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遍聯繫中把握事物的本質

2020-12-15 求是網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繫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因此,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形上學孤立的觀點。部隊實際工作中,一些同志容易出現簡單化、片面性的做法,從思想方法上來看,往往是由於就事論事,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不善於用辯證聯繫的觀點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因而很難做到準確定位、對症下藥。學一點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普遍聯繫的觀點非常必要,很有好處。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問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存在和發展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必然與他人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如家庭親友、老師同學、領導同事、地區鄉親、國家民族之間的聯繫,人生的成長與發展、成功與幸福,無不與他人的交往密切相連。官兵喜愛的《說句心裡話》這首歌,不僅唱出了當代軍人的情懷,也道出了軍人與親人之間、小家與國家之間的內在聯繫。作為軍人,家中有白髮蒼蒼的老媽媽,還會常思念「夢中的她」。為什麼還要來當兵扛槍?這是因為「有國才有家,你不站崗,我不站崗,誰保衛咱祖國,誰來保衛家」。軍人正是有了對家中親人、對祖國的熱愛才參軍的,同時,也正是有了親人的支持和國家的關心,軍人才能安心服役。個人不是孤立的個體,是一個社會網絡的中心點,又是另一個中心點的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學業事業是在各種聯繫中進行和完成的,才幹品德也是在與他人的交往和比較中顯現出來的。人們認識事物,實際上也就是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繫。各種各樣的聯繫是客觀存在的,你想否認、想擺脫是不現實的。

  事物是有機聯繫的整體,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繫。各種事物的聯繫不是零亂分散的,而是有機融合為一體,構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大大小小的系統。人們只有在相互聯繫中才能認識事物,在系統節點中才能發揮個人的作用。黑格爾講過一句很平常而又很深刻的話:「譬如一隻手,如果從身體上割下來,名雖可叫做手,實已不是手了。」列寧很欣賞這句話,指出:「身體的各個部分只有在其聯繫中才是它們本來應當的那樣。脫離身體的手,只是名義上的手。」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一個互相聯繫的整體,各佔其位,各司其職,如果不恰當地突出自己的地位作用,眼睛長到頭頂上,嘴巴把鼻子耳朵的位置都佔了,那就變成妖精、不成人樣了。因此,個人要擺正自己在集體、在社會中的位置,不能眼睛裡只有自己,沒有其他人。軍隊是一個由眾多分系統組成的有機整體,建設管理有軍政後裝技等各個部門,聯合作戰有陸海空天電諸多體系和要素。而軍隊對於國家這個全局來說,又是整體中的一個分系統。作為軍人,既要著眼全局,增強聯合作戰、整體協同意識,又要堅守戰位,恪盡職守,甘願當好螺絲釘。

  事物的聯繫是複雜多樣的,要善於抓住本質的必然的聯繫。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無限多樣,事物的聯繫也是紛繁複雜、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本質聯繫和現象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等等。不同的聯繫,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不同的作用。事物聯繫最普遍的形式是現象之間的直接和間接聯繫,而規律則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反映的是事物現象上的直接和間接聯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反映的是事物本質的內在聯繫。部隊訓練場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苦練出精兵」,這是訓練與成績之間本質的必然的聯繫。「瞎貓碰上死耗子」、碰巧拿回一個獎牌,並不能真實反映訓練規律。馬克思說:「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和把握事物本質的必然的聯繫,按照事物發展的特點規律去抓好教育訓練、做好各項工作。

  事物的聯繫是發展變化的,要創造條件促成其向好的方向發展。世上萬事萬物都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任何具體的聯繫都依賴於一定的條件,隨著條件的改變,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各因素之間的聯繫的性質、方式也要發生變化。各種具體的聯繫無不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各種不同的聯繫之間能夠互相轉化,任何聯繫本身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處理各種問題和人際關係時,必須用發展變化的觀點,根據環境條件和崗位任務變化,分清主次、突出重點,順應時勢、與時俱進。上學期間,天天和老師同學打交道,師生學友自然聯繫密切。參軍來到部隊,就要以熟悉各種工作聯繫、密切戰友同志關係為主,不能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與同學、網友及其他社會人員聯繫上。

  事物的聯繫既受客觀條件制約,又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加以改變。比如人際交往,既是一種客觀存在,受家庭、社會、部隊和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規定,難以隨心所欲改變,又是一種主觀選擇,可以創造條件作出改變。不同的人際交往對個人成長進步有不同的影響,良好的人際交往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會產生消極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繫與自然界事物的聯繫不同,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自覺進行選擇取捨。人際交往關係滲透著人的目的性、能動性。人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社會交往關係,而是可以主動地選擇與什麼人交往,不與什麼人交往,從而促進自己人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相關焦點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點撥(事物的普遍聯繫與發展)
    (2)聯繫的特點  ①聯繫具有客觀性  事物的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種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聯繫著而存在的,這是一切事物的客觀本性。堅持聯繫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聯繫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用主觀臆想的聯繫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實的聯繫是典型的唯心主義。
  • 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繫原理
    世界是普遍聯繫的1.聯繫的普遍性課堂探究:你能說出實際生活中事物相互聯繫的事例嗎?探究提示:例如,我們的身體健康與學習之間的聯繫等。(2)聯繫的普遍性聯繫是普遍的①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② 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繫之中。每一個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的。
  • 教師職業道德範疇的含義,範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繫的
    教師職業道德範疇的含義,範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繫的基本概念。道德範疇是概括和反映道德的主要本質,體現一定社會整體的道德要求,並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的基本道德概念,教師職業道德範疇,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師職業道德的主要特徵,體現定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要求,成為教師的普遍內心信念,對教師的行為產生影響的基本道德概念,如教師義務、教師良心、教師公正、教師榮譽等。
  • 究竟是什麼阻礙著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
    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段話來自電影《教父》的臺詞,很多人都聽說過。不同的命運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運用不同思維方式思考,對各種可能性的概率有個大致的把握,以及各種應對方法,便有了認識的準確性。普遍聯繫世界本就是一個整體,無分領域,只是每個人生活的領域存在著局限性,所以只有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維去看待理解世界。
  • 馬原衝刺必背:事物的聯繫與發展
    聯繫具有一系列特點:   ①聯繫具有客觀性;   ②聯繫具有普遍性;   事物聯繫的普遍性有三層含義:   a.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聯繫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繫之中;   c.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繫中的一個成分或環節
  • 2020軍隊文職考試備考: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
    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是哲學的重要理論,關於這一理論,軍隊文職考試中會有涉及,大家對它是否已經了解了呢?下面是寧夏華圖整理的該考點的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複習。   一、世界的普遍聯繫   所謂聯繫,是指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繫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的特點。   1、聯繫的客觀性   聯繫的客觀性是指聯繫是事物本身的聯繫,是客觀事物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隨意創造和消滅客觀事物的聯繫。
  • 評論丨透過現象看本質
    黨員幹部應把學習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作為政治必修課,通過深入學習實踐,不斷把握規律、追求真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繫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當時,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後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超過共產黨。
  • 普遍聯繫: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哲學基石及其實踐價值
    [6]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繫」哲學原理即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向「網際網路範式轉型」且「重造新聞學」之「根本」。  一、「普遍聯繫」哲學原理的科學性在網際網路時代進一步凸顯  「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科學」[7],「辯證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頭腦中的反映時,本質上是從它們的聯繫、它們的連結、它們的運動、它們的產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
  • 把握世界的重要範疇與基本方式
    自覺從系統觀點出發去把握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善於運用系統觀點洞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鮮明的理論思維特徵,也是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凝練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這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觀點的真理性本質,也展現出系統作為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維方式的強大認識功能。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把握人與世界關係上的基本方式,系統思維是以確認事物的普遍聯繫為前提,進而具體揭示事物的系統存在、系統關係與系統規律的辯證思維方式。
  • 把握辯證思維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
    科學的辯證思維,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為基礎,在堅持事物普遍聯繫、世界永恆發展、矛盾對立統一等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基礎上認識事物、把握規律、分析問題、規劃工作和生活的一種科學思維方式。   辯證思維的實質,就是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在聯繫和發展中全面把握事物,在對立和統一中動態分析事物。
  • 如何迅速看透事物的本質?簡單有效的思維
    如何迅速看透事物的本質?古人說:大千世界皆為虛幻,見相非相,即見如來!大概意思就是說,世界未必虛幻,虛幻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環境,同一件事,甚至同一句話……每一個人所見所聞是同一件事,由於每個人內心觀點不同,所站角度不同。
  • 單元設計,整體把握知識本質
    初中數學深度學習項目相關專家提出,以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為抓手,通過整體把握數學課程核心內容、突出數學內容本質和聯繫的教學設計,加強學生學習的實踐和體驗過程,才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遷移和應用,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應該說,深度學習既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方式。它為我們引領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 事物普通是因為普遍,普遍是因為有著不一樣的效用和傳奇
    此篇描述規則:事物之所以普通是因為普遍,之所以普遍是因為有著不一樣的效用和傳奇——人為理解一定有著自身文化上的底蘊,個人理解一定有著自己生活上的痕跡,誰也不可能讓一個人的觀念突然改變,誰也無希望讓社會的法則驀然一變,一切的觀念變化一定有著情緒波動的參與,一切的法則變革一定有著情質流態的萌芽而單言宏觀的法則,每一種文明都伴生著一種制度
  • L110.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尊重事物客觀規律性與人主觀能動性發揮)
    題 2019年第2題要點唯物辯證法是關於世界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科學。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中,量變和質變規律是比較容易把握的規律,現實生活中事例比比皆是,度量質量變質變量變與質變之間的關係,認識質的意義,認識量的意義都是很重要的知識點,複習中要注意把相關知識點聯繫起來,今後再實際去除選擇題,甚至分析題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利用中國古代的格言成語來考察,資料不變規律也是一種很好的命題方式,考生應對這類試題首先要準確的理解這類格言成語的含義,其次要與理論對應起來。
  • 了不起的哲學5——看透事物本質再決定如何生活
    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與第六感或直覺是不一樣的,人們於一霎間那就做出思考後的抉擇能力。換句話說,大家可以在一瞬間獲得疑問的答案或者看透事物的本質。而柏拉圖的回覆意思是,第歐根尼講得很對,只不過由於大家只是用眼睛去見到杯子與桌子,但杯子本質與桌子本質精神的理念卻見不到。柏拉圖雖然過於客觀唯心主義,但是他這個觀察事物本質的眼睛的見解還是讓大家受益匪淺。柏拉圖所說的眼睛推測應該是哲學之眼睛——哲學智慧,可以讓大家透過現象看見事物的本質,看得清、看得更遠。
  • 許瑞芳、張志恆:廓清與重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探究
    一方面,「概念(認識)在存在中(在直接的現象中)揭露本質(因果、同一、差別等等規律)——整個人類認識(全部科學)的一般進程確實如此」。[3] 準確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概念,有助於循序漸進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學大廈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
  • 2020山東政治考研馬原必背知識點:事物的聯繫與發展
    聯繫具有一系列特點:①聯繫具有客觀性;②聯繫具有普遍性;事物聯繫的普遍性有三層含義:a.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聯繫的;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繫之中;c.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繫中的一個成分或環節。③聯繫具有多樣性。
  • 把握好中國夢的本質屬性
    這不僅鮮明地表明了中國夢蘊涵的人民主體本質屬性,而且進一步升華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把握好中國夢是人民的夢這一本質屬性,對正確解讀中國夢、進一步深化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夢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歸納起來看,主要從四個方面深刻闡述了中國夢是人民夢的本質屬性。 首先,中國夢凝聚著中國人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 石中英: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與中國教育學研究
    它由事物的內在矛盾所規定,是事物的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方面」。與之相對應,「現象」則「是本質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現,是事物的比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變的方面」。在該詞條中,解釋者引用列寧的話進一步闡述,「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的過程。』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研究,其目的就在於透過現象揭示本質,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
  • 鋁合金門窗一線品牌如何把握創新的本質
    雖然近年來,消費需求的變化促使鋁合金門窗品牌越來越重視創新,但許多企業未能把握創新的本質,仍然停留在表面和概念上的創新。一、創新不能玩「概念」目前,國內鋁合金門窗行業的大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