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願意相信作為父母自然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但有的時候因為受到客觀經濟因素的制約,每個孩子的家庭狀況不同,導致他們所享受的生活質量也是有差別的。
只是孩子並不理解這些,所以他們會不斷的向父母提要求,這時父母的做法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小張在結婚之前是一家超市的售貨員,雖說工資不高,但是絕對也能稱得上經濟獨立,至少自己管自己是沒有問題的。
在結婚有了孩子之後,因為家裡的老人都幫不上忙,小張覺得請保姆也許費用比自己的工資還要高,所以索性決定辭職當全職媽媽。
這當然給小張老公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是為了孩子,小張老公也很支持小張的做法。
平時小張老公自己省吃儉用,把打工掙來的錢大部分都給了小張做生活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比別人差。
小張對孩子可謂有求必應,不管孩子想要什麼東西,小張都會去滿足。
最近一段時間孩子在幼兒園裡經常有同學會拿一些家裡的東西去炫耀,小張的孩子每看到一個就問媽媽要一個,以至於短短三天時間裡小張就花了1000元。
眼看著家裡的生活費快沒有著落了,小張只能硬著頭皮問老公要,"3天就花1000,我又不是提款機"老公生氣的怒斥小張。
面對老公的責備,小張有點寒心,她想告訴老公平時自己帶孩子有多累,但是想到老公在外打拼也不容易,只能說一切為了孩子。
只是小張給孩子所謂的愛真的就是愛孩子的表現嗎?如果嚴格意義上說,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溺愛。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願意適時放手,他們總是把孩子當成沒有能力沒有思想的寶寶,想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認為這才是對孩子愛的表現,也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1、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
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有著自身的規律,父母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而不是用自己所謂的愛去影響孩子的發展。
如果在孩子本應獨立的年齡,父母自然想要控制包辦孩子,那麼必然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使他們無法更好地面對生活。
2、影響孩子人際交往
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習慣了家人以他們為中心,所以會變得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完全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很顯然孩子這樣的性格是不健全的,在他們獨自進入社會之後,沒有人會向父母一樣包容他們時,自然會導致他們的發展不順,甚至被集體所不容。
1、果斷拒絕
當孩子的要求完全沒有合理性的時候,父母不需要多加思考,也不需要給孩子留有任何的機會,應該直接果斷地去拒絕,告訴孩子不可以。
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他們的要求會被拒絕,這樣孩子才能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做。
2、轉移注意力
父母在孩子發出不合理要求的請求時,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那麼拒絕他們或者講道理也許都行不通,因為孩子很難真正地去理解。
這時不妨嘗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做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看繪本或者玩遊戲,讓孩子能夠忘記他們的要求。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讓孩子懂得凡事都有原則底線,這樣孩子才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