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用軀體搭起向死而生橋梁的人——大體老師

2020-12-25 哈爾濱新聞網

清明節,死亡常是一個緘默的話題。不畏懼死亡是一種難得,但能夠賦予新生則是另一個高度。在醫學領域,有一類特殊的群體,他們跨越了宗教信仰、親情羈絆,選擇靜靜地躺在每一位醫學生面前的解剖臺上。他們就是被尊稱為「大體老師」的遺體捐獻者。

醫學生學習解剖學時,都是從知道「亡者是誰」開始的。解剖前,所有學生都要向大體老師鞠躬。

學生們執筆式拿刀,小心翼翼並不能避免因為不熟練而產生的操作失誤,這也許只有在大體老師身上才可以被原諒。日後作為一名醫生,如果沒事先在大體老師身上的訓練,是無法保持雙手的穩定與靈巧的。

哈醫大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是哈爾濱市轄區八區十縣及綏化地區唯一遺體接受機構。記者從這裡獲悉,我市志願捐獻遺體工作始於2001年5月8日,截止到2018年3月已有7146人在接受站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捐獻總人數達到了343人。

在向陽山革命公墓,有座哈爾濱市遺體捐獻者紀念碑,主紀念碑高7.8米,以碑記和橄欖枝圖案體現「生命永續」的主題。在追思廣場兩側紀念區域有7塊名錄碑,以金色字體鐫刻著621名遺體、眼角膜捐獻者的名字。每年清明,這裡都會開展「緬懷捐獻者,弘揚奉獻精神」的活動。

正如裡爾克《因為我們只是皮殼和葉片》 中所說:「每人身上所含有的偉大的死,這才是人人圍著轉的果實。」偉大不分類別,自有人去讚揚;大體老師不會說,我們來幫他們說。如同最初的誕生和最後的死亡一樣,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後的晚霞一樣,都會光照人間。

來源:新晚報

陳英雲 李顏超 楊昊鵬 記者:朱虹

編輯:劉鋮

相關焦點

  • 生為良醫,死後,她選擇成為「大體老師」
    學生們向「大體老師」致敬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了一堂特殊的課,同學們沒有端坐在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老師」沒有站立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生前,她是醫生、教授;身後,她是「大體老師」,依然是醫學生感知生命的領路人。
  • 向死而生!「大體老師」多了一位吳思
    ●眼角膜成功移植給兩位患者闊別校園兩年多,這一次,吳思的身份從學生變成「大體老師」——用自己的身體,幫助學弟學妹們掌握和豐富人體基本知識,讓大家去感受救死扶傷的深刻內涵。7月9日,吳思「躺」著的房間,來了很多湘雅醫學院的師生,大家排著隊、紅著眼,為「大體老師」吳思鞠躬默哀。
  • 解剖學開課儀式,湘雅醫學院師生緬懷「大體老師」
    湘雅醫學院師生及湖南師範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湘南學院代表身著白大衣,手持白菊,感恩和致敬默默無聞的大體老師。「沒有解剖學就沒有現代醫學」,與其他課程不同,解剖學知識需要在大體老師的身上實操來獲取。大體老師是解剖學課堂上另一位老師,是醫學生們對捨身奉獻於醫學研究的人的尊稱。他們不用言語,不落文字,一心祈願,育化良醫。
  • 她曾為無數新生命助生 今天,81歲醫學專家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沒有站立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他們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他們是醫學生無言的良師,也是醫學生感知生命的領路人。今天,在特殊課堂上同學們又迎來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1939年11月,韓湘君教授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醫學世家,她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吳思,無私的大體老師
    日前,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按照慣例,師生們為一名大體老師舉行了緬懷儀式。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名捐獻者,3年前還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學習和生活。她叫吳思,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畢業生。今年7月5日,吳思因子宮癌全身轉移救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去世時年僅25歲。
  • 40位大體老師一半是成人 他們的「休息室」就在屍體庫
    在廈門醫學院,每名大一醫學生都會上一門課———《人體解剖學》,為他們授課的是兩位老師———實驗教學老師和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也就是遺體捐贈者,又被醫學生尊稱為「無語良師」。大體老師們雖不說話,卻用自己的軀體為一屆又一屆的醫學生傳授豐富的人體基本知識,在另一個世界推動著人類醫學的進步。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向「大體老師」致敬。
  • 「用藝術搭起巴中友誼的橋梁」
    巴西總統夫人米歇爾·博索納羅、巴西政界人士、各國駐巴外交使節、華僑華人等各界代表2000餘人一同觀賞了這場藝術盛宴。  當晚的演出節目既包含了《天鵝湖》《卡門》《瑪祖卡》《堂吉訶德》等世界經典芭蕾舞選段,也有《黃河》《大紅燈籠高高掛》等中國原創作品,還有《天黑請閉眼》等現當代芭蕾舞。43名來自中央芭蕾舞團的年輕演員用精湛的技藝和充滿激情的表演贏得了巴西觀眾的充分肯定。
  • 婦科專家去世成為「大體老師」讓醫學生感悟醫術精髓
    學生們集體肅穆站立,向「大體老師」致敬。 上海交大醫學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出身醫學世家的韓湘君教授生前是知名的婦科專家,為很多女性解除病痛,迎接了眾多新生命。20日,韓湘君教授又被稱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的「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他們是醫學生無言的良師,也是醫學生感知生命的領路人。當日,學生們集體肅穆站立,向「大體老師」致敬。在特殊的課堂上,「大體老師」用無聲的教誨,幫助同學們領略醫者真諦,感悟醫術精髓。韓湘君教授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醫學世家。
  • 中南大學醫學生向解剖臺上的「大體老師」致敬
    100名學生向大體老師默哀致敬。現場醫學生向「大體老師」致敬上午8點,中南大學人體形態學科技館內,解剖學開課暨「醫路前行,感恩體師」大體老師致敬儀式,在莊嚴肅穆的音樂中拉開序幕。百名醫學生被分在4個解剖實驗室裡,每個實驗室有3位「大體老師」,整堂課將持續4個小時。和平常的第一課不同,其開場白不是課程簡介,而是集體默哀1分鐘,大家共同誦讀誓詞:「無言良師,授吾醫理;敬若先賢,臨如活體;謹言躬行,追深辨細;德彰術精,錘成大醫。」三鞠躬後,每個人將手上的白菊花輕輕放在「大體老師」身邊。
  • 【文明•故事】一張小小的農民畫,搭起一座民俗文化橋梁
    【文明•故事】一張小小的農民畫,搭起一座民俗文化橋梁 2020-09-22 18:2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解剖學第一課,湘雅醫學院百名師生緬懷「大體老師」
    三湘都市報9月29日訊(記者 李琪 通訊員 盧向陽 潘愛華 實習生 龍飛鵬)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師生及湖南師範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湘南學院的一百多名學生,身著白大衣,手持白菊,感恩和致敬默默無聞的大體老師.今天上午,「大愛無疆,醫路有你,感恩體師」局部解剖學開課儀式暨世界解剖日主題活動,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形態樓臨床解剖手術實驗室內進行
  • 抗疫志願者廖環:高校老師用外語搭起抗疫溝通橋梁
    而對於外籍人士,還有一群身穿綠色小馬甲的志願者跟「三人小組」一起衝鋒在前,運用他們的外語優勢搭起溝通的橋梁,廖環就是其中之一。「我多年來都參與志願服務,加上自己是老師,性格上也比較喜歡與人溝通,也想運用外語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得知老師投身抗疫志願者,學生們也對他的服務經歷十分感興趣。
  • 值得尊敬的「大體老師」:以另一種方式留在世界
    這些遺體,真實地向從醫者展現人體構造,是醫學生醫術生涯第一次手術的「患者」。因此被尊稱為「大體老師」。圖為美國一女性大體老師,冷凍宏觀儀下的大腦切片林先生的太太,徐玉娥,便是一位大體老師。生前,徐玉娥籤署了遺體捐贈協議。去世後,便將遺體捐贈給輔仁大學醫學院,以供教學使用。
  • 網友:「大體老師」豈容隨意褻瀆!
    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學校已經草擬好了律師函, 當天上午已聯繫了該網紅,讓他及時刪除關於解剖「大體老師」 的相關視頻。另據開屏新聞消息,校方工作人員介紹,實驗室的牆上貼有禁止拍照 的聲明,並且學校在給學生授課過程中,強調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生不能在解剖室拍照,更不允許將照片上傳至網絡。一名大連醫科大學的在校學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
  • 雲南留守兒童的暑假:關愛之家搭起成長橋梁
    雲南佤鄉留守兒童的暑假:關愛之家搭起成長橋梁  【解說】孩子們在假期本應享受父母陪伴的快樂。然而在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刀董村,有一群留守兒童在假期中卻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似乎不屬於他們。
  • 81歲醫學教授當「大體老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這堂課很特殊:學生們沒有端坐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老師」也沒有站立在講臺上,而是靜靜躺在儲櫃裡……日前,這裡迎來一位受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她生前囑咐:將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也是醫學生們無言的良師。
  • 「大體老師」令人敬重
    醫學上,用於教學和研究的遺體又被尊稱為「大體老師」等。對於醫學生來說,這些「無語良師」不只是失去生命、可供學習的對象,還是一位位承載著許多故事、令人敬重的老師。陪伴母親度過了人生最後旅程的女兒說,母親得這個病太痛苦了,捐獻遺體用於研究,是因為她不想讓更多的人承受和自己一樣的痛苦。在解剖館裡,師生共同回顧了老人的人生經歷,並向老人遺體鞠躬默哀,表達了緬懷和敬意。然後,學校按照遺體捐獻相關程序,進行系統病理學解剖、取樣、列入臨床組織標本庫等,完成了老人將遺體用於科學研究的夙願。臨床醫學專業2013級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教學觀摩。
  • 深切緬懷橋梁大師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江人。橋梁工程專家,中國近代橋梁事業的先驅。1916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1919年獲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後一生致力於祖國橋梁事業的發展,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為學部委員)。
  • 致敬大體老師
    就是我們的「大體老師」!值得我們尊重和愛戴的老師一具冰涼的遺體,並不僅僅代表著一條逝去的生命,也不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標本,它們靜靜的躺在解剖臺上,無聲、無怨、無悔的用自己的軀體引領著我們走進醫學的大門,對於大體老師我們不應該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