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23日文章《不買房一樣讀名校,居住證勝過學區房——福州2019年隨遷子女入學形勢解讀》已經介紹過,福州每年都會拿出不少優質小學的學位進行派位。有的人一平方三四萬買的學區房,買不起房的外來工一樣有機會讓子女讀同一所學校。能夠公平對待外來務工人員,給予隨遷子女平等入學機會,這一點正是福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城市精神的體現。
8月22日下午,福州市教育局公布五城區2020年隨遷子女學位申請和學位餘額情況表。我把官方數據匯總了一下,今年申請學位並審核通過的隨遷子女共有13320人,學位有14210個,學位比學生多了近一千,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再回顧一下往年數據,去年申請學生人數是14842人,2018年有15432人,很明顯這兩年來隨遷子女人數在持續減少,尤其今年比去年一下子減少了1522人。申請上學的隨遷子女人數減少,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外來人口流入減緩,這個數字下降不是什麼很好的現象。
接著我們分區來看,鼓樓區今年申請人數是1896人,比去年減少172人,提供的隨遷學位數量也相應調減,但仍確保充足。去年提供隨遷子女學位最多的是洪山小學,共有317個;今年則是教場小學,有320個,很顯然這是新校區建成的原因。不過,在教場小學申請學位的僅37人,依然還是最少。除了教場小學之外,花園小學、華僑小學、屏山小學提供給隨遷子女的學位數量也不減反增。尤其華僑小學去年是58個,今年是110個,多了近一倍。
倉山區今年申請人數是5273人,比去年減少402人,新建的「九年一貫制」高蓋山實驗學校建成招生後,提供給隨遷子女的學位數量大幅增加,去年原首山小學只有76個,今年併入高蓋山實驗學校小學部增加至251個。此外,今年學位數量不減反而大幅增加的還有倉山區實驗小學流花溪校區、馮宅中心小學、紅霞中心小學、倉山區教師進修學校附二小。由此可見,南三環邊的這些新學校建成後,也給隨遷子女提供了更好的就讀環境和更多的學位數量。
晉安區今年申請人數是3922人,比去年減少622人,今年晉安第二中心小學新校建成招生,向隨遷子女提供了99個學位。除此之外,今年提供給隨遷子女的學位數量沒有調減,反而大幅增加的還有晉安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小、前嶼小學、紅光小學、晉三小、晉安區二實小。
此外,臺江區今年申請人數是1381人,比去年減少258人,提供學位數量略有增加的有交通路小學、臺江實驗小學、鳳樂小學等。馬尾區今年申請人數是848人,比去年減少68人。
總的來說,今年福州多所新校建成投用,又給了不少隨遷子女更好的受教育條件,這的確是一件值得讚揚的善政。比如每年接納隨遷子女最多的倉山區,今年首山小學換成了嶄新的高蓋山實驗學校,不管師資力量是否增強,至少對於孩子們而言,這是一個環境好得多的新學校。
馬尾區申請入學的隨遷子女人數減少最少,說明當地絕大部分外來工還是選擇返榕就業,這對於馬尾的眾多工廠是件好事情。而晉安區隨遷子女人數減少最多,這可能是由於舊改面積較大,使得原本租住在城中村裡的外來工家庭不得不選擇離開的緣故。
當然,今年人數下降這麼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疫情的影響,畢竟很多外地人可能就此不回來了。但是最終一座城市的發展還是需要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尤其福州這樣的二線城市,想要更上一個臺階,要讓製造業發展壯大,首先更加需要增加基礎人口數量。各個城市都在搶人,實際上對於二線城市而言,努力爭搶熟練技術工人和產業,要比爭搶高端人才更現實(反正也搶不過北上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