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死亡常是一個緘默的話題。不畏懼死亡是一種難得,但能夠賦予新生則是另一個高度。在醫學領域,有一類特殊的群體,他們跨越了宗教信仰、親情羈絆,選擇靜靜地躺在每一位醫學生面前的解剖臺上。他們就是被尊稱為「大體老師」的遺體捐獻者。
醫學生學習解剖學時,都是從知道「亡者是誰」開始的。解剖前,所有學生都要向大體老師鞠躬。
學生們執筆式拿刀,小心翼翼並不能避免因為不熟練而產生的操作失誤,這也許只有在大體老師身上才可以被原諒。日後作為一名醫生,如果沒事先在大體老師身上的訓練,是無法保持雙手的穩定與靈巧的。
哈醫大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是哈爾濱市轄區八區十縣及綏化地區唯一遺體接受機構。記者從這裡獲悉,我市志願捐獻遺體工作始於2001年5月8日,截止到2018年3月已有7146人在接受站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捐獻總人數達到了343人。
在向陽山革命公墓,有座哈爾濱市遺體捐獻者紀念碑,主紀念碑高7.8米,以碑記和橄欖枝圖案體現「生命永續」的主題。在追思廣場兩側紀念區域有7塊名錄碑,以金色字體鐫刻著621名遺體、眼角膜捐獻者的名字。每年清明,這裡都會開展「緬懷捐獻者,弘揚奉獻精神」的活動。
正如裡爾克《因為我們只是皮殼和葉片》 中所說:「每人身上所含有的偉大的死,這才是人人圍著轉的果實。」偉大不分類別,自有人去讚揚;大體老師不會說,我們來幫他們說。如同最初的誕生和最後的死亡一樣,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後的晚霞一樣,都會光照人間。
來源:新晚報
陳英雲 李顏超 楊昊鵬 記者:朱虹
編輯:劉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