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兩岸關係已如此危險 再往下就是零星衝突

2020-12-25 騰訊網

資料圖:赴南海遠訓的遼寧艦經由臺灣海峽返航

【環球時報記者 畢方圓】去年1月16日,蔡英文在「大選」中獲勝,當時她對民進黨喊出「謙卑、謙卑、再謙卑」的口號。臺灣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國民黨黨員羅智強認為,如果沒有足夠的在野聲音,民進黨的謙卑將只是跋扈濫權的遮羞布。於是他很快在網絡上成立「野臺」(在野平臺),強力監督蔡英文施政。一年過來,蔡英文給臺灣帶來哪些改變?羅智強日前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表示,這一年,臺灣陷入了「四壞連鎖」,即兩岸壞、經濟壞、內政壞、蔡英文執政壞。

環球時報:能談談你眼中這一年臺灣的變化嗎?

羅智強:一年前,我曾預測,蔡英文上臺,臺灣會出現「四壞連鎖」,首先會出現兩岸壞;兩岸壞的話,臺灣經濟就會壞;經濟壞,臺灣內政就會跟著壞,內政壞,蔡英文執政就是一個壞的執政。現在很多人都說我預測得很準確。

兩岸問題是臺灣所有問題的共源,共同的源頭。就像一個水庫的水,如果源頭水質不好的話,供給各家各戶的水都會受影響。我曾提出過兩岸地震的等級論,第一個震級是維持跟馬英九執政時的狀態不變;第二個震級是口誅筆伐,就是兩岸間言語上的衝突;第三個震級是「外交」上再起烽火;第四等級是經濟上陷入惡性循環;第五個震級是軍事,輕的是武力展示、零星的衝突,重的話就是局部戰爭,甚至全面戰爭。選蔡英文時,選民就有心理預期,知道兩岸關係會不好,但人們也不希望看到整個民生、社會、和平都全面性崩壞。但現狀是,五個震級中的第二、三、四級都已經出現,甚至到第五個震級,在軍事上有些表現,目前停留在武力展示上。

過去一年,「四壞連鎖」的預言實現了,由此導致的政治不確定性並不樂觀。以臺灣現在的量級,能不能承受這種波蕩帶來的衝擊,這是我最擔心的事。

環球時報:你認為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

羅智強:所有這些都不是不可避免的悲劇,蔡英文手中其實有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就是接受「九二共識」,這樣做有助於穩住兩岸關係基本格局,至少給臺灣兩三年的緩衝期。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可能是顧慮「獨派」的看法。現在臺灣陷入「四壞連鎖」,這是一個大難,而蔡英文自身面對「獨派」時的壓力其實是小難,大難和小難之間選其一,作為領導人來說,她應該救大難、舍小難。

環球時報:這一年來,你總是第一時間在網絡上抨擊蔡英文的各項政策,是藍營中最犀利的反蔡先鋒,能否談談體會。

羅智強:去年1月,我在網絡上成立「野臺」這個平臺,就是「在野平臺」的意思。既然政黨輪替了,我們就應該優先把精力用在監督民進黨上,而不是糾結於國民黨的內耗上。「野臺」現在有3萬多會員,140多個主筆。我們堅持「四不一用力」,不造謠、不人身攻擊、不詛咒臺灣、不鼓勵暴力,用力監督執政者,成為一個理性論政的在野平臺。我的臉書(指臉譜帳戶,下同)已有30多萬人關注。現在是網絡時代,和傳統政治很不相同,用創意、熱情、行動力配合網絡平臺,只需很少的資源,就可以打一場「小蝦米勝大鯨魚」的新型選舉戰。去年年底,我在臉書上宣布要投入臺北市長選舉,有20多萬的關注度,這在臺灣傳統媒體中也是很高的關注度了。

環球時報:你為何要給國民黨主席選舉戰做網絡直播?

羅智強:蔡英文失去的民心沒有流向國民黨。這說明國民黨自己有問題,在大理念的外拓上積極度不夠,但小理念的內耗上非常大,可謂刀刀見骨,這就讓這個政黨處於相對脆弱和分崩離析的狀態。這次黨主席選舉,我們非常擔心是另一波劇烈內耗的開始。我不想加入這個內耗,也不想冷漠以對,我決定貢獻自己的網絡能見度,幫每個參選人傳播他們的理念。傳統媒體完全不關注國民黨參選人的理念,他們只對國民黨的內鬥有興趣,我願意作為一個傳播他們理念的平臺,讓更多的人聽見他們。

環球時報:在你看來,國民黨黨內不團結的根源是什麼?

羅智強:國民黨的問題是核心理念浮萍化,找不到根。30年前,國民黨有中心思想,就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曾是一面最高旗幟,號召國民黨一起奮鬥。可是現在,「統一」這面旗還在,但可能算不上一面大旗,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旗幟。

民進黨的核心理念是「臺獨」,但國民黨在乎的很多,如兩岸和平、經濟發展,在乎程度高於民進黨,民進黨可能也在乎,但對比「臺獨」核心理念,他們會認為兩岸和平和經濟發展可以讓位於「臺獨」。國民黨內部面對一些分歧時,誰也不服誰,選舉時常出現分裂,而民進黨這種情況較少,蔡英文參選能贏,若是別人硬是出來搶,選民會幫蔡英文去制裁他,因為他們認為分裂這件事會傷害到他們的最高理念。這就是國民黨分裂傾向高於民進黨的原因。

環球時報:那你對國民黨的未來是否樂觀?

羅智強:長線來看,我對國民黨是樂觀的。道理很簡單,大勢是對的,兩岸一定要和平,情感一定要往合的方向走,雙方一定要有同理心地交往,要用和平和互助的方式發展,我相信這個道理是絕對經得起考驗。這麼理所當然的道理,為什麼現在卻在走另外一條路?所以我判斷,這條路一定走不遠,一定會回來,我們要有信心。

環球時報:你怎麼看待臺灣統派最近的一些做法,比如在「總統府」前升五星紅旗、教訓「港獨」分子等。

羅智強:可以看出統「獨」雙方的情緒都在激蕩之中。這些統派情感上受到的壓力非常大,所以就尋求某種釋放,這種釋放不是一個溫和的形式。這也反映出臺灣社會內部的一種撕裂。

意識形態有時就像信仰一樣,有人相信統一,有人相信「臺獨」,如果用情緒去妖魔化對方,對方也會用情緒來妖魔化你。我的做法就是把信仰問題變成政策問題,要去轉化這件事,就是要找出一個更高的信仰,就是兩岸人民的和平、繁榮和發展。兩岸「合」絕對大於「分」,這樣的邏輯延伸到處理兩岸關係上,會出現很多建設性政策。

相關焦點

  • 蔡英文:有信心處理好兩岸關係 不挑起矛盾、衝突與對立
    定調以「維持兩岸現狀」作為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蔡英文:不挑起矛盾、衝突與對立東南網4月10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吳生林)蔡英文昨天下午召開「回鍋」民進黨主席後的第二次「中國事務委員會」,定調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為「維持兩岸現狀」,也就是維繫臺海和平及持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現狀,她說這是兩岸關係的核心。
  • 專家:兩岸關係正處於沒有方向的"漂泊期" 有隨時觸礁的危險
    (參考消息網2月23日報導)臺媒稱,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顯示,對於蔡英文兩岸關係的立場和做法,47.5%民眾認為對臺灣安全「不利」,認為有利的民眾僅30.7%。對臺灣整體經濟更有達到55.9%的民眾認為不利,認為有利的民眾僅25.4%。據臺灣《中時電子報》網站2月22日報導稱,如果美國與大陸發生衝突,對蔡英文及其當局面對危機的應變能力有沒有信心?
  • 蔡英文談兩岸關係:維持現狀 不會挑起衝突對立
    該黨主席蔡英文在會中說,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是「維持兩岸現狀」,即維繫臺海和平及持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現狀。「我們有信心可以處理好兩岸關係,避免意外,更不會挑起矛盾、衝突和對立」。 《中國時報》9日的社論直言,關於兩岸關係,蔡英文必須表態了。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9日下午開會,主題聚焦於秘書長吳釗燮訪美的成果報告,吳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為蔡英文訪美做準備。此外,桃園市副市長邱太三此前訪問上海,加上「中國事務部主任」趙天麟隨海基會訪問團登陸等相關議題,也都成為會議的報告事項。
  • 兩岸衝突爆發怎麼辦?臺灣人已經在高雄開會了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近日,據臺灣媒體報導,在中美關係逐漸升溫的政治大背景之下,海峽兩岸的關係日趨緊張,引起了臺灣內部民眾對這種反常的現象的極大關注倘若兩岸真的爆發衝突怎麼辦?近日,就此問題,臺灣人在高雄召開了論壇研討會。深入了解「兩岸局勢」論壇進行之中的討論一度十分激烈,與會者們希望能夠憑藉論壇的討論工作能夠引起臺灣民眾足夠的關注,並積極地去思考兩岸衝突爆發地可能性和爆發衝突後臺灣普通民眾即將面臨的悲慘遭遇。
  • 兩岸衝突爆發怎麼辦?臺灣人在高雄開始討論了
    編輯:虎威軍 校對:查爾斯 近日,據臺灣媒體報導,在中美關係逐漸升溫的政治大背景之下,海峽兩岸的關係日趨緊張,引起了臺灣內部民眾對這種反常的現象的極大關注。倘若兩岸真的爆發衝突怎麼辦?近日,就此問題,臺灣人在高雄召開了論壇研討會。
  • 蔡英文談兩岸關係:不會挑起矛盾、衝突和對立
    在臺灣,民進黨9日再度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由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即將訪美,蔡英文的兩岸態度成為關注焦點。會後,由高雄市長陳菊,代表綠營執政縣市首長,表達對蔡英文「兩岸維持現狀」、「穩定臺海和平發展」兩項原則的肯定與信任。
  • 蔡英文服軟了,宣稱要維持兩岸關係穩定,畫風咋變得這麼快?
    猜想一:讓兩岸關係降溫,為下任鋪路 蔡英文改變其強力對抗的態度,有一種可能是避免把兩岸問題變成燙手山芋甩給下一任,而這個下一任極有可能就是桃園市長鄭文燦。
  • 蔡英文「過境」美國:外銷「臺獨」,破壞兩岸關係
    此次蔡英文「出訪」並「過境」美國的目的十分清楚,即以美國為「平臺」,將民進黨的「臺獨」立場從「內銷」轉為「外銷」,在國際上高調顯示民進黨孤注一擲,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的決心。在時機選擇上,利用中美貿易衝突間隙和國民黨面臨因「大選」出現的分裂態勢,營造民進黨有能力「聯美抗中」的假象,以「引導」2020年「大選」。
  • 剛上臺的蔡英文 你願意回到兩岸衝突和對抗的局面嗎
    臺灣財政的經濟發展支出佔總支出的比例已從1993年31%的最高峰攔腰落到2014年15%的低谷;民生福利支出的佔比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不足10%逐漸爬升到2011年的近20%,而此後四年來則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這說明,臺灣官方除了維持既有福利現狀以外,難有餘力再根據社會結構的變化大幅增添福利項目或者擴張福利基礎。
  • 臺灣女企業家代表發聲:蔡英文連任後態度強硬,兩岸衝突不可避免
    海峽生活彙編輯:霍特針對蔡英文2020的連任,並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狀況,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副主委、臺灣女企業家協會創會理事長馬愛珍女士向媒體表示,從蔡英文當選後接受的專訪發言可以看出,未來兩岸衝突已不可避免,臺灣已經走入死胡同。
  • 臺媒:兩岸關係不是名詞之爭
    臺灣《中央網絡報》2日發表點評文章說,中國大陸對於「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堅持,完全沒有絲毫鬆動的可能性。這是任何對兩岸關係稍有了解或任何參與兩岸交流的人士,都能知悉或體認的。在民進黨當局繼續否定「九二共識」的情形下,便可斷言兩岸關係沒有改善的機會,如此勢必危害臺海的和平穩定與打擊臺灣的經濟發展。新任的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說,「九二共識」是個爭議詞,「我們不需要再為一個有爭議的名詞爭辯」。那麼除了「九二共識」之外,各方都至為關切也是臺灣核心問題之一的兩岸關係,就無解決之道了嗎?
  • 未來四年,兩岸關係將呈現「漸行漸遠、惡性循環、充滿風險」態勢
    從此次新冠疫情看出,民進黨選邊重押「美臺關係」,更是借疫情點火,升高兩岸對立。未來四年,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將呈現「漸行漸遠,惡性循環,充滿風險」的態勢。二是蔡英文已無連任壓力,但面臨「極獨」的壓力。極端「臺獨」勢力已悄然啟動「憲改」「制憲公投」,直逼蔡當局,也逼大陸「出手」。
  • 對帶頭暴衝的「兩岸關係麻煩製造者」,蔡英文會如何出手?
    目前的風雨已迎面而來,接下來會不會有更慘烈的腥風血雨。日前,國民黨籍民代陳玉珍在質詢時表示「臺灣不是一個國家」,誰知第二天就遭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重話反嗆她「沒資格當民意代表」,對此,陳玉珍回敬蘇貞昌:「(難道你)是『臺灣國』『行政院長』?」
  • 綠媒老董:「5·20」後兩岸關係會更惡化,蔡英文已無法回頭
    吳子嘉說,「5·20」之後兩岸關係會更惡化,雖然不至於發生軍事衝突,但臺灣經濟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是蔡第二任要面對的難題。吳子嘉認為,蔡英文辦公室目前拋出風向的「八字箴言」其實沒有什麼意義。有傳言美方建議蔡英文回到2016年的兩岸論述,但2016年就職演說論述,中國大陸當時回覆是「未完成的答卷」,今年「5·20」蔡若重申,那還是回答未完成的答卷,這有意義嗎?因此,他認為,「中華民國臺灣」應該是蔡英文次兩岸論述的基礎。吳子嘉表示,兩岸論述也牽扯中美關係。
  • 被問"兩岸爆發衝突"的可能性 蔡英文又"鬼話連篇"
    [環球網報導]「區域軍事活動日益增加,我們擔心會擦槍走火」,據臺灣「中央社」報導,27日,被問「兩岸爆發衝突」的可能性,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說出了這樣的話。面對上臺後不斷操弄兩岸對立的蔡英文,有島內網民毫不客氣地怒懟:「你一直在挑釁大陸,還會擔心擦槍走火嗎?」
  • 蔡英文要擴大兩岸衝突,國際社會無人理睬,反倒成了兩岸公敵
    目的是要在兩岸同胞之間製造敵意,企圖挾洋自重,進一步升高兩岸對抗。這樣的圖謀不會得逞。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是離間不了的,企圖遏制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更是不自量力。蔡英文作此發言後,國際上對此說法也是「漠視無比」,連發布專訪的法新社也並沒有特殊響應。
  • 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還有希望嗎?臺媒這樣說
    至於她的其他施政措施,則還構不到影響國際視線的層次,而將由臺灣選民繼續予以監督和公決自5月以來,蔡英文鑑於她上任後臺灣的「國際空間」日益限縮,包括原本已由前國民黨當局爭取到的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和國際民航會議的機會,都在蔡與民進黨手中失去,以及5個原「邦交國」棄臺就陸,蔡英文遂稱,對大陸「不再忍讓」,而開始改稱大陸為中國,即以臺灣、中國或「中華民國」、中國互為對應
  • 臺「兩岸關係調查」凸顯冰火兩極 蔡英文兩岸政策造成社會撕裂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臺灣主流媒體《聯合報》發布的最新「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過去一年來,島內民眾認為兩岸「外交」和官方互動關係趨向惡化,雙雙創下歷次調查的新低。不滿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表現的人攀升到68%,是近3年的新高。
  • 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轉折點|民進黨|大陸|蔡英文|兩岸關係|臺灣
    [新聞頁-臺海網]據大華網報導 臺灣《聯合報》近日就兩岸關係對臺灣民意做了一次調查,反映了當前兩岸關係的複雜,以及臺灣民意的矛盾。尤其,從該報十年來所做的兩岸關係民調來觀察,此次民調的確是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一個轉折點,更要審慎分析,妥善面對。
  • 兩岸軍事衝突日益變得不可能
    臺海問題仍是華盛頓與北京關係中最敏感的問題。  但是,兩岸間持久的「敵對」關係,掩蓋了另一種現實:中國大陸和臺灣在經濟、文化和家庭關係等許多方面,正迅速變得緊密相連,使得軍事衝突似乎日益變得不可能。兩岸城市之間每周有270趟定期航班,幾乎每趟都是客滿。不久後每周航班將增加到逾400趟。  許多生活在大陸的臺灣人很年輕,在他們看來,大陸不是一個懷有敵意的鄰居,而是一個大市場。「每天都有臺灣人來到大陸。」39歲的楊亭亭(音譯)說,「他們(大陸)沒必要動槍動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