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把美國的高中教育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國,絕對不會是減負而是增負。」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中學校長大會上,作為演講嘉賓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對眾多校長談起了中美兩國高中教育的對比。
這些年來,中國的教育所受的批評頗多,最為集中的無非是中國的教育扼殺孩子的創造性、學生負擔太重。距離高考最近的高中生更是苦不堪言。因此,不少「有追求」的家長選擇讓孩子逃離中國的「應試教育」。在他們看來,美國的中學活動多於學業、輕鬆多於壓力、愉快多於焦慮……
於是,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外,而且年齡越來越小。近日,中國教育在線發布了2014年《出國留學趨勢報告》,據統計,近年來出國讀本科及以下學歷人數增長迅猛,且低齡化趨勢明顯。以最大生源輸入國美國為例,2005年至2006年,僅有65名中國中學生前往美國私立高中讀書,而2012年至2013學年,美國私立高中已有23795名中國學生。也就是說,7年時間,這一數字劇增365倍。
「逃離」到美國就能讓孩子既擁有輕鬆的學業也能培養創造性嗎?
如果說創造性的培養是個過程,我們很難短時間判斷這種「逃離」是否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性,那麼,學業負擔則馬上就能比較出來。
饒毅正好有兩個孩子:女兒在美國完成了學業,兒子在國內上高中,雖然都說兒子的課業負擔重,但是在饒毅看來,曾經在美國上高中的女兒並不比兒子輕鬆,他覺得當年的女兒更辛苦。
美國的高中生的書包也很沉
饒毅介紹,在美國讀書,學生的負擔不僅僅來自課本、教材,「學生們的閱讀和寫作的量是非常大的,英文的主要著作都是學生的閱讀範圍。」饒毅說。
有一項2009年實施的調查顯示,美國大學生每周的閱讀量是500~800頁。如此大的閱讀量,如果沒有從小學到高中十幾年的訓練,完成起來會相當痛苦。
「五年級的美國小學生也是一本一本地在讀大部頭的小說。」最近,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一個沙龍上,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向蓓莉介紹了美國一所藍帶小學(美國為達到一定標準的小學授予的稱號)英語課(相當於我們語文課)的情況。
「到了高中,學生的閱讀範圍已經非常大了,不僅讀文學性強的小說,還有很多科普作品,有些作品甚至非常高深。」饒毅說。一次他突然發現女兒正在閱讀一本有關科學哲學的書,叫《科學革命的結構》。饒毅說他很難想像高中生能讀這樣的書。
如果,跟國內的高中生相比,美國高中生的閱讀量可能會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都說中國學生的書包重,其實美國的高中生的書包也很沉。
北師大三帆中學朝陽學校書記、執行校長李建文在美國一所中學進行深入考察時發現,「美國學生的書包特別沉,課本特別厚。我特意在一個山上拍了幾張照片,前面兩個學生背著書包,腰都弓起來了。」
教科書之所以重,是「因為內容多」。饒毅說,美國的歷史書就非常厚,講得非常細,比如歐洲史中,一個不知名的小公主在哪一年遇害都記載得清清楚楚,「沒有人能把歷史書背下來。中國的歷史寫得很簡約,適合記憶和背誦,但是有時留下來的那幾句話因為沒有上下文的故事,反而影響了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饒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