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葉問》《一代宗師》等電影的上映,影視中詠春拳快速的擊打手法、技擊效果深深地吸引著大眾,從而在民間掀起了解、學習詠春拳的熱潮。那麼,何謂「詠春拳」呢?
詠春拳的源流
關於詠春拳的源流與發展,比較盛行的說法是「起於詠春,衍於梁贊,傳於葉問,盛於梁挺」。
1.起於詠春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民間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是,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女子叫嚴詠春,她從小跟隨五枚師太習武,和父親嚴二以賣豆腐為生。詠春生性聰穎,勤修苦練,身手矯健。有一天,嚴詠春受到蛇鶴相爭的啟發,遂在五枚師太所教武藝的基礎上,研創出一種靈巧多變、借力打力、以弱勝強的拳法,後又得到五枚師太的修正和改善,從此詠春武藝大有長進。詠春請五枚師太為此拳賜名,五枚師太便以詠春之名將此拳命名為「詠春拳」。
2.衍於梁贊如果說詠春拳是嚴詠春始創,那麼打開詠春拳嶄新局面的人就是梁贊了。梁贊生活在「武術之鄉」廣東佛山,他自幼喜愛武術,曾跟隨民間武師學習過一些南派拳術。十八歲時,他有幸拜詠春拳傳人梁二娣、黃華寶為師,二人將詠春拳術的奧秘悉數傳授給了他。
學成之後的梁贊仍以經營祖業(開設贊生堂藥材店)為生。梁贊對授徒傳藝這件事十分講究。他認為,這門精妙的武術不傳是不行的,但是一定要謹慎,不能隨便傳授,萬一傳給了惡人,就只會惹來禍端。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梁贊這一代,詠春拳依然被列為「秘而不傳」之術。他最喜歡真拳實腳地比武,經常憑藉詠春拳的功夫贏得一次次挑戰,被冠以「詠春拳王」的稱號,贏得了武術大師的名望。
晚年時期,梁贊對詠春拳的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歸納整理,將詠春拳修訂為有序列的三種拳術套路,分別是:基礎拳術小念頭、防守拳套尋橋和進攻拳套標指。此外,梁贊還制定了木人樁的訓練套路,完善了黐(chī)手方法,佛山詠春拳的嶄新體系就此確立了下來。
3.傳於葉問葉問七歲時拜在梁贊的高徒——陳華順門下,成了陳華順的關門弟子,正式學習詠春拳。後來,戰亂中的葉問背井離鄉來到香港,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梁贊的兒子梁碧和,這使得他有機會繼續深造詠春拳。在梁碧和的指點下,葉問勤奮練習、刻苦鑽研,詠春拳術日臻絕頂。我們對於葉問的了解,主要來自影視作品《葉問》三部曲。
電影中的葉問身處動亂年代,顯示出「忠貞愛國、不畏強敵」的精神,那種救國存亡、維護國家尊嚴的行為牽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相傳,當葉問聲名鵲起時,日本憲兵隊想讓他為己所用,但遭到了葉問的拒絕。於是,日本憲兵隊便欲以比武之名加害於他。對於葉問而言,他早已立志要替平日裡被欺壓的同胞出一口惡氣,於是欣然答應日方的請求。在比武場上,葉問率先擺出問路手、二字鉗羊馬,一言不發地緊緊盯著對手,等待對手出手。當對手來襲時,他立刻一個坐馬,使出耕攔手,迅速破壞對手的身體重心。對手雖然沒有挨打,但是已經呈現出敗相。葉問點到為止,及時收手,一聲「承讓」,結束了這次比武,盡顯武術大師的風範。
這場比武時間非常短,被人們戲稱為「不到一分鐘」。然而就是這「一分鐘」大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百姓們拍手歡呼,既為葉問也為詠春拳而歡呼!然而,現實中的葉問在一生之中並未留下確鑿的抗日事跡。對於詠春拳的發展,葉問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將詠春拳從佛山帶至香港並公開授徒,使得詠春拳在當時的粵港地區被習武者所知曉。葉問開設武館,教人練拳,並不只關注武藝,還重視武德,這大大提升了詠春拳習練者的武德修養。他還將原本學習周期比較長的詠春拳進行了改良,使其變得更科學、更系統,這對詠春拳的平民化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也更有利於詠春精神的廣泛傳播。葉問的改良與創新為詠春拳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葉問自身具備的武學修養和展現出的武者風範,贏得了世人的尊敬,使其成為詠春拳的一代宗師!
4.盛於梁挺
梁挺是葉問晚年所收的「封門弟子」。梁挺憑藉著詠春拳的真功夫及深厚的武術教育家修為,突破早期中國武術「多半缺乏文字記載,僅靠師徒口耳相傳」的發展瓶頸,創立了「梁挺詠春」拳系,建立了包括「三段十二級」的教練晉升體制,以及「十二階」的學員晉升體制,讓每個教練和學員均可隨時在全國範圍內不同地區的武館繼續深造詠春拳術。這套教學體系解決了大批量群體教學並保證學習效果的問題,將原本「秘而不傳」的詠春拳發展至遍及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個支部,子弟門人近200萬人的規模,得到全球軍警界、武術界及影視界的高度認可和追捧,蜚聲國際,載譽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