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論壇,大家都是比較振奮,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進出口的產品未來必然會更多,選擇的空間更廣,隨著進口的量增大,進口商品的價格也會更加的便宜。
作為一名社群營銷人,胡老師站在社群商業的角度上來看,「一帶一路」其實就像一個「生態圈」,也是一個「社群」。這個觀點上,想必大家應該都是比較認同的了。因為「一帶一路」符合了所有成功社群的共同特徵:主張;產品;用戶。
接下來,胡老師幫大家梳理一下「一帶一路」的社群運營角度,給做社群營銷的朋友們一些建議和啟發。
「一帶一路」社群思維大拆解
最近幾年,社群思維和前幾年「網際網路思維」、「O2O」等風行概念不同,雖然也有過紅得發紫,言必稱社群的風行經歷,但到後面大家其實都只做不說,直到看到以創業者社群為發端的黑馬會在深交所上市,看到以產品社群為特徵的小米赴香港上市,以及最近以個人粉絲社群為孵化器的吳曉波擬作價15億「曲線上市」,真應了吳曉波那句話:社群將成一切商業的入口。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看到,一大批以各種「會」、「匯」為名稱的社群,群海沉浮,群起群滅,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構建一套成功社群商業最核心的「鐵三角」。
上圖,即為成功社群的鐵三角圖,接下來,我們看看,「一帶一路」作為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以及一個大國的「生態圈」,是怎樣運營這個超級大「社群」的
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
產品:
引流產品:開放的大市場
服務產品:大基建、中國製造、金融服務
增值產品:東方治理
用戶:
核心受眾:發展中國家
重要受眾:歐洲國家
其他的8個「支點」:
社群領袖:中國(第2大經濟體)
同好:市場開放共同富裕
規則:雙邊協議/諒解備忘錄
亞文化:儀式感如「一帶一路」峰會
自組織:各類「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區域合作
持續機制輸出:市場持續開放
平等社交:平等外交不涉其國內部事務
變現能力:基建狂魔、亞投行
成功社群的 「鐵三角」缺一不可
看到以上的圖示,我們是否理解了一個成功社群的最基本架構?也就是一刀俗稱的一個「鐵三角」和「八個支點」。
當然,這個是比較理想的社群架構,不是每個成功社群的「8個支點」都那麼全面,但「鐵三角」是一定要有的,否則社群很難穩定建構,良性持續發展。
有的社群建立後,聚人很快,也有相應的產品供給,但很快分崩離析因為社群領袖沒有提出強有力的價值觀主張,領引社群成員。
有的社群由一群有同好、同頻的人聚起來,但由於長久沒有變現,一直不溫不火,核心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合適的產品供給,沒有產品,就難以變現,沒法給社群帶來持續的價值供給。
有的社群成員數目龐大,但由於成員的特點差異性太大,很難形成相近的價值取向,這樣勢必影響到社群發展,問題出在用戶或受眾這裡。
所以,社群出了問題,肯定是價值取向、受眾差異和產品供給這個「鐵三角」的一「角」出了問題。
要做社群,必須打造自己的超級影響力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超級個體時代來臨,凱文·凱利的「1000粉絲理論」正得以越來越多地實踐和驗證,不論是個體的藝術家、設計師、律師、攝影師、寫作者、自由教師、手作人,甚至寶媽、和廚師,都有可能通過新媒體和個人品牌的塑造,成為有粉絲的社群領袖、KOL、網紅!並形成自己的社群和私域流量,從而擁有大量的變現機會。
運營個人品牌的粉絲社群,就必須自己來做社群領袖,用自己鮮明的價值主張,和自己的價值供給,吸引特定的粉絲加入自己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