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煙臺推進城市國際化 四種語言指路全國獨一份
幸福南路上的道路指示牌一夜之間「華麗變身」,市民驚喜地發現,與之前相比,路牌上新增了英、韓、日文三種翻譯,有人直呼「高大上」、「國際範兒」.此舉是煙臺城市國際化的一項重要舉措。
出現變化的路牌位於幸福南路,該路牌自上而下分別排列的是中文、英文、韓文和日文。與之前相比,路牌上沒有了漢語拼音。
不少路過的細心市民發現了這一變化,紛紛駐足觀看。一位市民說,「這種路牌在煙臺倒是第一次見,挺新鮮的!而且四種語言同時指路的,在國內恐怕也不多見吧!」
不過也有市民提出了疑問,為什麼路牌會有這麼大的變化?記者了解到。
在今年1月6日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孟凡利提出,「要大力推進城市國際化」.而城市國際化這一提法的背景則是,煙臺今年恰好是獲批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三十周年,對外開放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同時煙臺也提出了一系列國際化舉措。
孟凡利當時指出,「城市建設、運營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從大的框架到小的細節,都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國際化的做法。一個小例子,城市主幹道和旅遊景區的道路標識,要由『漢字+拼音』向『漢字+外文』轉變。」
煙臺市環境藝術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冬青說,「環境藝術管理辦公室設計出了道路指示牌的新樣式,並經過了相關部門的同意後開始製作。我們目前只是在幸福南路安裝了幾塊道路指示牌,並未在市區大規模鋪開。」
據介紹,煙臺市城管局管轄的道路指示牌共1200個,最終確定暫時先換下220個主幹道的道路指示牌,其他千餘個道路指示牌也將按需更換。濱海路、觀海路等主幹道上的道路指示牌將在下周統一更換為新版。
「確定從下周開始更換,先把主幹道上的220個道路指示牌換下來。」王冬青說,這次更換道路指示牌與以往不同的是更為節儉,不需要更換下面的支撐鋼管和框架,僅需要抽出框架中的金屬板。
除了增設英文翻譯外,有市民對新增韓文和日文兩種翻譯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新增這兩種翻譯是出於什麼考慮呢?對此,王冬青解釋,考慮到了「因地制宜」.他說,日韓是目前煙臺對外開放的主要陣地,煙臺與日韓兩地人員、經貿往來密切,在煙臺也有大批企業,同時還有不少留學生在煙臺學習生活。增設日文、韓文也為這兩國人員來煙投資興業提供了生活上的極大便利。
一條「北馬路」難倒翻譯員
煙臺具有本地特點的路名不在少數,例如「大馬路」、「二馬路」、「南大街」等,但是在規範中並沒有具體標準,應如何處理呢?
「以『北馬路』來說,翻譯成『North Road』、『North Horse Road』還是『BEIMA Road』或者是『BEIMALU Rd'?經反覆研究相關翻譯規範原則並向有關專家請教,我們認為北馬路已成為專名,應用拼音表述。最終我們確定把』北馬路『確定為音譯即可,簡單方便,最終採用了'BEIMALU Rd』這一譯法。」倪燕燕說。
另外,倪燕燕介紹稱,在翻譯過程中還有些讓人頭疼的地方,比如說有些中文路名本身就是從英文中音譯過來的,那麼再翻譯成英文的話是按照原英文還是音譯成英文?這都得探討後才能得結果。
「在翻譯韓語的過程中,我們的翻譯員經常找認識的韓國朋友徵求翻譯意見,探討怎麼翻譯更合適,再找翻譯專家核定,才能最終確定。」倪燕燕說。
四種語言同時指路,全國獨一份
王冬青介紹,為了能夠儘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他們曾到北京、上海、青島、大連等城市考察學習,發現各地做法不一,但都沒有四種語言同時「指路」的做法。 「北京、上海、大連和青島都有變化,但基本上都是中英文對照,目前來看,像煙臺這種用『中、英、韓、日』四國語言做道路指示牌的,全國獨一份。」王冬青說。
不同語言譯法都有講究
對於煙臺市道路指示牌的外語翻譯內容,煙臺市外辦翻譯中心主任倪燕燕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翻譯中心部分人員曾專門到北京市外辦、北京市外語活動組織委員會等單位學習考察,做了一定的工作積累,也聯繫了一些研究地名翻譯的專家。
煙臺市外辦翻譯中心負責本次煙臺市主幹道路牌的外文翻譯和把關。在翻譯過程中,英語譯法中,道路專名採用大寫漢語拼音,通名採用英文直接翻譯,應該符合國際通用慣例,遵循英語語言習慣。
而日語譯法主要採用日語中的當用漢字來表述,以漢字、假名為主,翻譯難度相對較小;由於韓語有相對應的漢字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以音譯為主。(記者 張琪 王晏坤)
[責任編輯:孫曉波、王月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