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村莊村民打工集體租住浙江城中村,房子久無人住成空村

2020-12-23 澎湃新聞

2003年,湖南懷化市麻陽縣郭公坪鄉和禮村人薛開雲帶著妻子黃前愛,跟著兩個兒子的腳步,來到浙江「溫州模式」最早發祥地之一溫州樂清市柳市鎮呂岙村。

13年間,他的兒子在這裡結婚生子,原來的四口之家變成十口人。因為暫住在呂岙村,薛開雲一家很少回麻陽。

2016年春節期間,62歲的薛開雲和妻子黃前愛帶著兩個孫子回家看望80多歲的父母,和他們「遲早都會回去」的故鄉。因為在外面薛開雲買不起房,孫子只能上私人打工學校,不能參加當地高考,無法享受和當地人同等的權利,融入當地社會。

1月27日,回家的前一晚,黃前愛在呂岙出租屋裡收拾東西。

回鄉後,他們看到的是家中破敗的房子和空蕩、凋敝的村莊。

像薛開雲一樣,上世紀90年代後,一群來自懷化麻陽縣和禮村的農民工陸續前往「中國電器之都」柳市鎮打工,聚居呂岙村。他們通常是舉家外出,租住在城中村和故鄉一樣老舊的房子裡。二十多年來,他們親歷「溫州模式」蛻變,見證中國民營經濟的變革與崛起。但他們也和薛開雲一樣,面臨著養老、教育等種種煩惱。

呂岙村農民工的生存處境,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農民工異鄉漂泊的縮影。

1月30日中午,麻陽郭公坪鄉和禮村,挑擔子回家的薛開雲夫婦。

匯聚呂岙

因為在外面買不起房,孫子只能上私人打工學校,不能參加當地高考,無法享受和當地人同等的權利,融入當地社會,薛開雲感嘆「遲早都會回去」。而如今已經年過花甲的他,無法像幾年前一樣手腳利索地在當地打零工、種菜,打算再過一兩年就回鄉養老,種田種菜,照顧孫子在家上學,陪伴年邁的父母。

1月25日晚,薛開雲領到一萬塊錢,那是他2015年9月至今,在柳市鎮做小工的所有工資。

13年前,薛開雲和妻子黃前愛跟隨兒子的腳步,從湖南麻陽和禮這個小山村來到溫州柳市鎮。號稱「中國電器之都」的柳市,是「溫州模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薛開雲的兩個兒子,大的名叫薛從勇,小兒子叫薛從猛。

2000年,15歲的薛從猛初中沒畢業就隨叔叔來到呂岙。「這裡親戚朋友多,伯伯、堂哥很多都在這裡。」麻陽人到呂岙村,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呂岙村,這棟平房住了五戶人家,薛開雲租住了其中兩間。

呂岙村負責外來流動人口統計的徐前榮說,「整個呂岙村,湖南的外地人最多,有兩三千人,加江西安徽人,外地人三千四百人,本地才三千人左右。」村子裡的菜市場,幾乎是麻陽人的聚集地,小店的老闆、早餐店的大姐、賣菜的大媽、路上的行人……到處都是操著一口麻陽話的麻陽人,薛開雲的老家,麻陽郭公坪鄉和禮村,約有千人在呂岙村打工。

66歲的覃美菊和她丈夫,成為最早來呂岙的麻陽人。1992年,覃美菊的小女兒嫁到呂岙,一年後的秋天,她和丈夫一起來到此處打工。

在呂岙菜市場擺攤賣菜的覃美菊說,「那時候,這裡好做工。」1994年初春,在老家過完年後,他們帶了不少麻陽人一起過來。他們帶來的那些麻陽人,後來帶來了更多的麻陽人。

柳市鎮呂岙村,隨處可見破舊的老房子。

16年的時間,薛從猛呆在這座城市的角落,歷經中國民營經濟的變革與崛起。他說,那時柳市鎮有很多家庭作坊,發展到2006年時,它們很多漸漸消失了,其中也不乏有作坊壯大。

薛從猛天性安靜,在呂岙共呆過三個工廠,現在是一名倉庫管理員,他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陪兩個小孩玩,然後再看看電腦。

與弟弟不同,薛從勇結交各色朋友。他在一家公司做採購經理,薛從勇的人緣很好,但也出了名的愛抽菸喝酒。2014年,他租了個小賣部,在呂岙菜市場邊上,裡面放了幾臺麻將桌,但幾個月後小賣部就不搞了。「賣酒都賣到自己肚子裡面去了。」妻子田娟說。

田娟在樂清經濟開發區一家工廠做開關,每天有200元左右收入。

到呂岙村後,薛開雲主要是在工地做小工或幫人種菜,原來一年可以掙五六萬塊錢,但隨著年齡增大,現在一年只能掙一兩萬塊錢。

黃前愛最開始主要是幫兩個兒子帶小孩,她的兩個兒子各有兩個小孩,由於小兒子薛從猛的女兒才剛滿周歲,小兒媳婦小芳最近在家帶孩子,57歲的黃前愛就到一家小工廠給鋁、銅和不鏽鋼電器做標籤,一個月有2000多元工資。

2015年年底,薛開雲家拍的全家福。

「遲早都會回去」

在呂岙村十餘年,薛開雲一家租住在呂岙菜市場旁一棟老舊平房裡。

這棟老舊平房一共六間房,住了五戶人家,薛開雲租了其中兩間,每間月租金130元,住的幾乎都是湖南懷化麻陽、湘西鳳凰(兩縣毗鄰)人。

薛開雲一家住的房間面積不超過十平方米,地面黝黑潮溼,吃飯的桌子和床相連,衣櫃和桌子擠在床的兩邊。

寒流剛過,迎春花已開。昏暗的燈光下,桌下的炭火燒得正旺,但依舊擋不住外面的寒氣。「太冷了」,薛開雲連忙喊孫子進屋。

薛開雲一家,是麻陽人在呂岙村的縮影。薛從勇說:「我認識的,沒有人在這裡定居,房子太貴了,一萬多一平方米,買車的倒有一些。」

「不可能在這裡定居,年紀大了,我們就都得回家了。」薛開雲說,年紀大了收入少了,但房租卻在漲,原來租的房子在下面,比這邊便宜,因為要拆遷就搬了上來,新房子都比較貴。

另一個需要回去的原因在於,薛從勇的大兒子薛鵬已到了上中學的年齡。薛從勇說,薛鵬目前在私人打工學校就讀,每學期學費一千多元,而且教學質量也不是很好。他說:「反正要回老家參加高考,早點回去也好適應,而且在這邊開支也大。」

此外,薛開雲說,他的父母親已年過八旬,兩位老人需要人照顧,他和妻子年紀也大了,在外面賺不了錢。「過一兩年,就不去那邊(註:呂岙村)了。」

1300公裡回家路走了48小時

1月28日,薛開雲和黃前愛帶著孫子薛鵬和薛宇傑(薛從猛大兒子,3歲),踏上了回麻陽的旅程。

這並不是一次主動的回家,黃前愛說,薛開雲和他三弟每年間隔著回家看望留守在家中的老父母,因為去年是三弟回去的,所以今年輪到他們回家去看望老人。

從柳市鎮回麻陽並不方便,薛開雲家可以選擇的是火車或者汽車。如果選擇坐火車,需要去溫州,晚上發車晚上到達懷化市,然後再轉乘汽車去麻陽,這讓薛開雲覺得不方便。十幾年來,他們一家幾乎都是坐汽車回家,從柳市坐到麻陽,高速公路開通之前需要兩天兩夜,現在高速通了還是需要20多個小時。

1月29日晚上,剛下車的薛開雲祖孫四人,猶豫著晚上去哪兒歇。

一個好消息是,從溫州到懷化開通了高鐵,僅需7個小時。薛從勇說,「買不到高鐵票,而且坐高鐵拿東西不方便,每次回去都要帶一大堆東西」。

這次回家,薛開雲夫妻倆帶了七八包東西,主要是大人、小孩的衣服,還有就是給家中父母買的東西,另外買了一些沿海的蝦等特產。

1月28日中午12點,開往麻陽的汽車終於出發。車子開動的那一刻,3歲的薛宇傑哭喊著要媽媽,這是他第一次離開父母回老家過年,而車外的母親小芳也哭花了臉。

這輛柳市鎮發出的車子,1月29日晚上8點才抵達麻陽,足足開了32個小時。

在麻陽縣城親戚家過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薛開雲四人搭車趕回郭公坪鄉裡。1月30日中午12點,薛開雲一家終於抵達麻陽縣郭公坪鄉和禮村五組家中,此時距離他們從柳市鎮出發已過去48小時。

空了的村子

薛開雲所在的100多人的自然組,如今只剩下17人常年在家居住,多為老人和小孩。除了一兩棟新建的小洋樓,其餘房子多破敗、老舊,有的房子已傾塌。

麻陽郭公坪和禮村,黃前愛站在空蕩蕩的家中。

薛開雲家的房子是一棟破舊土磚房,木質的框架外面是黃色的土磚,經歷風吹雨打後的它們歪七扭八。「上世紀70年代修的,十幾年沒有人住,都要倒了。」薛開雲說,家裡什麼都沒有,連電錶都沒有接,每次回來他都住父母家。

他父母家住的同樣是一棟土磚房。從院子的高地望過去,整個村子有一半是土房,夾雜著一些白色樓房,那都是外出打工者回來後新修建的。「他們平時都不在家裡住,都出去了,像我三弟今年也沒回來。」薛開雲說。

隔壁的薛從元回家了,他兩歲的女兒很開心,他們踏過青石板,跟薛開雲打招呼。今年過年,村子回來了不少人,極少回來的小孩也聚在一起玩耍,但也有一些人沒有回來,像四十多歲的薛北京,就有七八年沒回來了。

郭公坪鄉和禮村,土屋的右側是一排樓房。

和禮村村委會主任黃福林說,「整個和禮村有125戶人家,其中有二三十戶常年空在那裡,成為了塌房。」這些人大多都是去了溫州柳市,「家裡有老人在家的,一般過年都會回來」。

2月7日,除夕夜,黃前愛吃完早餐就開始準備年夜飯,豬腳、雞、鴨、魚等滿滿一桌子菜,到下午3點就備好開始團年。小朋友顯得格外開心,特別是3歲的薛宇傑,吃完飯就和院子裡的小朋友玩去了,到了晚上,他們又一起放煙花。

「鍋子(註:衛星電視接收器)壞了」薛開雲說,家裡沒有數位電視,裝了收信號的鍋子,因年代太久,很早就壞了。侄女拿了幾張碟過來,最後他們放了一部恐怖片。

「薛鵬喜歡看恐怖片。」黃前愛說。

除夕夜晚上,薛開雲和黃前愛一邊烤火,一邊和父母聊天,聊過去這一年的收成,聊他們未來的打算,聊兒子薛從勇和薛從猛。

「過一兩年,就不去那邊了。父母老了,要人照顧,我們年紀也大了,外面賺不了錢。」不過,再過幾天,他們就得回柳市鎮去,「薛鵬正月十五要去學校報到」。

黃福林說,「很多(村民)初七八就出去了,到正月二十幾,大部分人都走了。」到時候,村子又將恢復它的「空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深圳城中村:村民百套房產不稀奇 房租普遍月入十萬
    兩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劉勇剛從湖南來到深圳打工。收入不高的他選擇了在下沙這個城中村落腳,畢竟這裡的房租便宜,一房一廳只有1000多元,而村外至少要在2000元以上。一開始他也聽很多人談論城中村髒亂差的狀況,但住進來後發現並沒有傳說中那樣糟糕,而且還十分便利——不但有購物商場、大小餐館,還有體育場、服裝街、洗腳屋等,甚至連對商業選址極為苛刻的麥當勞,也已經進駐。
  • 深圳一「幸運的」城中村,被開發商看中,有望迎來新轉機
    「拆二代」這一詞指的是,因為拆遷,而獲得拆遷費,並且拆遷費很多,讓自己搖身一變成為百萬、千萬、甚至是億萬富翁。因為國家政策的原因,很多原本在城市的村莊,都需要進行改制,但有些村莊的地理位置往往是在城市比較繁華的地段,這就導致當地的房價很貴,而且拆遷費更是高到讓人們不敢相信,今天就給大家來介紹一處天價拆遷的城中村,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 浙江這個村莊,曾因漁業致富被稱「小臺灣」,今卻變為「鬼村」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生活農村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年輕人們大多帶著孩子去到城市中打工去了。村中大多只剩下老人居住,尤其是近幾年來這些現象越來越嚴重了。而在我國有這樣一個村,就是因為村民都搬遷離開,而變成了「空城」。
  • 廈門的城中村真「稀奇」,處於黃金位置從不愁租客,村民卻盼拆遷
    其它地方發展得也很不錯,就像廈門這個地方,因為近幾年廈門發展得也很好,所以說,很多人都很喜歡來這裡打工。然而,在打工的同時,自己的生活也要有保障,對於這些打工的人來說,能有一個便宜又方便的住處很重要,現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價也在飛速上漲。因此,這些人很難在城市裡找到一處廉價的住所。而且城中村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給打工者帶來了方便。
  • 西安城中村村民集資建23層「最牛民房」(圖)
    「一到八層是每層四戶,再往上就是每層三戶。」一位工人說,這幢樓共有70餘套房,建造請了專門的建築公司,但太多的情況他並不清楚。當記者提出想看房時,工地上有人放了行。就在等待電梯時,兩男子阻攔了記者,稱房子只是安置房,不對外賣,並呵斥放記者進入的人。在記者打聽情況時,工地上的人對陌生人的詢問顯得都很謹慎甚至反感。然而,因高樓已經蓋了兩年多,村民們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情況。
  • 農民工居住報告:深圳廣州③|城中村拆改提升了誰的生活品質
    市政府也將引導原城中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或委託租賃公司,通過綜合整治城中村,在符合安全、質量、消防等條件的住房開展規模化租賃業務,「十三五」期間,將通過收購、租賃、改建等方式收儲不低於100萬套(間)村民自建房或村集體自有物業,檢測後統一經營租賃和管理。
  • 河南開封一回遷房爛尾:村民搭板房一住四年,政府稱正籌資安置
    村民們沒想到的是,原本預計的交房日期一拖再拖,他們在此處一住就是三四年。「剛開始說是2017年交房,又推到2018年10月交房,最後又說2019年底交房。」村主任朱金明說,目前還沒有明確的交房時間。而實際上,「小李莊新村」新樓盤早在2017年上半年建成,卻全部空置。
  • 天津一城中村「人走茶涼」,被稱「老破小」,村民們只盼著拆遷!
    天津一城中村「人走茶涼」,被稱「老破小」,村民們只盼著拆遷!這個城市裡說很繁華,所有的地方都很繁華,有幾個地方。 還有幾個地方。 而且這個城市近年的發展不那麼好,我們國內南方的很多城市發展很快,在今年第三季度的經濟發展中,這個城市名列前十,被後面的南京趕超了。 所以,這樣的天津還是需要找到轉折點,讓自己更繁榮。
  • 搜捕江西入室殺人嫌犯曾春亮第七天:不少村民離開村莊
    搜捕第七天 村民陸陸續續離開村莊山碭鎮第二起命案發生後,當地警方將嫌疑人曾春亮的藏匿範圍鎖定在厚坊村周圍的山上,8月14日搜捕的第七天,厚坊村不少村民已經離開村莊。在厚坊村通往山碭鎮的道路上,時不時會看到一輛輛私家車經過,車上坐著老人,有的老人懷裡還抱著行李。「我是來接老人回縣城的,家裡只有老人在,我們不放心。」
  • 廈門「不得志」的城中村,沒有拆遷改造,不少年輕人遊手好閒!
    隨著城市的發展,當地的人不僅是在這裡紮根,很多其他的土地的人也湧入這個城市,總是更多大城市的機會,當然也有不少比較,辛酸,無數的打工的故事寫在這裡。當前,城市住房問題是一個熱點問題,不僅外地人擔心住房問題,本地相對較高的房價,壓力也很大。
  • 四川一城中村,拆遷工程擱置十年,村民:仿佛只是做了個美夢
    而很多城市中的城中村便容納了這些百姓們,這些村莊擁有著雜亂的外表,但是在其的內裡卻包含了便宜的房租以及廉價的生活,這些城中村的作用便是給這些漂泊在外的人一個溫暖的家。而在四川境內便有這麼一座溫暖的城中村,這個城中村坐落在瀘州市的江陽區境內,叫做藍田街道。
  • 浙江杭州這一城中村,當地房屋難以出租,苦等拆遷卻遙遙無期
    但由於很多地方崛起得太快,形成了很多城中村。浙江省處在我國的東南沿海,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先驅地區之一。由於經濟實力發達,所以浙江省在我國的城市化建設上走得很快,但是,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也勢必會帶來城中村現象的出現。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清風村就是浙江省在推進城市化建設後出現的城中村的典型代表。
  • 天津「沒落」城中村,人稱「老破小」,村民們只等拆遷
    其實在這一個城市之中,也有城中村,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高樓林立,反而有一種很「沒落」的感覺。這一個地方就是在河西區的吳家窟。這一個城中村,真的是與這一個城市格格不入,來到這裡,就能夠看到周邊一片高樓大廈之中,有一個小村莊,裡面都是一個個存在許久的老房子。
  • 揭秘河南鄭州真的沒有城中村了嗎,還有這幾個地方房租很便宜!
    有很多人買不起房子還在為租房發愁今年疫情加上畢業很多人都在找便宜房子1、鄭州城中村拆完了嗎?、棗莊、大鋪、姜砦、王府墳、徐砦等到了2014年所有城中村改造完畢有人說,鄭州五環內沒有城中村了其實不然筆者盤點了一下還有這些地方可以住
  • 「城中村」改造
    三改一拆。王慶我之前也給大家講了三改一拆中的好幾項內容,像舊廠房改造、舊住宅區改造,還有違章建築的拆除,不過,這些只是兩個改,一個拆,三改一拆裡還有一個改,即城中村改造,那麼到底什麼是城中村?為什麼要改?該怎麼改呢?接下來,王慶我就給大家說說這城中村改造。   這裡是路橋區螺洋街道的池頭村,它就是典型的城中村。
  • 昆明城中村改造的「十年之路」,破難仍在路上!
    改造非一帆風順 從觀察君曾住過「麻園村」 可見一斑 「城中村」改造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也可以提高城市形象,但不是所有的城中村都要拆,也不是所有的城中村都要拆了再建。拆與不拆,如何在現有結構上重新規劃路網,如何增加公共設施、豐富市民生活,如何延續具有特色的城中村文脈及優勢,這些問題及矛盾一直伴隨「城中村」改造。
  • 山東濰坊400村民向「釘子戶」下跪請求拆房(圖)
    每年給村民租房補貼近200萬元,錢都是借來的,將來只能用房子還,犧牲的是全體村民利益,割的是全村百姓的肉啊。」於茂源表示,再拖延久了,能不能保證每戶三套房子也說不定了。除了村民租房補貼,還要給開發商違約賠償。  「為給村民交代,村兩委決定開現場會,讓於普順出面說說要求,讓全村老少爺們兒評評理。」於茂源稱,5月9日當天於普順突然走了。
  • 昆明「悲慘」的城中村,村民頭髮都白了,終於在12年後搬入新家
    為了跟上國家城市化的腳步,也為了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質,昆明對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也一直在加大。近幾年,昆明市區內的城中村改造項目進行得如火如荼,各個村子拆遷、改造、回遷的消息不斷。然而有這麼一個城中村,從2009年城改項目啟動後就因為開發商資金困難而一直被擱置,直到2018年才又重新啟動,等待的八年間,這個村子的改造項目成為了昆明有名的爛尾樓盤。它就是下馬村。在看到已八年沒有用動工的工地終於又有了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以及轟鳴的機器聲,熬了好久的村民才終於放下了心。
  • 農民工居住報告:上海②|集體宿舍、棚戶區與群租房
    鑫澤陽光公寓共有兩期工程,提供9棟集體宿舍和2棟單元型公寓。集體宿舍由企業集體承租;單元型公寓則為「人才公寓」,具有一定公租房性質,由園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員工申請入住。集體宿舍由企業支付房租,員工繳納水電費。單元型公寓2015年的價格為1800-2200元不等,根據房型是一室一廳還是兩室一廳而定。入住單元型公寓的,以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員工為主。
  • 福建一城中村「炸鍋」,終於盼來「拆遷」,村民變身「大富翁」!
    馬上,現在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城市每年迎接新的變化,城市也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有更大的變化,很多時候,一個城市的人們最喜歡的歌曲是城市的面貌,根據城市發展的必然性,現在的「城中村」是不少,但中村城,對人們的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福建一城中村「炸鍋」,終於盼來「拆遷」,村民變身「大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