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各地教師招聘也進入尾聲。每年考取教師資格證書的人數以萬為單位,師範生源外加有意願進入教育行業的非師範生均可報名參加教師編制考試,如此龐大的供需對比,我國各地區每年都會招聘數百人為教師,小、中、大學以及幼兒園的教師名額不等。城牆外的人擠著進去,學校的大門也越開越大,但是每年的教師荒不見消退,更者逐漸嚴重。
我國是教育大國,國家重教育,人民更是信教育,對教師行業都懷有崇敬之意,更是認為教師工作是鐵飯碗,待遇好、假期多、社會地位方面受人認可。以毫無經驗的應屆畢業生為例,對一個完全無基礎的小白到以編制教師的資格進入教育行業的心路歷程進行闡釋。
首先第一步,獲取教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證共分為筆試和面試,若每一次考試都是順利通過,也許一年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在筆試的三科,都會有一門或者兩門落試,已通過的科目成績保留三年。通過層層努力,獲取教師資格證之後,就來到了編制教師和聘用制教師的分水嶺。通常我們所說的「鐵飯碗」都是指的編制教師,而聘用制教師是通過和學校籤署勞務合同,在該校進行任課或代課,屬於勞動派遣,也因此聘用制教師不享有編制教師的體制福利,以及不屬於行政編制,那這份教師工作不屬於「鐵飯碗」,更是一份同工不同待遇的「瓷飯碗」。
編制教師待遇福利好,也就導致了編制崗位的競爭壓力逐年增大。首先我國有上百所師範類高校,上萬人的師範畢業生,就會導致考取編制崗位的潛在人群的龐大。另外,根據地方政策的不同,有些非師範畢業生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一起競爭編制崗位。再有,以上提到的聘用制教師,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有些學校為了緩解「教師荒」的壓力,在與代課老師籤訂勞務合同時明確表示,先上崗,後編制,有限先的編制崗位名額也會內部分配給聘用制教師。有人將這個困局的原因認為編制崗位設置數量少。
編制崗位設立數量真的少嗎?以初中為例,我國設定的師生比為1:13.5,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這個數量比還是相當可觀的,也可看出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但是我國大多數學校都存在超編的問題,深析可知,教師荒背後的原因可歸為四點。
身兼數職的教師忙於管理事務,從事教學程度降低。管理崗位與一線教學崗位的教師都佔有編制名額,但出於工作效率考慮,管理崗位教師的教學任務進行減少甚至免除,總體壓力值不變,單個教師教學壓力減少,就會導致其他一線教師的教學壓力驟增,當壓力突破平衡時,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短期病休與長期病休人數上升,也是學校出現「教師荒」的一大困局。由於教師工作的特點與工資待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女性教師已經成為主力軍,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招聘的民用教師的年齡也趨大。近些年,隨著二胎政策的開發,女教師二胎的意願普遍較高,倘若集中休產假,一線教師資源匱乏的壓力更會驟然增加,學校的正常授課都會存在問題。根據社會調查結果,教師的工作遠比眼見的辛苦,職業病所佔比例更是遠高於預估,例如癌症、精神病、尿毒症等。
「教師借調」問題嚴重。作為公職人員,但似乎又沒有太多的利益關係,教師成為最好用的借調人員,通常會調到政府機關、教育局等,時限有幾年至退休。借調終究是借調,教師的編制會一直安排在原始學校。
高齡教師的無法擔任沉重的教學任務,採取少上課或者不上課的方法。教師除了每天課上的教學,還有課下的備課、批改作業、值班、看守自學等等,教學任務重、工作時間長,使得腦力活動的教育工作也不免是一場體力戰。如今學生的學業壓力大,未成年的學生更是缺乏自控力,為了讓學生獲得更高的成績,教師多採取了「時間戰」,時刻監督學習。如此一來,年輕教師自然成為教學主力,高齡教師則退居二線,任課時長減少甚至沒有。
針對以上的困局,筆者認為,「編制要留給最合適一線的教師」。管理崗與專業教師崗可分離,將編制留給專業的一線教師,管理崗人員可另建立一套專屬系統,從而為身兼數職的教師分擔壓力,可以專心完成工作,另一方面,還可為一線教師留出更高的晉升空間,激發積極性。關於女教師的產假、教師的職業病長假等棘手問題,學校方面要給予關懷,但若,身體康復之後還無心工作或者懈怠消極,學校要及時權衡,將崗位留給最合適的人。關於高齡教師的問題,出於人情世故,理應關懷。但是對待工作,就應該在其位謀其職,當沒有心力完成本職工作時,要及時讓位,注入新鮮動力,才能換來教師群體與學校的勃勃生機。
以上三點,並未觸及社會之間的利益與權力,關於教師借調問題,大多數人在所謂的「官場」中選擇的逆來順受與遵守規則。「政府不得從教師中借調」這項規定,國家部委以及地方政府早已頒布多年,問題重災區並非中央、省級機關,而是基層機關。人心難移,解決不敢擔當、不願惹事的思想才是關鍵所在。
「教師荒」,荒的不僅僅是數量,更是整個行業,圈外的人進不來,圈內的人沒秩序。外加地區發展水平不同,旱的旱死,澇的澇死,不發達地區的教師資源的缺乏同樣不可忽略,特崗教師的編制制度的完善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