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層面的問題往往無法解決,要由更高層面來幫助解決。
——愛因斯坦
同理:
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同一層面,想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本越來越高,因為:
你沒什麼錯,
只是太老了。
——馬化騰
線上有流量,沒錯,但是太老了,從數量上看沒啥紅利了,普及率都60%了,還能翻騰出啥浪花來。
難道正如網上流傳網際網路的爆發期已過嗎?
並不盡然,其實網際網路已逐步向圈層化轉變,從「粉絲經濟」迭代為「圈層經濟」,從而催生了異常火爆的「社群經濟」。
例如:內容的訂閱,產品的私人訂製,淘寶預購等等,商家逐漸都開始迎合用戶的「特定口味」,這種現象的產生,就形成了「圈層經濟」。
而「圈層經濟」的體現方式,就是社群。
從發展的趨勢來看「社群經濟」要比網際網路之前的「粉絲經濟」牢靠的多。
why?
通俗來講:「粉絲經濟」指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偶像通過「粉絲」來獲得盈利的一種經濟模式,「粉絲經濟」有幾個特點,如圖:
如果能抓住這些特點,偶像就能快速、直接獲取豐厚的收益。
但在「粉絲經濟」中,偶像與粉絲的關係是直線,偶像一般只是把信息傳遞給「粉絲」,很少跟「粉絲」互動。
如圖:
而「社群經濟」則不同,偶像和粉絲之間是雙向的,粉絲和粉絲之間也是雙向的,彼此都可以交流。如圖:
可見「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的核心區別是「互動」!
創始人與用戶之間能夠雙向互動,用戶之間也能互動的結構,才能成為「社群經濟」。
例如:中國首個O2O高端女性社群「瘋蜜」即是以「社群經濟」模式聚集中國最優質、最時尚也最會享受的高端女性群體:精英、名媛、行業達人等等,涉及的領域包括商業、理財、公益、美容、時尚、運動、旅遊、美食等。
因此社群的基本邏輯:創業者把用戶固定在一個圈層之中,然後根據用戶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逐漸,用戶就變成粉絲,而粉絲收到的「社群價值」,並為之著迷的,就會變成「鐵桿粉絲」!
變成鐵桿粉絲又能如何呢?一切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都是耍流氓。哈哈!
美國知名學者凱文·凱利曾提出「1000鐵桿粉絲」理論,他認為對創作者而言,1千個鐵桿粉絲就能餬口。
而這個「1000鐵桿粉絲」,對社群運營同樣有效,一位創業者只要能獲得1千鐵桿粉絲,就能養活團隊和自己了。
因此社群想要賺錢,就必須遵循以下運營公式:
賺錢=IP✖️吸粉✖️洗粉✖️變現手段
02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談社群:
對於企業而言,商業模式顯然屬於上層建築,馬克思告訴我們「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那麼承載商業模式的物質基礎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海量的用戶資源,而社群可以說是用戶中的用戶——超級用戶群。
顯而易見一個企業的商業模式能走多遠,取決於用戶基礎有多夯實,社群與商業模式是什麼關係?
社群就是用來夯實用戶基礎,鞏固和擴大用戶基礎的唯一路徑,最終發現社群強弱決定了商業模式勝負。
財經作家吳曉波說,對於商業模式來說,一個有價值的社群形成更重要,擁有好的價值觀的社群形成以後,商業模式自然而然就會實現。
然而目前大多數企業依然把社群當作營銷渠道,按照那套微商朋友圈賣貨的邏輯運營,想法沒錯,但是高度不夠。
只有極少數企業已經感受到社群的力量,認識到社群是商業模式的載體。
例如:小米的三大策略和三大戰術就充分詮釋了社群對於企業的重要性:
三大策略——做爆品,吸粉絲,發展自媒體
三大戰術——擴大口碑事件,互動方式,開放參與節點。
今年小米又踏入了新風口S2b2c(社交電商)創立了「小米有品」。
這一系列都證明了社群模式背後的商業邏輯
社群模式=IP+社群+場景+分享經濟
在企業轉型、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社群用來催化用戶關係,建立用戶信任,擴大用戶基礎。
場景用來強化用戶體驗,讓用戶感覺物超所值,誘發新需求。
分享經濟主要解決社群商業化和持續發展的問題,用戶不僅是體驗者、消費者,也是分銷商。
通過分享模式不僅可以鎖定用戶,與用戶形成利益共同體,還可以通過用戶口碑裂變引發同頻共振效應。
03
社群這種商業模式,說小了,初創者能玩:
無非就是一群人通常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當然也會有共同的利益,大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社群。
當然也不能說社群就是一批人的集散,事實上集聚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價值點」,而這種價值點,像膠水一樣把每一位社群成員聯結在一起。
比如「秋葉PPT社群」,很早的知識付費社群,而創始人秋葉,說過一句話:社群是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型人際關係。基本上是對社群的高度總結。
說大了,現有成熟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向社群模式轉型。
因為社群就像高速公路一樣成為商業的基礎設施,路修好了,各種車都可以跑,社群建好了,可以嫁接各種商業模式。
假如把用戶比作一座黃金礦山的話,那麼你從中開採了多少?1%、5%還是10%。
用戶的能量和價值發揮了多少?5%、10%、20%,怎樣才能讓用戶的能量和價值得到最大化的釋放?到底是什麼決定用戶價值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