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鐵8號線老物件展品遭破壞 凸顯公共意識亟待提高
如何「琉」住獨一份兒的北京記憶
一個尋常的工作日上午,非尖峰時段的地鐵8號線南鑼鼓巷站,不時有乘客在站廳的一面牆前駐足打量。
遠處看,遛鳥、聽曲兒、拉洋車和看雙簧;湊近了看,場景中的人、鳥籠、二胡、洋車、桌子、椅子,都是由6釐米見方、8釐米高的金色琉璃塊拼成的;而這些中空的琉璃塊裡,擺放著上世紀50年代末生人的工資條、60年代的樂凱黑白膠捲、70後小時候擦過的友誼護膚脂、80後記憶中的無花味果包裝袋、90年代的北京米票、風靡新世紀的大大泡泡糖,還有更多無法辨別具體年代的算珠、照片、茶包……
這是一項名為「北京·記憶」的公共藝術計劃:向市民們徵集老物件、置入琉璃塊中展出,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獲知物件背後的故事。4000多個琉璃塊中目前已展出195件老物件。遺憾的是,首批置入工作完成後兩周,已經有16個琉璃塊不知所蹤。項目負責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懂得公共藝術對北京這座城市的價值。「我們往往認為關起門來才屬於我,公共空間的事兒跟我沒關係。其實公共的同樣是你的,我們缺少這種對公共性的認識。」王中說,「這些琉璃塊裡承載的是這個城市的記憶和情感,是能夠給所有人帶來愉悅、重塑城市認同的,怎麼會有人忍心去破壞?」
還原六個老北京行當
「北京地鐵簡直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美術館,每天的人流量超過一千萬人次,這是什麼概念?比北京所有的博物館、美術館每天的觀眾數加起來的一千倍還多。」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王中說道。王中是「北京·記憶」計劃的負責人,也是地鐵公共藝術的積極倡導者。
正因為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北京就開始在地鐵中植入壁畫,在2號線西直門、建國門等站點,至今仍能觀賞到張仃、袁運甫等名家設計的《燕山長城圖》、《中國天文史》等瓷磚壁畫;進入21世紀後,地鐵商業化步伐加快,大量空間被商業廣告畫、燈箱廣告、LED屏佔據。
去年年底,一組題為「漫話風俗:我的老北京」的系列作品出現在很多地鐵站,還原了六個老北京行當:挑著憑天轉吸引小孩兒轉指針贏糖果的小販、在銀杏樹下打盹兒的更夫二人組、擺好筆墨紙硯給人寫對子的老書生、走街串巷賣雞雛鴨雛的小老闆、備著水罐兒供小孩兒抽小條兒換糖果的小年輕、帶著小爐子下街加工金銀首飾的老銀匠,畫風樸素而呆萌,京味兒躍然紙上。
業內人士介紹,在前後兩個商業廣告的銜接期,地鐵廣告公司往往會用公益畫面對燈箱進行填充,老北京行當就是其中一個系列。「老北京的一些行當在逐漸地湮沒,所以就想用這種方式來緬懷。老行當是能代表北京的東西,並且它的數量很多,可以做成一個系列。」北京地鐵通成廣告公司負責人告訴北京晚報記者,負責這一系列的設計師是一位北京人,對老北京的文化非常有感情。
這六幅作品都帶著二維碼,乘客掃描之後就能進到H5頁面中,伴著《京韻悠悠》的音樂查看這六個老行當的詳細介紹、曾在哪些地鐵站所在地出沒、如今是否還存在。目前,該H5頁面已經有4.2萬的閱讀量。
眾籌創作「北京記憶」
在王中看來,壁畫或廣告畫只是地鐵公共藝術的第一個階段:「地鐵每秒五米的速度,這些畫能看清楚嗎?像2號線裡的那些壁畫,藝術只起到了一個裝點的作用。」
王中是十年來北京地鐵公共藝術實踐的領軍人物。北京奧運做保障的奧運支線(現8號線)和機場線,由王中團隊對裝修、導視、燈光、藝術等進行整體空間設計。在大量異型材料的使用下,奧體公園站的「水元素」主題和奧森南門站的「樹木」主題與地上空間形成了完美映射。
王中回憶,奧運過後,北京地鐵的公共藝術又回到老路上來,最後往往只留下一面牆給藝術家創作。在創作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王中試著探索另一條低成本的整體設計之路:使用造價相對低廉的常見型材,讓一面牆立體起來。
南鑼的「北京·記憶」計劃就是一次嘗試:不再用一幅扁平的壁畫來展示北京文化,而是將畫面打碎成網格,再將每個網格立體化為一個實物。向市民徵集老物件的過程,更是讓以往只有藝術家參與的創作過程,變成一次眾籌式的創作——藝術家選定最有代表性的老北京生活場景和人物形象,民眾用實物給這些場景和人物做註解。
而南鑼居民對這項計劃的熱情,讓王中驚訝不已。「我原來擔心居民不太配合,會不會覺得這事兒跟他們沒關係?結果居民特別有熱情。」在王中看來,至今仍居住在南鑼胡同裡的老北京,是這個城市急速發展過程中被拋棄的一代人,而「北京·記憶」計劃是面向他們的,這讓他們感覺到了自己對這個城市的價值。
「跟南鑼的那些老頭老太太聊天特有意思,很多人都是毫無保留的把家裡的好東西捐出來,每個東西都是一份記憶。」收集的過程也讓王中想起自己的童年,「城市裡現在到處都是鋼筋水泥,四合院裡的那種溫馨的感覺、胡同裡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完全不一樣。還有一些消失的東西,比如糧票,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麼個東西。」
而現在在南鑼站,只要掃描琉璃塊裡的二維碼,就能閱讀物件背後獨一份兒的北京記憶。
清華的飯堂望京的夢
除了「老北京」這個母題,王中團隊嘗試著根據每個地鐵站點所在區域的特點來表現多樣的區域文化。
「加油!加油!」女孩們的吶喊混合著男生的呼吸和籃球撞擊地面的聲音,最後以一聲哨響為終結——如果你來到15號線的西端盡頭清華東路西口站,掃描站臺牆壁上任何一個「窗口」邊的二維碼並回復006,就能聽到這樣一段音頻。這是王中團隊的另一個地鐵公共藝術項目——學子記憶。
「清華東路西口站周邊好幾個大學,做學子記憶是很合適的,宿舍桌子一角、食堂打飯等待,我們選的場景都是能引起廣泛共鳴的。」王中說。
在出發方向的站臺牆壁上有8個向內凹陷的窗口,窗口內是青銅風格的場景:林蔭道上的自行車、寢室裡的風扇和高低床、掛滿了衣服的水房、握著大勺決定你飯菜多少的飯堂大叔……掃描二維碼回復窗口編號,就能聽到這個場景裡的代表性對話:剛下火車的學生向母親打去的報平安電話、因為晚歸向宿管阿姨的撒嬌求情、課堂上的講課聲和翻書聲……
而在繁忙的商業區域14號線望京站,公共藝術的主題又變為「都市」:在每一個從站廳通往站臺的扶梯通道上空,都有一件神似「超級馬裡奧」的像素風格藝術品:乘坐著旅行箱,手拿氣球翱翔的小女孩;乘坐著熱氣球追尋太空夢想的小男孩;站在蘑菇雲上的小朋友——既是童趣,也是對都市生活的憧憬。
「這就是公共藝術的在地性,地上與地下文化的對接與延續。」王中說。
公共意識亟待提高
「北京·記憶」計劃引起了公眾的關注,然而對於王中來說,挑戰還遠未結束。
「南鑼這個項目地鐵給了我們75萬元,到現在我們已經花了170多萬了,相當於倒貼了100萬元。」王中告訴北京晚報記者,超支的第一個原因是琉璃塊的製作是純手工的,第二個原因則是收集物件的人力成本,「地鐵內用的材料必須是防火的,所以樹脂不能用,只能用琉璃的,琉璃打磨必須靠手工;收集物件和故事,每個居民家裡都得派兩三個學生去採訪,這成本就高了。」
無法預知的損毀情況則更讓王中擔心。首批老物件置入後兩周,已有16個琉璃塊不知所蹤。「這絕對是用工具砸下來的,因為琉璃塊背面有一個卡住的裝置,要取下來只能從背面,從前面是不可能輕易一拔就拔下來的。」
而維護的成本,最終也將落到設計團隊的頭上。「修地鐵的是軌道交通公司,修完了移交給運營公司,運營公司只管地鐵運營,最後藝術品只能靠我們的責任感去維護。」王中很無奈,琉璃塊裡頭存放的老物件很多都是居民家裡的傳家寶,最後卻被破壞者佔為己有。
「北京·記憶」項目的老物件徵集仍在進行中,王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懂得公共藝術對北京這座城市的價值。
「我們往往認為關起門來才屬於我,公共空間的事兒跟我沒關係。其實公共的同樣是你的,我們缺少這種對公共性的認識。」王中說,「這些琉璃塊裡承載的是這個城市的記憶和情感,是能夠給所有人帶來愉悅、重塑城市認同的,怎麼會有人忍心去破壞?」本報記者 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