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劃這樣一部選本,已經好幾年了——我們試圖打撈、甄別、編選出這樣一部21世紀以來的漢語新詩詩選: 書翻到每一頁都會被它所吸引,每一頁每一首,都會被親愛的讀者找到那些蟄伏在卷冊中的確鑿緣由。猶如博爾赫斯詩中所言,亡靈會在他們翻開書頁的手指下復活。新世紀近二十年以來,漢語新詩的發表與出版積累了大量的文本,這些被稱為「詩」的文字在大面積刊發以後,是否有點缺乏篩選與傳播之餘的秩序整理?詩歌的無序堆砌、淤積問題,即巨量材料的流動性及其相互掩蓋湮滅,隨著網絡的發達越來越明顯,即便是作者們的同時代的人,了解與把握這一時期的真實狀態、實際成就,萃取其詩歌精華也成了一件棘手和艱難的事情。
這是一個將18年的缺乏「剪輯」的詩歌「連續劇」反覆回放、定格、特寫、再回放的過程。某些聲名顯赫的詩人沒有作品入選,有些詩人被選出來的詩的數量與他的名氣不相稱,那可能是他/她在這一段詩歌進程中沒有作品被選中,也可能是由於編選者在選稿期間掌握的資料有限。當然,我們不排除,也很歡迎他/她將來會在下一部鑑藏中盛大登場。況且,詩歌本來就是以少勝多的藝術,不以量的多少論輕重自然是可以的。另外,有的我們選的是詩人和他的評論者認為的「代表作」,有的卻未必是其引人注目的作品,也請留意其間的若干差異。至於某詩人選出與否、選出來多少,是針對文本本身反覆掂量後的結果,可以說選編者也是「事後」才知道的(部分沒能通過出版機構審稿的詩作,有些我們也沒有來得及添補,有些我們意欲添補卻一時找不到該作者合適的達標作品)。這本詩選裡,讀者會見到多位不出名的作者。被不出名的作者的作品所打動,是當代閱讀中饒有趣味的事情。我們願意相信,讀者在其研讀作品後會得到一些驚喜。我們知道,所謂傑作及其付諸流傳的生命力,是建立在許多「當代」的同一類型的詩歌之上的。名作的作者不可能排除接受過同輩的詩人,甚或是無名詩人的啟發或一種語境的感染,但最終留存下來的詩歌和詩人卻是脫離了那些曾被「互文」過的作品及詩人: 經典化的過程就是這樣寡情。這些新人或暫時的「次要詩人」(艾略特語)在一部水準相對整齊的詩選裡僅靠自己的作品贏得一席之地,這樣的機會不是很多,我們籲請對這些詩人予以關注,而我們籲請的方式是,儘量使得全書的作品質量都在一個平均的海拔之上。恍然間——不知諸位能否理解與諒解——我們是在編選一部隱去了作者姓名的詩選,卷帙浩繁的詩篇美不勝收,作者的名字在讀者要求知曉時,才有可能被查閱和告知——「人代冥滅,而清音獨遠」(鍾嶸)。
我們還選取、採集在風格、蘊涵、韻味上與大陸詩歌同樣不容忽視的港澳臺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各地華語詩人的優秀作品。其中對臺灣詩歌的選編是本書系的亮點或重頭戲之一。較諸大陸出版界因介紹與傳播不夠實時而導致這方面的信息匱乏,如臺灣,我們則以呈現遍及各世代尤其對1960年後出生的詩人更為關注的視角,從大陸相對罕見的臺灣各種詩選、詩報刊、個人詩集中,為避免大陸讀者對臺灣詩歌既有的「黑白膠片」印象,避免目前大陸編選的臺灣詩歌選本以及刊物的相關欄目中詩作水平良莠不齊的遺憾,精心選出以新世紀刊發出版為主、當可刷新大陸讀者目光的詩歌。我們如此選編,將帶領大陸讀者對臺灣詩歌的認知往前跨越一步——在流沙河1983年版《臺灣詩人十二家》、劉登翰1987年版《臺灣現代詩選》、藍海文1988年版《當代臺灣詩萃》(上、下)等選本的基礎上,對於其名尚未見於研究者論著的優質作品,我們大膽選入;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老詩人,我們也在避熟的原則下,挑選其他選本較少發掘的好詩。讀者可從本鑑藏中,擷取由詩歌演繹的詩潮流變、詩人各自的詩風轉向,進而或可發現兩岸詩歌發展之異同。
我們做的是一項繁重、蕪雜的淘洗、篩選工程,篳路藍縷是為了擇取語言的寶石和辭章的金子,雖然不能避免偶爾還會混入雜物和沙屑,雖然遺漏和遺憾也會發生。新世紀以來詩歌民刊與公開刊物(包括以書代刊的連續詩歌出版物)非常多,相應的獎項也層出不窮,選本每年也是批量推出,但根據我們多年的觀察,不少讀物對於專業研究者或創作者的泛讀、精讀益處還不夠,對好詩的挖掘與對讀者的啟迪不盡如人意。這反映出新世紀以來詩歌標準的某些失據,也說明某些選家的擇選方式與動態標準沒有跟上詩歌潮流的湧動和變遷,或者說,無力發現把握住一個時期詩歌的內在流變機制,從而勾勒呈現出其真實的,建立在其藝術質地上的創造圖景。
回顧既往,我們看到新世紀以來,沒有如1978年底創辦的《今天》和1980年代的《次生林》《現代詩內部交流資料》《非非》《他們》《海上》《大學生詩報》及公開報刊《飛天》《詩歌報》《中國》《關東文學》(可類比的有新詩發軔期的《新月》《現代》《新詩》和後來的《七月》《詩創造》等),以及1990年代的《傾向》《現代漢詩》《南方詩志》《翼》《北回歸線》《鋒刃》《詩鏡》《詩江湖》和《詩歌報月刊》等那樣聚集起一個時段的探索者群體的報刊,更沒有如臺灣地區《創世紀》(1954—)、《笠》(1964—)等詩刊那樣跨世紀、全景式的至今仍然葆有活力的詩歌刊物。這令人想念多年前《朦朧詩選》(1985)、《新詩潮詩集》(1985)及隨後的《探索詩集》(1986)、《中國當代實驗詩選》(1987)、《第三代詩人探索詩選》(1988)、《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1988)、《情緒與感覺——新生代詩選》(1989),以及1990年代出版的《東方金字塔——青年詩人十三家》(1991)、《燈芯絨幸福的舞蹈》(1992)、《以夢為馬》(1993)、《溫柔地死在本城》(1993)、《蘋果上的豹》(1993)、《後朦朧詩全集》(1993)、《中國詩選》(1994)、《後朦朧詩選》(1994)、《褻瀆中的第三朵語言花》(1994)、《歲月的遺照》(1998)、《〈他們〉十年詩歌選》(1998)、《90年代文學潮流大系: 先鋒詩》(1999)、《中國第四代詩人詩選》(2000)、《中國90年代詩歌精選》(2001)等雖然數量甚多,但仍具一定代表性,可作為一個時期的標杆,有效反映該時期成就的選本。那些選本經過交叉比對閱讀後,可以比較放心,被認為基本可窺見那個時期的「全豹」。當然,也不排除有少數個別詩人隱沒在這些「精英」「經典」化了的選本作者名錄之外。
綜觀而言之,新世紀迄今,以各種名義頻繁推出的選本雖然也對詩歌傳播與留存有益,但卻無法更有效全面中肯地展示該時段的新詩創作實績——這涉及對新世紀漢語新詩創作的「當代性」判斷: 相當程度上已經進入了整合性的非風格化寫作。當代漢語新詩如果還是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那種風格化、流派化、地域化作為採集架構和遴選標準,而不是完全洞察文本個案,即便名稱出奇、形式翻新恐怕也是難以奏效的。鑑於此,江漢大學現當代詩學研究中心的核心專家團隊出於新詩研究的需要,也同時出於整合一個時段詩歌秩序的責任,經過幾年的準備和醞釀,決定編選這樣一個系列選本。這個系列選本借用和秉持了傅思漢先生的一個理念,即把詩歌視為一個共享的行為,而不是個體詩人創作的集合。我們致力於嘗試建造的正是一個斷代的詩歌共享資料庫。
每個入選的詩人人名就是一個「連結」點,每一首入選的作品就是作者的一張「全息」照片。詩歌進入了這樣一個「共同體」之後,在某種意義上是難分伯仲的,作品的題材、風格、趣味,以及精神構造與語言形態(不可重現的靈感爆發與一次性詩歌技巧),使得作品的分量已經難以被更精確地衡量比較了。這也是我們第一卷就選出了1000個左右頁碼這麼大篇幅的作品集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令人欣慰的是,那種嚴格到苛刻的程度始終沒有隨書的厚度增加而鬆懈——厚的本質原因是詩質,到達某個水準的詩就這麼多、這麼厚重——這還是在我們尚未來得及完全收集的情形下。我們深知,經典終究是時間的產物,而詩性和優質詩歌的標準是在歷史語境中不斷變遷的,所以我們不敢輕言本鑑藏的選擇與該時段最值得留存的文本的「耦合關係」是上佳的。
我們經歷了好幾年的誠惶誠恐,思慮再三,就像是在取捨自己的心血之作那樣屏息凝神,就像是要頒發獎項一樣掂量每一首入選的作品。我們對所有被選中的作者表達心中的尊崇與感激——也請原諒我們沒能選入您更多的作品,因為我們是靠作品來詮解一切對我們這個選本的不解和疑慮,是依賴文本品質來抵禦未來讀者和新一代詩人的挑剔: 面對歷史的檢驗。我們還要對提供這個選本海量資料的個人和機構,對各位編委和本書的責編及出版社相關人員的辛勞表達敬意和由衷的謝忱。選本也是一種批評實踐,也是反覆探討研究後的結果,但這個結果中定然還散布著諸多的失誤和遺憾。我們希望得到業界同人的指導與反批評,更期盼得到每一位讀者的真實反饋與直率的鞭策(敬告:由於編選所涉作品時間跨度大,作者分布地域廣,未及與所選作者一一取得聯繫,請見諒。為及時奉上樣書,請有關作者與本書選稿編輯倪貝貝shellni@163.com、夏瑩silvermania@qq.com聯繫。地址:江漢大學現當代詩學研究中心J16C107室)。畢竟,沒有得到鑑別、鑑定、鑑賞的詩歌不值得收藏。畢竟,這是中國第一部赧顏動用了「鑑藏」這兩個堂皇而鄭重的漢字的漢語詩歌選本。
編選者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