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程芃芃
本報通訊員 阮琛琛
12月16日,在無棣縣正海貝殼堤島旅遊有限公司的海洋牧場,現場負責人張洪斌正帶領工作人員一起整理著出海的工具。「每年9月至次年4月是牡蠣最肥美的時期,我們養殖的牡蠣也在這段時間集中捕撈。但今天風大、氣溫低,水面上結了冰,不宜出海,我們就做整理工具、養護船隻、清洗牡蠣、育肥等陸地上的工作。」張洪斌說。
貝類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有減碳固碳、淨化水質、調控赤潮、維繫生態平衡的作用。濱州淺海灘涂面積廣闊、近海餌料生物豐富,適宜發展底播貝類養殖。此外,2017年在濱州新發現了野生近江牡蠣礁群,從而創建起國家級貝類產業體系濱州實驗站,成為山東省唯一一家國家級貝類產業體系實驗站。
良好的基礎激發著企業建設貝類底播型海洋牧場的信心。經略海洋是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各地海域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差異較大。作為全省7個沿海城市之一,立足當地特色,濱州市走出了自己的因「海」制宜之路。
正海海洋牧場負責人馮淑蘭告訴記者,2016年,正海集團就開始建設海洋牧場。用一年時間,大手筆投入2.5億元,完成一期、二期建設。同時,投資2.2億元用於貝類苗種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億粒、文蛤30億粒、毛蚶30億粒。
2018年,三期建設啟動,集團投資1388萬元建成自升式海洋牧場綜合服務平臺,投資3000萬元建設貝類苗種繁育基地。投資1.05億元,投放毛蚶苗種15億粒、文蛤苗種15億粒、四角蛤苗種20億粒。
經過幾年的積累,生態修復成果和經濟效益都很顯著,馮淑蘭他們深知,經濟、生態和社會三重效益疊加,才是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的應有之意。「濱州市現有在冊海洋捕撈漁船350艘,作業區域集中在渤海灣近海海域,近年來,受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僱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收入不斷降低。捕撈漁船90%以上為木質中小型漁船,海上作業安全隱患大。」
基於這些問題,2018年5月,集團開始算起社會效益帳,由旗下公司無棣新創海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發起成立無棣古貝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企業+合作社+漁戶」模式,吸納當地漁民從海洋捕撈行業轉產轉業,加入海洋牧場從事牡蠣吊養、遊釣服務。漁民入社形式多樣,可以帶船入社,可以資金入股,也可以打工。
合作社周邊的沙頭村、岔尖村都是傳統漁村。今年50歲的陳德平是沙頭村漁民,曾經靠天吃飯。合作社成立之初,頗有眼光的他就積極加入。「資源不行了,我還去外地幹了幾年,收入一直不穩定。要養船又要僱人,經常是入不敷出。」
陳德平18歲就跟船出海,從業30多年,是個行家裡手,做起事來自然是得心應手,入社當年就拿到了10萬元的分紅。「這裡設施先進,天氣預測準確,我們的出海安全有保障。」跟陳德平一起入社的李忠和、宋連雲也都獲得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可觀的收入。
轉捕為養,不但進一步提高了海洋牧場的生態修復力度,還讓漁民的安全和收入都有了保障。2019年,濱州市漁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萬元。
2019年,正海集團又投資1.05億元,投放文蛤苗種15億粒、毛蚶苗種20億粒、四角蛤苗種15億粒,並選擇本地原良種進行人工育苗。2020年,投資1.2億元建設貝類淨化設施車間、貝類快速檢測實驗室。
2016年至今,正海集團有力地修復了海洋生物資源。從過度捕撈、粗放養殖到耕海牧漁、走向「深藍」,是漁業生產方式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轉變,更是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
目前,濱州市擁有正海、新創、渤海水產等3處省級貝類底播型海洋牧場,總面積15.3萬畝,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養殖+加工+旅遊」「限捕+增殖+修復」「轉產+增收+就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三重效益疊加。2019年,濱州市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100%,主營業務收入30億元,吸引500餘戶漁民轉產轉業,吸納當地就業3000餘人。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