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米深的水下,一群群的綠鰭馬面魨(俗稱「扒皮狼」)正在悠閒地覓食。這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9月18日在煙臺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一段水下實時畫面。
該畫面來自一個大型深水智能網箱上的水下攝像頭。數百公裡外的長島南隍城島附近海域,由該公司研發的「長鯨一號」深水智能網箱,正在成為那裡魚兒們的「新家」,水下攝像頭監控著魚群的一舉一動,大小種類數量,一目了然。
據煙臺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肉質鮮美的「扒皮狼」將在未來登上餐桌,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因其營養價值高,其市場銷售價格已高達每斤數十元,而這種收益只是海洋牧場收益裡的細枝末節。
記者看到,「長鯨一號」通過大數據技術可實現實時反饋海洋水文信息、監測數據,可實現自動投餌、自動水下清洗漁網,自動提升網衣。該網箱年產成魚800噸,產值達到4000多萬元,同時可帶動休閒垂釣、旅遊觀光等產業,促進漁業三產融合,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實,「長鯨一號」等海工裝備的投用,是煙臺海洋牧場發展的典型縮影。海工裝備+牧場,儼然成為煙臺海洋牧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獲悉,在大力發展海洋牧場的實踐過程中,煙臺市闖出了「海工+牧場」聯動模式、「陸海接力」兼容模式、「大漁帶小漁」共享模式等一批具有煙臺特色的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新路子。
2018年,全國首次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會在煙臺召開。會上,農業農村部向全國推廣煙臺市創新「海工+牧場」聯動模式,提高牧場裝備化水平,創新「陸海接力」兼容模式,做到全時空水產養殖,創新「大漁帶小漁」共享模式,力求綜合效益最大化三大海洋牧場發展模式。
煙臺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裡,近1/10海域適宜建設優質海洋牧場,擁有海參、鮑魚、對蝦等各類海洋生物資源500多種,海洋生態環境優良,海洋資源豐度指數較高。煙臺是全國最早開展海洋牧場建設的城市之一,是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國海洋牧場發展模式領先的城市。據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項目管理科科長張建柏介紹,煙臺市目前擁有省級以上的海洋牧場有23處,其中11處是國家級的,12處是省級的,在全省居首位。
煙臺計劃在全市西部、北部、東部和南部海域規劃4條海洋牧場帶,輻射20個海洋牧場群,以資源增殖功能為主導,以休閒生態和資源保護功能為輔助,重點建設田園型、投礁型、遊釣型、底播型和裝備型等五大類型海洋牧場。
繼續推進煙臺中集藍智能網箱、萊州明波智能休閒圍網等重點項目,年內爭取5個以上項目投入運營,煙臺四十裡灣海域、廟島群島海域、萊州灣東部海域、煙臺南部海域等4個海洋牧場示範區初具規模。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琪 馮冬寧 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