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些學校的老師和校長看上去是非常負責任的。老師加班加點,校長反覆告誡學生,不認真學習就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前途。有的校長說得更嚇人,不認真學習,今後就會低人一等,就永無翻身之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些事情家長們看在眼裡,感激在心裡。這樣的學校,往往是當地最火的學校,家長們削尖腦袋也要把孩子送進去讀書。
這些學校,從校長到教師,從學生到家長,到底在看什麼?一句話:「分數。」
分數的高低決定了學生的優劣和學校到底在看什麼的好壞。
但是,在這些簡單的分數後面,多少複雜的細節、多少具體的情境、多少生動的過程,都被忽略了,可這些豐富的內涵是多麼重要。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怎麼能用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來承載和表徵?孩子快樂嗎?孩子有成就感嗎?在學校的每一天、每一堂課,在學校獲得的每一個分數,老師對他說的每一句話,給他帶來怎樣的感受?是如何影響他的內心世界的?有哪些甚至會影響到他的一生?這些對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在一些學校,變得最不重要,校長、老師,甚至家長,都不在乎。我覺得,真正的教育,絕對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一個孩子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有可能,一個孩子只是成績好,而情商不高,今後很難成功,可是他們卻直接以做人上人這樣陳腐的觀念開教育孩子刻苦學習。
一個人的心靈被扭曲成這個樣子,連做人都成問題,還談什麼很難成功,可他們卻直接以做人上人這樣陳腐的觀念來教育孩子刻苦成功?這樣的例子還少嗎?還不振聾發聵嗎?
這樣的學校其實是最不負責的學校,這樣的老師和校長其實只對學生的考分負責,至於學生是不是真正學到了知識,是不是真正學到了管用的知識,除了知識之外是不是還要學其他東西,是不是真正得到了人生的發展,這些問題,他們是不管的。
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那學校就要適應學生。但是自從學校產生以來,就沒有適應孩子這一說法。自古以來,孩子都是被要求去適應學校的,教育學理論稱之為「社會化」,也就是按社會標準把孩子塑造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
可是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因為對於社會標準,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也沒有一個同一版本的「社會標準手冊」可供每一位領導、校長、老師來參照執行。所謂「社會標準」,大都是辦學校的人所理解的社會要求。這樣一來,所謂「適應學校」,其實大多數就變成了適應領導、適應校長、適應老師。讓一個活生生的孩子,通過長期的、系統的、資質的規訓,最後變成一個符合他人標準的人,這絕對不是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是促進人的發展。
人的發展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社會的維度,一個是個人的維度。
所謂「人的發展」是個人與社會的對話。孩子按照自己本來的樣子發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然後感受到社會的要求、社會的期待,並對這些要求和期待做出符合自己本性的選擇。他可能選擇社會要求的東西多一些,自己本性的東西少一些,也可能選擇自己本性的東西多一些,社會要求的東西少一些。但不管怎樣,這種選擇一是以「我」為主,二是將社會要素和個人要素結合。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是什麼?學校是讓他與社會對話的場所,更是給他的個性發展提供舞臺、讓他的個性得以飛揚的場所。學校以教育的方式將社會要求呈現給學生,同時以教育的方式保護學生的個性。這二者缺一不可。
作者|李海林
來源|《島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