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巍有一首紅遍了大江南北的歌是這樣唱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每每聽到這首民謠,過往回憶就如電影片段一樣閃現在整個腦海。
我今年25歲,坐標陝西西安。
對於我這種平凡的上班族是否還有詩和遠方呢?
我的回答是:「有!」
我希望我在35歲、45歲、55歲的時候,依然對這個問題持肯定的態度,做出肯定的回答。
「詩和遠方」被泛指成為指理想的生活。
一般人所謂的「苟且」無非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種種失魂落魄。
而我們貌似永遠追求不到「詩和遠方」,永遠的活在「苟且」當中。
而這種所謂的「苟且」,概括成為八個字就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以為大學畢業,走向社會,終於可以用自己的拳腳打出一片天地了;
好不容易熬出頭,有房有車了,還貸的日子卻長得沒邊沒沿。
因為在56個民族之外,我們貌似自成一體,構成了一個百萬規模的龐大群落:蟻族。
像螞蟻一樣蝸居,像螞蟻一樣拼搏,像螞蟻一樣為了每天初升的太陽,而抖動翅角。
這個群體,年齡往往在22歲至29歲之間,他們受過基本良好的中高等教育,從事著廣告營銷、保險推銷、器材銷售的工作,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很少有「幾險幾金」。
他們工作在繁華的市中心,卻租住在郊區的城中村;
他們曾是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卻為了一月工資而看人臉色;
他們懷揣著青春夢想,卻心靈脆弱渴望一個安全的港灣;
他們往往是村裡親戚的驕傲,卻在大都市裡卑躬屈膝。
堅強、拼搏、奮鬥、擔當、無助、彷徨、失落、詛咒……
這個群體,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身後,
或許就是正在看文章的你,或許就是正在寫文章的我。
一個人的成長,並非是看他的年齡身高,其本質是心靈的成熟;
一個人的成熟,並非是看他的衣著相貌,其本質是經歷體驗的積累;
一個人的經驗是否夠豐富,並非是看他的事件數量,其本質是事情的質量如何。
能不能接受現實,能以怎樣的態度接受現實,可能往往更加重要。
小時候我們的夢想是考雙百;上了大學我們想的是60分萬歲。
其實在我看來,這並不是有些人講的「墮落」。
而是我們是越活越明白了,因為我們越來越知道:塔尖上的明珠,往往只是那麼一兩個人。
無非是不敢面對現實中的自己,不願意承認自己目前正生活在「苟且」當中。
而「詩和遠方」難以企及,但是那才是理想的生活。
實際上,現實生活難免重複,或單調枯燥,或充滿壓力。
想像雖然美妙誘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歸日常,柴米油鹽。
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憧憬,就像詩和遠方的田野。
只是它們更像空中樓閣,聽著讓人熱血沸騰,卻不能拿來當飯吃。
在大多數時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有真正經歷過苟且的生活,才能體會詩和遠方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