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置頂 ⬆️
如此「魔幻」的符號學
讓我們一起從基礎知識入手
以趣味的方式探索未知
基礎知識123:
1、絕對像似符號,不太可能出現,但是只要我們有做相同解釋的文化程式,就經常可以產生貌似同一,與絕對像似效果相同。
2、像似符號:其指向對象靠的是「像似性」(iconocity):「一個符號代替另一個東西,因為與之相似。」任何感知都有作用於感官的形狀,因此任何感知都可以找出與另一物的相似之處,也就是說任何感知都是個潛在的像似符號。
日常趣味增補:
【像似符號】,你常常分不清相似的物品嗎?你眼中的「完全一樣」是否真的完全同一呢?。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這個基礎知識,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個趣味小故事】,一起用趣味的方式解釋符號學原理~
早期電影,火車開來,會造成觀眾驚恐躲避。現在的3D電影,同樣會造成觀眾驚慌躲避。
筆者的一位朋友去看3D武術電影,幾乎與前面的觀眾呈相同的身體退縮反應。
看電影時,後排觀眾不得不在前排的後腦勺之間找角度。但是前排那位先生不斷地閃動腦袋,躲開「飛過來」的弓箭匕首,讓坐在後排的人無法安穩地看電影。
一般的「絕似符號」 ,只是接收者 看不出區別而已。而上述這種符號文本,很可能給接收者造成「實有其事」的誤會,誘導出過於現實的解釋:例如無論怎樣「絕對像似」, 絕似符號依然是符號,絕似只是錯覺。如果一本翻譯與原作完全相似,它就是一樣的東西,是同一文本的另復件。 承認翻譯可能, 就是承認某物可能既相似又不相似,所以翻譯是讓不相似的東西相似、讓相似的東西不相似。
大多數的像似符號都試圖取得這樣的效果,實際上完全的同一是危險的。錢幣是財富的符號,這是人類的一大發明,有了錢幣才能實現物的交換、經濟的運轉。沒有這種容易攜帶的符號,我們無法想像世界會是一一個什麼樣子。但是錢幣必須遵循符號的一些基本原則, 首先是可交換、可替代,但是不能完全一樣。 兩張百元鈔票很像,可以形成流通。但如果連號碼都一樣,至少-張是偽幣。正如兩幅畫完全一樣, 至少一幅是贗品。
取得「同一」的另一種方式,是文化解讀程式造成此種「貌似同一」,是表演取得「現實感」的重要秘密。這種文化解讀造成貌似同一的好例子, 就是「美式摔跤」,打鬥的雙方完全無規則,可以朝對方的任何身體部位狠砸,甚至可以拎起對方整個身體往地上砸,對方倒地後依然可往死裡踢。女子摔跤特別驚心動魄,看到女子如此暴 虐打人,看到女子被如此狠毒暴打,都讓人有毛骨悚然的感覺。
與武術表演講究躲閃不同,美式摔跤打是真的,拳拳到肉;也不像武術散打有規則,而是如何看起來殘暴就如何打。只是打擊的力度和角度都按事先排練的方案,每一一個動作都經過反覆訓練,做得很到位但是(幸運的話)不至於真的受傷,雙方默契地打與挨打。表演的擂臺也是特別製作的,摔上去聲音很響,足以證實摔跤手錶情如此痛苦事出有因。女子摔跤手有意留著各種顏色的長髮,絕對不會紮起來,等著被對手抓著猛摔。
讓人不明白的是,美國人喜歡這種摔跤比賽,是在看「表演暴力」,還是當真在看「實施暴力」?應當說,「美式摔跤」 發展至今已經有一百年,沒有觀眾還那麼笨,認為是真打,也沒看到有人笨到下賭注看誰輸誰贏。但是他們看到出拳腳之狠,還是狂吼著歡呼,要佔上風者不能饒了對方。
欣賞此類表演未免太幼稚,但是中國人看武打功夫電影,欣賞其勁爆場面,伴隨著誇張的音響和吼喊,意境恐怕也差不多。就算我們知道是假打,如果打鬥中有做假的破綻,我們也會不滿意,覺得買票不值。
巴爾特以「自由式摔跤」 (美式摔跤的法國變體),作為他的《神話學》書的第一節。 巴爾特認為 「自由式摔跤不是真正的施虐式表演」 ,而是「古典戲劇式的表演」。我個人覺得是真正的施虐式表演,它用施虐的「貌似同一」,讓我們安全地滿足施虐的隱秘願望。
2010年8月,美式男女摔跤隊被邀請到上海世博中心表演,大獲成功,贏得不少人捧場。5500 張入場券早晨就售賣一一空。 表演之前,不少「摔迷」早早來到世博文化中心,炫耀著自己的摔跤粉絲裝備。看來要學別人的愚蠢,總是不難。
■ 相關閱讀:
符號學第一問:符號學f4
符號學第二問:符號與意義
符號學第三問:符號化、物化
符號學第四問:能指與所指、符號意指三分式、符號的第三元素
符號學第五期:符號優先與對象有限、片面化
符號學第六問:符號形式
符號學第七問:文本與意義身份
點擊閱讀全文,可直接諮詢客服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