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學者王東嶽認為,我國近1000年來沒有給人類做出什麼重大的思想貢獻。這話聽起來有點傷民族自尊心,但冷靜地想想,還真沒說錯。我覺得,如何避免未來1000年也出現這樣的狀況,如何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煥發思想的活力,應該是每個華夏子孫的責任。
近1000年,也就是1020年以來,即宋王朝至今,王東嶽先生認為,我們沒有給人類貢獻重大思想。那麼我們來看看1020年以來,我國出現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家。
宋代大概有張載、朱熹、程頤、程顥等。明代有王陽明,李贄等;明末清初有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
近代有以魯迅、胡適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思想家。
宋代的張載、朱熹、程頤、程顥等發展了儒學,提出了理學。理學雖然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但是仍然是儒學的延伸,沒有超越儒學的範疇,因此說不上是對人類思想的重大貢獻。
明代的傳奇人物王陽明是心學的創立者。王陽明的主要思想主張是: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王陽明的學術,又稱王學、心學,也是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王陽明的心學依然沒有超越儒學的基本範疇,自然也說不上對人類思想的重大貢獻。
明代的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李贄大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為民」的主張,表現出對專制皇權的不滿,成為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導。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進一步發展了李贄的思想,提倡發展工商業,進一步批判專制皇權,提出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其中最主要的觀念是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以保證各級政權機關清正廉潔,決策正確和國家社會安定。
無論是李贄,還是後來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其思想的體系性、完整性和深刻性都無法與14到16世紀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以及17到18世紀西方的思想啟蒙運動相提並論。李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的思想主張都只是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理論主張的一個方面,或某一兩個方面,其深刻和徹底性更是遠遠不如。
近代以魯迅、胡適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思想家,他們所做的事大體是將西方文明引入中國,其原創性思想基本上是沒有的。
根據上面的論述,王東嶽認為,中國近1000年沒有對人類思想有重大貢獻,基本是沒有說錯的。我們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會如此?是我們這個民族沒有思想創造力嗎?當然不是,輝煌燦爛的百家爭鳴就是我們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儒學和道學至今仍然發揮著影響力,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個人以為,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大致結束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思想創造力,讓我們走不出儒學的範疇。明末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刺激下,終於產生了李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批判封建專制的初步的民本思想,雖然無法與西方的文藝複習、思想啟蒙相提並論,但是,就在我們這個民族的思想創造力即將復甦的時候,滿清入關,大搞文字獄,這個思想復甦的過程再次被禁錮。
如何在未來的人類思想貢獻榜上,我們這個民族不缺席,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