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新平臺
我市朝著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大步邁進
煙臺日報記者 苗春雷 攝影報導
全市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1處,佔全國的1/8;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23處;海洋牧場總面積達100萬畝,佔全市海水養殖面積的近1/3;海洋牧場水產品產量達到60萬噸,綜合收入達到300億元……記者在昨天召開的「15項重中之重項目」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我市在西部、北部、東部和南部海域規劃4條海洋牧場帶,輻射20個海洋牧場群。隨著一座座「海上糧倉」蔚然崛起,我市朝著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大步邁進。
規劃建設4條
海洋牧場帶
我市在西部、北部、東部和南部海域規劃4條海洋牧場帶,輻射20個海洋牧場群,以資源增殖功能為主導,以休閒生態和資源保護功能為輔助,重點建設田園型、投礁型、遊釣型、底播型和裝備型等五大類型海洋牧場。下一步,我市將繼續推進煙臺中集藍智能網箱、萊州明波智能休閒圍網等重點項目,年內爭取5個以上項目投入運營,煙臺四十裡灣海域、廟島群島海域、萊州灣東部海域、煙臺南部海域等4個海洋牧場示範區初具規模。
「三大模式」走向全國。 「海工+牧場」聯動模式,提高牧場裝備化水平。發揮中集來福士等海工裝備企業的科研優勢,加快構建海水養殖裝備產業示範集聚區,在全國率先研發建造半潛式、自升式海洋牧場多功能管理平臺以及深遠海智能網箱、管樁大圍網等,加快現代漁業向深遠海域拓展。
「陸海接力」兼容模式,做到全時空水產養殖。以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為龍頭,大力發展陸基工廠化循環水與深水網箱融合養殖,通過陸基、海基「無縫銜接」,實現了斑石鯛等名貴品種「南魚北育、南魚北養」。
「大漁帶小漁」共享模式,力求綜合效益最大化。全市漁民合作社快速發展,總數達到300多家,輻射帶動漁民2萬多戶。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採取「公司+漁戶」的方式,牽頭組建了澤潭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流轉海域16萬畝,帶動漁民共同致富。
「五大做法」優化空間布局。秉持陸海統籌理念,優化產業和空間布局。我市已完成《煙臺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實施方案》《煙臺市海洋牧場發展意見》,《煙臺市海洋牧場總體規劃(2019-2025年)》已完成初稿,編制完成《煙臺市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區項目建設總體實施方案》,通過科學規劃明確了現代漁業的目標定位和發展路徑,海洋牧場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初步實現了陸地海洋並重、用海養海並舉。
秉持生態綠色發展理念,打造海上「綠水青山」。積極轉變拼資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對傳統養殖做「減法」,壓減近海養殖,防控漁業汙染,拆除筏式養殖區20多萬畝;對生態修復做「加法」,實施「放魚養水」工程,每年增殖放流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
強化科技支撐,推動海洋牧場合眾創新。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支持海洋牧場建設單位與國家級科研院所合眾創新,先後建成東方海洋海藻與海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海洋科技創新平臺81個。全力打造我國北方水產種業「矽谷」,全市擁有海參、海帶、大菱鮃等7處國家級、9處省級水產原良種場。在萊州和長島成立兩處山東省生態型人工魚礁試驗中心,研發出適合我市不同海域環境的聚魚型、金字塔式人工魚礁等,在近岸海域生態模擬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
完善保障體系,營造優良發展環境。把信息化、裝備化作為建設海洋牧場的重要支撐,打造「智慧牧場」。布局建設煙臺海洋牧場觀測網,穩定運行觀測站數量達到5個,儲存海洋牧場大數據100T。完善海洋生態環境在線監測、海洋牧場觀測網絡,構建海洋綜合管理大數據平臺,努力實現海洋牧場「可視、可測、可控、可預警」。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打造海洋牧場示範之城。根據「三重」工作要求,和年度計劃安排,我市重點推進10個以上海洋牧場示範項目建設,目前長島弘祥海珍品有限責任公司的「長鯨1號」深水智能網箱等3個平臺已完工並投入使用;煙臺南隍城深水海珍品智能網箱等7個項目正在按計劃順利推進。
生態保護和海洋
經濟同步推進
100萬畝———我市是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最多的城市,全市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1處,佔全國的1/8;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23處。海洋牧場總面積達100萬畝,佔全市海水養殖面積的近1/3。海洋牧場水產品產量達到60萬噸,綜合收入達到300億元。
12座海洋牧場平臺———我市創新「海工+牧場」聯動模式,提高牧場裝備化水平。在全國率先研發建造半潛式、自升式海洋牧場多功能管理平臺以及深遠海智能網箱、管樁大圍網等,加快現代漁業向深遠海域拓展,全市已建成海洋牧場平臺12座,深水智能大網箱3座,在建平臺6座,網箱7座。
2.6萬噸名貴魚養殖———創新「陸海接力」兼容模式,做到全時空水產養殖。以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為龍頭,大力發展陸基工廠化循環水與深水網箱融合養殖,通過陸基、海基「無縫銜接」,實現了斑石鯛等名貴品種「南魚北育、南魚北養」。全市名貴魚養殖規模達到200萬立方米、年產量2.6萬噸、產值12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名貴魚陸海接力養殖基地。
300多家漁民合作社———創新「大漁帶小漁」共享模式,力求綜合效益最大化。全市漁民合作社快速發展,總數達到300多家,輻射帶動漁民2萬多戶。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採取「公司+漁戶」的方式,牽頭組建了澤潭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流轉海域16萬畝,帶動漁民共同致富。
增殖放流水產苗種10億單位———秉持生態綠色發展理念,打造海上「綠水青山」。積極轉變拼資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對傳統養殖做「減法」,壓減近海養殖,防控漁業汙染,拆除筏式養殖區20多萬畝;對生態修復做「加法」,實施「放魚養水」工程,每年增殖放流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據中國海洋大學測算,我市百萬畝海洋牧場每年通過貝、藻類增養殖等方式可固碳約16萬噸,相當於陸地植樹造林100萬畝的固碳量。近岸海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一類、二類水質海域面積達到90%以上。
煙大海洋學院副教授唐永政———
點燃海洋經濟發展新引擎
我市是海洋經濟大市,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裡,近1/10海域適宜建設優質海洋牧場,擁有各類海洋生物資源500多種,海洋生態環境優良,海洋資源豐度指數較高。在當前急需啟動新舊動能轉換機制、持續健康發展海洋漁業的情況下,我市加快海洋牧場建設,符合國家經略海洋重大戰略需要和我市海洋經濟發展實際,必將加快行業發展、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引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決策,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更加注重經略海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海洋事業的新期望、新要求。我市在全國率先統籌謀劃海洋牧場建設,將加快培育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新引擎。
我市編制《煙臺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實施方案》《煙臺市海洋牧場發展意見》《煙臺市海洋牧場總體規劃(2019-2025年)》《煙臺市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區項目建設總體實施方案》等,必將指導煙臺市海洋牧場科學有序建設,引領現代海洋漁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統籌規劃海洋牧場空間布局,提升海洋牧場綜合發展質量,打造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海洋牧場創新模式和典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