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2020已經走到年尾,接踵而來的「雙12」、「聖誕大促」、「年貨節」讓人剁手頻頻難自控,「逢節必買」好像成了當代年輕人難以割捨的生活方式。
隨著主播們的叫賣聲和倒數聲,激動的心和顫抖的手一時也分不清究竟自己是在買必需品,還是在做無謂的囤積。其實,有囤積嗜好並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屬,回顧父母的生活年代,「囤貨癖」也許就是從那時開始傳遞。
萬物皆可囤足糧緩解焦慮
不知道諸位有沒有同感,跟父母旅行時,好像都有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如果機票出發時間是下午3點,那麼你會在早上8點睜眼就看到你媽坐在床邊:「快起吧,晚了就不趕趟了」,說完還要給你展示一下,為出行準備的水果、茶葉、塑膠袋還有些許乾糧,就連背包也會被衛生紙裝滿……
每次的合家歡旅行都會變成「逃難」,就算你一直強調餐食航班會提供、去太早也是苦等,但在年代思維的差距下任何解釋都顯得蒼白。出門慌張怕被遺漏、過冬囤菜擔心餓肚,父母的這些心理不能全部歸結於時代產物。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生活必需品都是憑票購買,糧票、油票、肉票、布票……「票證經濟」在我國存在長達38年之久,這期間養成的思維模式導致囤貨習慣,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些習慣其實都是安全感的缺失。
在經濟騰飛後的自由購物時代,那些缺乏的安全感也只能靠「糧食傍身」來緩解,俗話講「腳下有糧,心裡不慌」,囤貨產生的極大滿足感,足夠衝淡一切焦慮。這樣看來,家裡成噸囤的大白菜和掛滿屋的灌香腸,好像都找到了存在的理由。
手速也遺傳秒殺帶來自信
如果說囤貨心理來自於父輩習慣的延續,那麼搶貨手速也有可能來自父母的遺傳。
都說當代高手不只是寺廟掃地僧,還有超市打折櫃檯的阿姨們。當成筐的蔬菜倒進選購區,不到5秒就會被一搶而空,這個畫面是不是和你在直播間聽到「美眉們,真的賣光嘍」後恍惚抬頭時一模一樣。
如今,靠手速「搶」貨被包裝成購物形式,出現在各大節日促銷之際,有人說要是不提前練兩下真的很難脫穎而出。同樣,父母和你搶貨戰場的更替也是購物形式的更迭,唯一不同的是,父母愛囤糧食而愛美的仙女們醉心美妝。
每當超市、網店大促後,家裡多出的食用油和你買的擦臉油,總會成為母女分屬不同品類陣營的戰利品,但食品單一的種類不會讓父母「盲」中出錯,美妝的龐雜卻會讓不少人踩雷,只搶了個寂寞。
每逢雙11等大促節點,居高不下的退貨率也在宣告不少人中了「衝動消費」的毒,折扣高低與否,成為了大家衡量貨物是否好用的唯一標準。其實,當紛繁複雜的購物規則讓人摸不著頭腦,善用評價體系也是購物關鍵。
刷寶短視頻APP上,就有不少美妝博主分享的測評視頻為大家排雷,不管是大熱的貴婦產品還是小眾的平價好物,都可以在視頻中看到成分詳解、聽到真實的使用感受。當「評價」變得能夠直觀可見,我們買買買的底氣也會增加不少!
2020年的年終購物季不久後就要和我們的錢包say hi,「理性消費」應該成為每個網購達人的行動指南,希望今年最後的購物季,你沒有那麼多被動和忍不住,抓緊錢包、掌握自己的消費主動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