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3處省級貝類底播型海洋牧場,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海洋牧場...

2020-12-23 齊魯網

□ 本報記者 程芃芃

本報通訊員 阮琛琛

12月16日,在無棣縣正海貝殼堤島旅遊有限公司的海洋牧場,現場負責人張洪斌正帶領工作人員一起整理著出海的工具。「每年9月至次年4月是牡蠣最肥美的時期,我們養殖的牡蠣也在這段時間集中捕撈。但今天風大、氣溫低,水面上結了冰,不宜出海,我們就做整理工具、養護船隻、清洗牡蠣、育肥等陸地上的工作。」張洪斌說。

貝類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有減碳固碳、淨化水質、調控赤潮、維繫生態平衡的作用。濱州淺海灘涂面積廣闊、近海餌料生物豐富,適宜發展底播貝類養殖。此外,2017年在濱州新發現了野生近江牡蠣礁群,從而創建起國家級貝類產業體系濱州實驗站,成為山東省唯一一家國家級貝類產業體系實驗站。

良好的基礎激發著企業建設貝類底播型海洋牧場的信心。經略海洋是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各地海域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差異較大。作為全省7個沿海城市之一,立足當地特色,濱州市走出了自己的因「海」制宜之路。

正海海洋牧場負責人馮淑蘭告訴記者,2016年,正海集團就開始建設海洋牧場。用一年時間,大手筆投入2.5億元,完成一期、二期建設。同時,投資2.2億元用於貝類苗種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億粒、文蛤30億粒、毛蚶30億粒。

2018年,三期建設啟動,集團投資1388萬元建成自升式海洋牧場綜合服務平臺,投資3000萬元建設貝類苗種繁育基地。投資1.05億元,投放毛蚶苗種15億粒、文蛤苗種15億粒、四角蛤苗種20億粒。

經過幾年的積累,生態修復成果和經濟效益都很顯著,馮淑蘭他們深知,經濟、生態和社會三重效益疊加,才是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的應有之意。「濱州市現有在冊海洋捕撈漁船350艘,作業區域集中在渤海灣近海海域,近年來,受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僱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收入不斷降低。捕撈漁船90%以上為木質中小型漁船,海上作業安全隱患大。」

基於這些問題,2018年5月,集團開始算起社會效益帳,由旗下公司無棣新創海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發起成立無棣古貝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企業+合作社+漁戶」模式,吸納當地漁民從海洋捕撈行業轉產轉業,加入海洋牧場從事牡蠣吊養、遊釣服務。漁民入社形式多樣,可以帶船入社,可以資金入股,也可以打工。

合作社周邊的沙頭村、岔尖村都是傳統漁村。今年50歲的陳德平是沙頭村漁民,曾經靠天吃飯。合作社成立之初,頗有眼光的他就積極加入。「資源不行了,我還去外地幹了幾年,收入一直不穩定。要養船又要僱人,經常是入不敷出。」

陳德平18歲就跟船出海,從業30多年,是個行家裡手,做起事來自然是得心應手,入社當年就拿到了10萬元的分紅。「這裡設施先進,天氣預測準確,我們的出海安全有保障。」跟陳德平一起入社的李忠和、宋連雲也都獲得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可觀的收入。

轉捕為養,不但進一步提高了海洋牧場的生態修復力度,還讓漁民的安全和收入都有了保障。2019年,濱州市漁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萬元。

2019年,正海集團又投資1.05億元,投放文蛤苗種15億粒、毛蚶苗種20億粒、四角蛤苗種15億粒,並選擇本地原良種進行人工育苗。2020年,投資1.2億元建設貝類淨化設施車間、貝類快速檢測實驗室。

2016年至今,正海集團有力地修復了海洋生物資源。從過度捕撈、粗放養殖到耕海牧漁、走向「深藍」,是漁業生產方式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轉變,更是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

目前,濱州市擁有正海、新創、渤海水產等3處省級貝類底播型海洋牧場,總面積15.3萬畝,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養殖+加工+旅遊」「限捕+增殖+修復」「轉產+增收+就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三重效益疊加。2019年,濱州市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100%,主營業務收入30億元,吸引500餘戶漁民轉產轉業,吸納當地就業3000餘人。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龍口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車道」
    近三年來,龍口市在不增加審批用海面積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逐步形成底層海參螺類、中層魚類、表層扇貝牡蠣的立體化養殖模式,全面推動漁業產業由低端養殖逐步向高端增殖方向提升。優化生態,積極爭創海洋牧場示範區。
  • 山東省發布《海洋牧場建設規劃》投資62億推動現代漁業轉型升級
    據悉,2014 年以來,山東省堅持全生態鏈、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打造,強力推進生態安全、智慧透明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累計投入財政扶持資金12.39 億元,扶持建設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52 處,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14 處;制定了全省海洋牧場建設規範和省級牧場評定標準,推動五大類海洋牧場特色發展。
  • 韓國海洋牧場初探
    2019年3月印發的《青島市新漁業發展專項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同樣提出,海洋牧場示範區兼顧生態觀光、海上垂釣、高端立體養殖、牧漁體驗等功能。2019年10月17日上午,第三屆現代海洋(淡水)牧場學術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建設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南省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大連海洋大學陳勇教授也建議海南打造休閒遊釣觀光型海洋牧場。
  • 耕海牧漁,打造「海上糧倉」 龍口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車道」
    近三年來,龍口市在不增加審批用海面積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逐步形成底層海參螺類、中層魚類、表層扇貝牡蠣的立體化養殖模式,全面推動漁業產業由低端養殖逐步向高端增殖方向提升。優化生態,積極爭創海洋牧場示範區。
  • 海洋牧場數量全國居首!山東打造海上「綠水青山」
    王敬東說,「山東省發揮海洋與漁業科技優勢,引導科研教學機構與重點企業對接,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戶+科研單位』的『大漁帶小漁』模式,全省參與海洋牧場建設的規模以上企業達130餘家,省級以上科研院所10餘家,形成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同時,積極探索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的離岸海洋農牧化建設,啟動了國內首個海洋牧場觀測系統建設,集中建設了24處觀測站。
  • 煙臺規劃建設4條海洋牧場帶 重點建五大類型海洋牧場
    全市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1處,佔全國的1/8;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23處;海洋牧場總面積達100萬畝,佔全市海水養殖面積的近1/3;海洋牧場水產品產量達到60萬噸,綜合收入達到300億元…
  • 海洋牧場建設走在前列 「煙臺模式」在全國推廣
    齊魯網7月16日訊(記者 張泉邦 通訊員 王淑晨 王丹)「目前,全市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1處,佔全國的1/8;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23處。海洋牧場總面積達100萬畝,佔全市海水養殖面積的近1/3。海洋牧場水產品產量達到60萬噸,綜合收入達到300億元。」
  • 煙臺海洋牧場作為山東模式被全國推廣
    近日,財政部印發《財政核心業務一體化管理規範》,將山東省深化省級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做法納入其中,向全國各級財政部門推廣。除此之外,近一年來,還有很多「山東經驗」和「山東做法」被全國推廣,如濟南的「拿地即開工」模式、維護城市網絡安全 「青島模式」等。海洋牧場的「煙臺模式」也位列其中。
  • 我省海洋牧場數量全國居首
    農村大眾報濟南訊 (記者王星)11月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近年來山東加快推進「海上糧倉」建設,海洋漁業的優勢地位不斷鞏固提升。2019年我省漁業經濟總產值為4123.2億元,佔全國的15.6%。
  • 「海洋牧場」圖書推薦(一)海洋牧場概論
    日本學者市村武美認為廣義的「海洋牧場」包括養殖式的生產方式和增殖式的生產方式;北田修一將「栽培漁業」理解為「有計劃地放流苗種,對生長場所加以適當管理使之在自然環境下定居,靠自然的力量發育形成資源,同時,在合理管理之下,捕撈生產」[2]。被我國大多數學者採用的「海洋牧場」概念是指在特定海域裡,為有計劃地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設置的人工漁場[3]。
  • 福建打造海洋牧場紀實
    此次投放為期1個月左右,將有560塊28.1立方米的框架型鋼筋混凝土礁被投放到橫沙嶼海域指定區域。「我們在海底設置人工魚礁,吸引海洋生物聚集棲息,在礁區鄰近海域人工放流戀礁魚類貝類,形成一個有多種海洋生物棲息繁衍、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洋牧場」。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資源環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 行走海岸線|海洋牧場的「煙臺模式」,為何被全國推廣
    該網箱年產成魚800噸,產值達到4000多萬元,同時可帶動休閒垂釣、旅遊觀光等產業,促進漁業三產融合,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其實,「長鯨一號」等海工裝備的投用,是煙臺海洋牧場發展的典型縮影。海工裝備+牧場,儼然成為煙臺海洋牧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
  • 從海邊拾貝到「藍色糧倉」東營市首座海上牧場平臺落成
    這個擁有蔚藍大海的寬廣與景致的平臺著實令人驚嘆!作為黃河三角洲地區第一座海洋牧場平臺,船體為鋼製結構,設計型長20米、寬20米、深2米,採用4條長30米的圓柱形樁腿及液壓插銷式升降系統,太陽能綠色發電保障長期不間斷供電運行。
  • 權威發布丨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現代化海洋牧場穩步...
    全省現有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15家,居全國首位;全國「育繁推」一體化現代漁業種業示範場11家,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總保有量80個。我省被國家審定公布的新品種達到40餘個,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現代種業企業。我省在種質保存、品種創新、繁育推廣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國前列,為水產品穩產保供提供基本保障。三是打造生態漁業發展新模式。
  • 青島1個海洋牧場獲國家級「好」評 全市已有13處國家級海洋牧場...
    青島1個海洋牧場獲國家級「好」評全市已有13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示2019年度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第一批和第二批)評價結果,對4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 從海邊拾貝到「藍色糧倉」我市首座海上牧場平臺落成
    這個擁有蔚藍大海的寬廣與景致的平臺著實令人驚嘆!作為黃河三角洲地區第一座海洋牧場平臺,船體為鋼製結構,設計型長20米、寬20米、深2米,採用4條長30米的圓柱形樁腿及液壓插銷式升降系統,太陽能綠色發電保障長期不間斷供電運行。
  • 山東海上牧場築起海上糧倉,到2020年穩定量產450萬噸
    作為一種新型生態漁業發展模式,海洋牧場顛覆了以往單純的捕撈、單一養殖為主的傳統漁業生產方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運用現代管理科學理念與方法進行管理,最終實現資源豐富、生態良好、食品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漁業生產方式。
  • 【權威發布】山東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領跑全國
    【權威發布】山東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領跑全國 2020-08-11 2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煙臺「十三五」成就巡禮: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 打造海洋...
    強化全產業鏈打造,將海洋牧場產業涉及的水產種業、海水增養殖業、海工裝備、水產品精深加工等55家大型骨幹龍頭企業納入雁陣型集群,推動煙臺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成為全省現代海洋產業三大集群之一。
  • 山東海洋牧場建設全國領跑 已有105處省級以上示範區(項目)
    原標題:山東海洋牧場建設全國領跑 已有105處省級以上示範區(項目)   11月30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