標!
    多年來,她在系統的聲樂訓練和大量聲樂作品的探索中不斷更新、升華,並以她過人的天賦和持之以恆的刻苦追求,掌握了演唱中國聲樂作品與國外聲樂作品兩種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方法,是中國首位在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集於一身並獲得最高國際獎項的歌唱家。
  • 「中國夜鶯」吳碧霞:離開家鄉常德前寫下三個願望
    常德全媒訊(記者 袁銘嶸) 吳碧霞,中國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我國首位將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集於一身、並獲得最高國際獎項的歌唱家,也是第一位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的歌唱家,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及北京市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 「中西合璧的夜鶯」吳碧霞:我的喉癌父親將嗓子給了我
    吳碧霞的父母吳碧霞1975年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父親王華安是當地花鼓戲劇團的團長,母親吳秀英是花鼓戲演員。吳碧霞隨母親姓吳,她上面有個姐姐叫王碧瓊。吳碧霞初中畢業後,吳碧霞以全國專業、文化課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的中國音樂學院附中。15歲的她獨自來北京求學,王華安不放心女兒,經常來京看望吳碧霞。
  •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異同
    雖然其中融合了各個國家的不同的語言特點以及各自不同的審美觀,但是基本的發聲要求是相對一致的,從面形成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所謂的「美聲唱法」。 民族唱法,是我國人民根據自身的審美習慣,根據漢語言的發音吐字,在戲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礎上,吸收西洋美聲唱法的優點,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風格特色較強的歌曲作品時所採用的聲樂技巧統稱為民族唱法。
  • 騰格爾和吳碧霞合唱的一首《九兒》,讓粉絲直呼:國家隊下鄉了
    他們分別是我們可愛的逆齡大叔騰格爾和中國傑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女士。在網絡上爆紅起來的視頻呢,是由騰格爾老師在《我是歌手》的總決賽上的一段視頻。該視頻中騰格爾老師邀請我國著名的民樂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女士,作為助陣嘉賓一起演唱了一首《九兒》,這首歌曲是來自於非常經典的一部影視劇作品中的片尾曲。
  • 歌唱家吳碧霞:身材不高,低調嫁大學校友,女兒像媽媽
    一句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人們對吳碧霞和女兒的讚美。體量小爆發力大,這就是歌唱家吳碧霞給人的印象。低調,是吳碧霞一生離不開的標籤。低調並不是沒有才華,在業內聽到吳碧霞的名字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如果非要說吳碧霞有什麼不足的話就是她的身高了。1.47的身高,讓吳碧霞有點自卑,但正是自己的才華讓自己找到了自信。
  •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共鳴技術的比較,你看懂了嗎?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屬於聲樂藝術中兩種不同的類別,它們在共鳴技術上存在很大的不同。鑑於此,本文首先對聲樂演唱中的共鳴技術做了簡要的概述,然後重點剖析了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共鳴技術上的差異。  一、共鳴技術的概述  物理學中,在聲波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共振現象就是共鳴。
  • 音樂劇藝考聲樂是該唱美聲還是通俗?
    考生提問:音樂劇藝考聲樂是該唱美聲還是通俗?首先肯定一點,音樂劇並沒有明確的規定以什麼唱法為主,所以在現在國內的一線,二線的藝術大學中,音樂劇的唱法很是多變,有的老師教美聲,有的老師教通俗,甚至有的老師還帶有民族的味道在裡面。從這個情況來看,可以得出。要非常專業界定音樂劇的唱法是不現實的。
  • 民族聲樂、美聲專業有什麼要求
    小編查閱資料了解到,美聲唱法是採用鼻咽腔作其共鳴上的調節,通常喉頭位置放得較低,咽喉部位較大,聲音通道放舌咽壁的上下部位,發音管儘量放寬拉長,以得到基音最大的共鳴。而民族唱法則一般以真聲為主,大多採用腹式吸氣法,氣吸得深,但量少,而形成的吸氣管道比較長,不利於高、中、低聲音的統一。
  • 什麼是美聲唱法?秒懂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的區別
    美聲唱法來自義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妙的歌唱「或者」精美的歌唱「,現在人們習慣性認為,強調聲音華麗優美,具有詠嘆性風格,體現高難度技巧的發聲唱法,就是美聲唱法。美聲唱法區別於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混合聲區唱法和整體共鳴,真假聲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著用,並將所有的共鳴腔體調動起來。因此美聲唱法具有優質的音色,完美的連音,敏捷的花腔,極妙的半音技巧和令人驚訝的弱音控制能力。
  • 青春版「江姐」王莉:把美聲進行到底
    在這次復排的《江姐》中,王莉創造了兩個第一,她是同齡人中第一個登上國內頂尖的藝術殿堂的演員;第一次用美聲唱法演繹江姐的經典唱段。「團裡之所以選我當江姐,是因為之前我演過兩部歌劇,一部音樂劇,《原野》和《霍夫曼的故事》,三寶的音樂劇《蝶》,這就是團裡信任我能演好江姐的前提。」王莉說。
  • 北大歌劇研究院精彩落幕「歌劇秀」《光陰的故事》和創新民族歌劇...
    攝影/王小京  8月10日、11日在國土藝術中心音樂廳上演了兩場匠心獨具、重塑經典的音樂表演,分別是中國美聲系列《光陰的故事》影視經典音樂會和大型民族清唱劇《江姐》,兩場演出均為向即將到來的北京大學  中國美聲系列《光陰的故事》影視經典音樂會的演出別具一格,把「美聲唱法」這一本身不夠大眾化的藝術門類,通過橫跨多年齡層的電影、電視劇作品主題曲的表演和演唱帶給觀眾,當四大名著劇中人物出現在舞臺的時候,引來很多觀眾和小朋友的歡欣雀躍。《驢得水》《人民的名義》主題曲響起時,讓觀眾沒有想到中國人唱美聲的藝術表現形式竟如此多元。
  • 「東方夜鶯」吳碧霞三腔獻唱《廣寒宮》
    《夢幻西遊》手遊攜手「東方夜鶯」吳碧霞,以一曲夢幻版《廣寒宮》為寶寶們帶來全新的驚喜! 寶寶們還不快跟隨天籟之聲,與靈兒一同前往月宮一探究竟,以音樂這種藝術媒介,感受三界之美。 沐月而歌,殿堂級歌后吳碧霞演繹月宮門派曲 對於許多樂迷來說,融匯戲腔、花腔、流行於一體的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可謂是「天籟」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