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肉類進口741萬噸,同比增長72.1%,比2019年全年的總進口量高19.9%,預計全年進口總量將突破950萬噸,創歷史新高。進口肉的多數來自於歐洲國家。僅豬肉來看,截止9月份從歐洲進口的豬肉數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7.3%,其中西班牙的豬肉進口數量增長135.9%。
2019年,我國豬肉消費的總量為3800萬噸,而2020年預計豬肉消費總量將會降低,進口肉佔豬肉消費總量的25%左右。豬肉經過海運進入我國在會後,先要進行檢疫,檢疫合格之後通過港口流入我國。
從國外運來的豬肉,以及牛羊肉和雞肉等,都經歷哪些監測檢疫的關口?疫情防控上,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前不久召開的進博會上,就能找到答案。所有的冷凍食品,全部集中統一存放在冷庫總倉中,在冷鏈食品的監管中,實施分批入庫,統一進館模式。通過核酸檢測之後,冷凍食品就可以進入指定冷庫了。在冷庫內,冷鏈食品分垛堆放,保持間隔,並登記報備。
進口豬肉的去向主要有三個方向。一個是國家或者地方的儲備庫裡當做儲備肉,另一個是被深加工企業購買後用於深加工,再一個就是被學校、食堂和飯店用較低價格採購後,流入終端市場。
不過,我們在超市裡和市場中,並不能隨意的買到進口肉,連看見的機會都很少,為啥?
首先,進口的肉類中,很多並不是實打實的豬肉,有很大一部分屬於「豬雜碎」。像是豬頭、豬蹄、尾巴、內臟等,外國人不喜歡食用豬肉的這些部件,所以出口到我國的價格就會相當便宜。我們在購買豬雜碎時候,通常就不會要求多新鮮了,平時滷肉店裡看到的豬頭肉、豬腳、豬尾巴,可能就是這些豬雜碎的一部分。
其次,很多凍豬肉經過海運到達我國的時候,並沒有流入普通市場裡。而是被當成儲備肉存了起來,在市場需要的時候,才會被投放。這時候它的名字也從「進口豬肉」變成「儲備豬肉」了。大家以前還時常說,買不到進口肉,其實很多的儲備肉是來自於進口肉的。
再次,經過長途運輸來的豬肉,幾乎全都是凍豬肉。受到飲食習慣的影響,我國更喜歡吃鮮豬肉,對於凍豬肉並不是特別感冒。如果說凍豬肉也有「春天」的話,可能近幾年豬肉的價格整體偏高,從而顯得凍肉價格相對低廉,這才有部分消費者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凍肉。
最後,就是安全的話題了。每次都能看到網友們的留言,說不要進口外國豬肉了。且不說病毒的問題,很多國家的瘦肉精在我國都是禁用藥物。雖然說外國提供給我國的豬肉中,理論上不會使用瘦肉精,但從海關的檢查中,還是能看到有某些國家進口肉類中檢測到瘦肉精成分的報導。並且最近海關檢疫中,還發現了凍肉裡帶的病毒核酸陽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