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序
第一章 海洋牧場起源及建設背景
第一節 海洋牧場概念
第二節 海洋牧場起源
第三節 海洋牧場建設背景
第四節 海洋牧場的建設內容、功能與分類
第五節 海洋牧場與傳統海洋漁業的差別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國內外海洋牧場發展歷程
第一節 國外海洋牧場發展歷程
第二節 中國海洋牧場發展歷程
第三節 國內外海洋牧場發展歷程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日本海洋牧場概況
第一節 日本海洋牧場總體發展情況
第二節 日本海洋牧場建設機構
第三節 黑潮海洋牧場
第四節 九州大分縣海洋牧場
第五節 長崎市海洋牧場
第六節 岡山縣海洋牧場
第七節 日本海洋牧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八節 日本海洋牧場建設的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第四章 韓國海洋牧場概況
第一節 韓國海洋牧場總體發展情況
第二節 統營海洋牧場
第三節 麗水海洋牧場
第四節 蔚珍海洋牧場
第五節 泰安海洋牧場
第六節 濟州海洋牧場
第七節 韓國海洋牧場建設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
第八節 韓國海洋牧場建設的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美國海洋牧場概況
第一節 美國海洋牧場總體發展情況
第二節 加利福尼亞州海洋牧場
第三節 阿拉斯加州鮭魚海洋牧場
第四節 墨西哥灣海洋牧場
第五節 新澤西州海洋牧場
第六節 美國海洋牧場建設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
第七節 美國海洋牧場建設的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中國海洋牧場概況
第一節 中國海洋牧場總體發展情況
第二節 遼寧獐子島海洋牧場
第三節 山東日照順風陽光海洋牧場
第四節 江蘇海州灣海洋牧場
第五節 浙江舟山白沙島海洋牧場
第六節 廣東大亞灣海洋牧場
第七節 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
第八節 中國海洋牧場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九節 海洋牧場建設的經驗借鑑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海洋牧場未來發展趨勢
第一節 世界海洋牧場發展趨勢
第二節 中國海洋牧場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附錄 人工魚礁信息匯總表
後記
第一章 海洋牧場起源及建設背景
第一節 海洋牧場概念
海洋牧場(Marine Ranching)的概念源於陸地牧場,目前關於海洋牧場的定義尚無定論。海洋牧場建設總是與人工魚礁有著密切的聯繫,美國、日本、挪威等最早著手於投放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
《英漢漁業詞典》對人工魚礁的解釋是為了改善水域生態環境、誘集魚類棲息或繁殖,而在水中設置的固體設施。有學者將人工魚礁定義為人們為了誘集並捕撈魚類,保護、增殖魚類等水產資源,改善水域環境,進行休閒漁業活動等有意識地設置於預定水域的構造物。常見的對人工魚礁的解釋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是為了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為魚類等提供生長、繁殖、索餌和避敵的場所,達到保護、增殖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可見人工魚礁不外乎包含以下幾個要素(表1-1)。
中國學者黃文灃認為「栽培漁業」或「海洋牧場」設想是在海灣地區設置人工孵化設備、稚魚培育場、人工藻場,並與人工魚礁投放、苗种放流等措施有機結合,對飼養在「海洋牧場」的魚類用超聲波和光進行誘集,實行自動投餌,同時設置能使成魚集群的人工漂浮海藻站和大型魚礁站,對魚類從孵化到捕撈的整個過程進行管理[1]。日本學者市村武美認為廣義的「海洋牧場」包括養殖式的生產方式和增殖式的生產方式;北田修一將「栽培漁業」理解為「有計劃地放流苗種,對生長場所加以適當管理使之在自然環境下定居,靠自然的力量發育形成資源,同時,在合理管理之下,捕撈生產」[2]。被我國大多數學者採用的「海洋牧場」概念是指在特定海域裡,為有計劃地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設置的人工漁場[3]。也有學者對「海洋牧場」作出更為詳細的界定:為使該海域資源增加或引進外來經濟魚種,採用增殖放流的手法將生物苗種經過中間育成或人工馴化後放流入海,以該海域中的天然餌料為食物,並營造適於魚類生存的生態環境的措施(如投放人工魚礁、建設湧升流構造物等),利用聲、光、電或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採用先進的魚群控制技術和環境監測技術對其進行人為的、科學的管理,使資源量增加,改善漁業結構的一種系統工程和未來型漁業模式[4]。一般的解釋是:在一定海域內,採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從眾多概念中可以發現,海洋牧場存在共性特徵:①範圍特定。建設海洋牧場是具有針對性的,選取的位置需要事先考察評估。②人為幹預。人工魚礁的設置和投放、生物苗種的培育和放流、人工馴化和海域監測等均受到人為幹預。③開放環境。海洋牧場不同於淡水養殖,不是圈養,需要開闊的海域。④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建設海洋牧場目的,起初是解決漁業資源枯竭問題,帶來經濟效益。隨著時間的推進和技術的發展,發現海洋牧場可以改善水質並緩解其他生態環境問題,可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海洋牧場起源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海洋漁業的過度捕撈、粗放式養殖、棲息地破壞和環境汙染等原因,一些海域生態環境受損,漁業資源衰退,嚴重影響了沿海和近海海洋漁業及海洋生物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和探索一種新型的海洋漁業生產方式,在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涵養海洋生物資源的同時,科學地開展漁業生產,以持續提供優質安全的海洋食品,是海洋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海洋牧場就是這樣一種新型的海洋漁業生產方式。
海洋牧場一詞最早出現於日本,這與日本的飲食文化有著直接關係。日本人的食材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海洋,海產品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建造人工魚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1640年,在日本高知縣便有人將山上的石頭投入大海建造漁場。19世紀,人們又將廢船、廢車、木材、石塊、混凝土塊等材料投入海底造礁,進行海洋養殖漁業開發。日本於1952年正式開展淺海增殖項目,是栽培漁業的開始。栽培漁業(Fish Farming Cultivating Fisheries)又稱為魚類栽培或資源培養型漁業,是海洋牧場的起源。日本於1954年開始投放散設式魚礁,於1958年開始投放大型魚礁,於1961年在瀨戶內海開展養殖漁業,並設立瀨戶內海栽培漁業中心,自此「栽培漁業」一詞正式被採用[5]。「海洋牧場」一詞首次出現在1971年日本提出的「海洋牧場系統構想」中,1974年在制定《沿岸漁場整備開發法》[6]時,將投放人工魚礁逐步制度化,由此進入規模化、制度化人工魚礁時代。1975~1976年,日本科學技術廳進行了「海洋牧場的技術論證」,評價了海洋牧場技術現狀,探討了該技術未來的動向,在論證報告中指出:「海洋牧場是未來漁業的基本技術體系,是可用海洋生物資源,持續地生產食料的系統。」[2]1977~1987年日本實施了「海洋牧場計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海洋牧場—黑潮海洋牧場。
美國人工魚礁思想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當時山洪暴發,樹木沉入海底,引來魚群,受此啟發,人們製作木籠沉於海底,隨後學會了投放石塊等材料以達到聚集魚群的效果。美國真正開始人工魚礁的建設是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於1935年在新澤西州梅角附近海域建了一個魚礁區;1962年建立了人工魚礁群——在菲伊亞島投放的一個人工魚礁,長1600m、寬160m,三個輪胎一組,500組串聯,串有廢舊船隻,並在佛羅裡達州近海投放廢舊輪胎,形成新的漁場[7];1968年,加利福尼亞州建設了美國第一個國家授權的私人海洋牧場,專門出臺了法規將此設為示範基地[8];1971年後美國沿海地區進一步開放了養殖範圍並完善了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如俄勒岡州允許私人海洋水產養殖,阿拉斯加州制定了鮭魚海洋牧場法律,自此美國掀起了人工魚礁建設的高潮[9]。通過在普拉姆島沿岸設置海洋漁業養殖實驗基地,觀測發現該基地具有魚類數量、種類明顯增多,並且海域生態環境良好等優點[10],因此,1985年美國出臺《國家人工魚礁計劃》,將人工魚礁納入國家發展計劃中。美國在1988年召開的第4屆國際人工魚礁會議上將「人工魚礁」(Artificial Fish Reef)正式改名為「人工棲所」(Artificial Habitat),旨在擴大其功能範圍[11]。
20世紀60年代韓國開始進行海洋水產養殖建設,主要以海帶、紫菜等藻類為主。人工魚礁的投放始於1971年,韓國在江原道襄陽水域投放混凝土魚礁,同年建立北濟州育苗場。1998年,韓國實施海洋牧場計劃,最初名稱為「小規模海洋牧場」,意為短期內小規模地投資建立海洋牧場,2009年將此名改為「沿岸海洋牧場」,逐步建設海洋牧場示範基地。2016年韓國計劃將在朝鮮半島西部海域北方界線近海設置8個大型人工魚礁,此次設置的人工魚礁用石質和鐵質材料製造,設置地點為白翎島、大青島等東側海域[12],旨在為周邊漁民提供豐富的漁業資源。
自20世紀60年代後,法國、澳大利亞、義大利、西班牙、挪威等也紛紛開始建設人工魚礁,開發海洋資源。法國於20世紀70年代嘗試建設「比亞特籠」,它是由塑料和三合土製成的多層建築;1970年,澳大利亞在沿海地區投放15000個舊輪胎來建設人工魚礁,1974年,澳大利亞又在波特赫金近海投放70萬個廢輪胎;義大利曾在熱那亞沿海拋擲1000多輛廢棄車輛到海底;1979年西班牙在巴塞隆納沿岸海域建設了第一個面積約為1000m2的人工魚礁,1983年頒布了第一項多年度人工魚礁指導計劃,1987年西班牙政府頒布了《關於人工魚礁的多年度指導計劃》;1988年,挪威投放鱈魚幼苗於馬斯峽灣海域,1990年提出海洋牧場計劃,2000年開始人工魚礁的建設。世界各國紛紛建設人工魚礁,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為海洋牧場的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
追溯中國海洋牧場的起源,歷史悠久。我國「罧業」出現在春秋戰國至漢代時期,在《爾雅》中便有關於漁民「投樹枝壘石塊於海中誘集魚類,然後聚而捕之」的記載,這可謂是海洋牧場最早的記載。中國「耕海」至今至少有2200多年的歷史,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名著《水經注》中記載:「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隨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13]發展到宋代,出現蠔(牡蠣)田,居民掌握了人工養殖珍珠的技術。明清時期,在海中放置竹籬誘集魚群,隨後清代漁民在海中投放石塊、破船等物體,誘集魚群捕撈,規模化人工養殖蠔、蟶、蚶、鯔等海洋生物。
1948年中國著名海洋生態學家朱樹屏帶隊進行舟山漁場海洋調查。20世紀60年代初,朱樹屏先生從海洋生態和初級生產力入手加強資源與漁業研究,他積極提倡「從種地擴大到種水」,在中國最早提出了改良水域、提高海洋生產力的設想。作為世界浮遊植物實驗生態學領域的先驅者,朱樹屏先生在膠州灣設觀察站點,逐月調查浮遊植物生長所需營養鹽的組成特點和變化規律,首次提出可根據長期連續的調查結果,預報海產生物資源及養殖業的豐歉,進行「種海」,合理開發利用海洋的戰略思想。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呈奎首次提出了「海洋農牧化」(Farming and Ranching of the Sea)的設想,並將此理論應用於實踐,實現「藍色農業」。海洋農牧化是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的簡稱,是指通過人為的幹涉,改造海洋環境,以創造經濟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良好環境條件,同時,也指對生物本身進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們的質量和產量的方法。農牧化包括農業化和牧業化兩個方面的內容,又被形象地稱為「耕海」和「牧海」。農業化生產事業可稱為海洋農業,包括藻類和基本上固著生長、移動力較弱的底棲動物,如貽貝、泥蚶、蟶子等貝類的生產事業,也包括具有遊動能力,但被限制在池塘、網籠或竹籮裡不能在廣大海域內遊動的魚蝦類的生產事業;牧業化生產事業可稱為海洋牧業,養殖方法可簡稱為放養或放牧,是指將魚蝦苗培養到一定大小,然後釋放到自然海域進行索餌生長發育的生產事業[14]。
我國早期人工魚礁是人為地向海洋裡投入適宜魚群聚集的各種物體,臺灣島人工魚礁的建設起源於1957年,在臺東烏石鼻近海岸投放了385個混凝土塊作為人工魚礁;1973年,臺灣農業主管部門和漁業主管部門進行了共同協調規劃,開始有計劃地在沿岸海域投放人工魚礁,主要投放區域在澎湖列島海域,初期投放主要以小型礁體為主,如四角形水泥礁(1m×1m×1m)、汽油桶、廢舊車廂等,1977年開始主要投放水泥制人工魚礁,10年間建造了19個人工魚礁點,到1990年建造了38處人工魚礁區,投放人工魚礁20000多個,其中水泥礁有17000多個,投入資金超過1.7億新臺幣,在此期間主要生產了5種類型的水泥礁:矩形水泥礁Ⅰ型、矩形水泥礁Ⅱ型、半圓積壘式水泥礁、四角形水泥礁及2米雙層式水泥礁(現今應用的主要類型)[15]。2000年人員運輸艦「萬安」號在宜蘭石城外海投放,之後的兩年半,總共投放了13艘退役軍艦,其中2003年,退役驅逐艦「漢陽」號在苗慄外埔外海爆破,投入海底作為人工魚礁;2015年臺灣「漁業署」再次改造退役的船塢登陸艦「中正」號,投放於臺灣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村海域,成為島內第14處軍艦礁,「漁業署」指出,截至2015年,臺灣沿岸已有88處人工魚礁區,總計27000餘個魚礁,包括電桿礁、大型鋼鐵礁及船礁[16]。中國大陸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海洋牧場設想,並開始建設苗種培育基地,設置增殖站、放流站,逐步進行投放實驗。1979年,在廣西欽州防城縣首次研究製造了26個小型沉式單體人工魚礁,截至1982年,人工魚礁試點達到16個,並逐步向廣東、江蘇、山東、遼寧等地擴建[17]。進入21世紀,政府加大海洋牧場投資力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逐步建成獐子島、海州灣、蜈支洲島等海洋牧場,並進一步擴建,組建管理隊伍,加強後期建設。2015年5月,我國農業部組織開展海洋牧場示範區創建活動,在現有海洋牧場建設的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地創建一批海洋牧場示範區,推進以海洋牧場建設為主要形式的區域性漁業資源養護、生態環境保護和漁業綜合開發活動。建設海洋牧場,改善我國近海海域生態,通過投放人工魚礁、建設「海底森林」,逐步推進海洋開發、走向世界,建設世界級海洋牧場。
如需全文,煩請自行購買正版書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