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從事幼兒園設計行業的人,在幼兒園設計過程中,有不少的困難和迷惘,正好是那一段時間,有機會去日本遊學考察。這次遊學為我接下來的工作找到了方向,通過幾年的工作實踐和積累,對幼兒園設計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風格。
日本幼兒園設計這幾年在國內比較流行,各種微信宣傳、頭條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相關資料,對於國內幼兒園從業者來講,也是開闊了眼界。隨著國內幼兒園設計行業蓬勃發展,設計公司也是越來越多,方案也越做越好,各有特色,其中不乏日本幼兒園設計的影子,當然這其中我本人也是這樣。
但是對於學習日本幼兒園設計,我有自己的理解與堅持,希望藉助這篇文章和大家交流探討,希望能對我們各自生活和工作有所幫助。
日本作為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房屋結構比較偏向於輕質的,多以木結構和鋼結構為主。房屋高度也比較偏低,像之前我參觀過的「藤幼兒園」高度也就在2.2米左右,但是正因為這種偏低的房屋結構條件和周邊的建築環境,才有了將屋頂也納入兒童室外活動場地的條件,不用擔心孩子摔落和高空拋物的問題,當然他們將屋頂的防護也做得很到位,不管是攔杆密度和高度,還是和周邊環境的互動關係,做得都相當的人性化,比如孩子做在屋頂四周,腿從兩根欄杆中間伸下來和老師互動,讓人感受到人和建築關係的緊密性。
從這一點上讓我想起了國內某知名幼兒園設計機構,設計了一所有四層高中庭的幼兒園,從設計者的角度來講,可以通過中庭仰望藍天白雲,讓建築和自然環境發生關係,這樣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作為使用的主體,對於孩子們來講,這麼高的中庭對於他們的精神和心理壓迫無疑是巨大的,如果長時間的仰望天空,對於他們頸椎發育也是有害的。從我的角度出發,我是不建議設計超過兩層樓高的中庭,從空間的比例來講,高度儘可能控制在8米以內,這樣的高度應該是比較適合兒童的視角和心理承受能力的。
還是拿"藤幼兒園"來舉例,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建築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銜接關係,我覺得應該沒有那個建築做得比他再徹底了。簡單來講"藤幼兒園"幼兒園就是做了個屋頂,通過鋼結構將他頂起來,建築立面基本上沒有實牆,都是以玻璃隔斷進行分隔,私密性基本談不上,但是對於和環境的關係,他是做到了極致,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相對於日本的幼兒園,國內的幼兒園一般都是由開發商承建,建成後移交給教委,所以我們幼兒園基本上都是三層樓高,建築也多以鋼混框架結構為主,這在日本也是無法想像的,因為日本資源匱乏,鋼混框架結構成本較高,相對於幼兒園建築來講,普通的木和鋼結構就能滿足他們的使用。
而且國內北方天氣寒冷,也不適合設計如此通透的幼兒園。在南方,我們可以通過結構牆體上的改造,達到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關係。當然,這樣做是不可能做到像"藤幼兒園"那麼極致的,但是,我們需要遵循實際情況,以及尊重我們的生活習慣來進行設計,尋求適合我們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模仿。
我覺得設計應該還是要多為兒童考慮,多從我們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這樣設計出的幼兒園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