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露先白而後寒」,在白露節氣度過一個月後,到了寒露,也就等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天氣溫度都跨過了20攝氏度這道坎,早晚時段已經能和來自冬日裡的肅殺寒氣打個照面了。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芝麻不寒不熱的「溫潤性子」和這個時令最搭,要說在即將步入深秋的季節裡,最該吃點兒什麼,那一定少不了用九月下旬剛剛收穫的秋芝麻,磨上一碗熱熱乎乎的黑芝麻糊,而如芝麻酥、芝麻燒餅等與芝麻「沾親帶故」的點心,也會成為這個時令的搶手貨。
芝麻雖小,填不飽人的肚子,可卻一直是千百年來醫者眼裡的「心頭好」。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把芝麻列為尚品,說它能「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 久服,輕身不老。清乾隆年間寫成的《晶珠本草》裡,也說它「氣味和平,不寒不熱,益脾胃、補肝腎之佳谷」。中醫學認為,品性溫潤的芝麻在氣溫驟降的秋季食用,能夠潤肺養胃,最是有所裨益。在民間也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
在河北壩上地區的田間,首次種下芝麻的農戶老劉在國慶節假期裡也沒閒著,正忙活著收割地裡的黑芝麻。今年稍早時段,北部地區的高溫天氣給了壩上地區地裡芝麻發芽的機會,秋季豐收也得益於此前的高溫天氣。俗語總說「陳芝麻,爛穀子」,指過時後無關緊要的事,老劉則說若將這句話看作「農諺」,裡面所講述的道理則是「芝麻還是當年的好」。
老劉提到,我國沿海地區一些地方還存在寒露磨芝麻粉的習俗,「如果能拿剛剛收穫的新芝麻去磨,製成黑芝麻糊,就別提多香了,在這個季節吃,就算是趕上了趟兒。」
在北方地區,講究的老人會在寒露時節「捧紅」一大批如芝麻燒餅、芝麻酥等芝麻食品,而對芝麻糊的記憶,無論南北,似乎每個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有一碗似乎永遠喝不完的黑芝麻糊。如老劉所說,寒露時節,若偶遇早晚逼人的寒氣,您也不如來一碗黑芝麻糊壓壓驚。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楊亦靜
校對 李世輝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