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獎:發掘最優秀的英文原創虛構文學

2021-02-08 企鵝圖書

編撰:芃芃

圖片來源於網絡

題圖 © The Man Booker Prize


今年7月24日, 2018年的布克獎長名單在倫敦揭曉。該名單由13本2018年在英國出版的英語虛構文學組成,其中由企鵝出版的有7本,分別是貝琳達·鮑爾(Belinda Bauer)的懸疑犯罪小說《斷裂》(Snap)、黛西·詹森(Daisy Johnson)的處女作《地下世界》(Everything Under)、雷切爾·庫什納(Rachel Kushner)的女性監獄小說《火星房間》(The Mars Room)、著名作家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的神秘小說《戰火》(Warlight)、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探索人與樹之間關係的《上層林冠》(The Overstory)、愛爾蘭作家多納爾·萊恩(Donal Ryan)以移民與戰爭為主題的《幽深寂靜之海》(From a Low and Quiet Sea),以及索菲·麥金託什(Sophie Mackintosh)關注女權問題的《水療》(The Water Cure)。短名單將在今年九月公布,而大獎的最終歸屬則將在十月決定,獲獎者將得到五萬英鎊的獎金。不論最後是獲勝還是被提名,布克獎的認可都是對作者寫作水平的極大肯定,對於提升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及拓寬讀者群體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之前的獲獎者內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V·S·奈保爾(V. S. Naipaul)、約翰·麥可·庫切(J. M. Cortzee )以及最近的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在贏得布克獎之後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垂青。

2018年布克獎長名單作品一覽。© The Man Booker Prize

布克獎(Booker Prize),全稱曼布克虛構文學獎(The Man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設立於1968年,今年剛好五十周歲。它是當代原創英文虛構文學界的重大獎項,用以表彰每年在英國出版的最優秀的英文原創小說(作者需在世)。設立之初,布克獎由布克-麥克康奈爾公司贊助,所以最開始獎項的全稱是「布克-麥克康奈爾獎」(Booker-McConnell Prize),為方便起見,一般稱其為布克獎。2002年,布克獎轉由布克獎基金會(Booker Prize Foundation)管理,其冠名贊助商也改為投資公司英仕曼集團(Man Group),但官方依然沿用了「布克」這個名字。2002年贊助商改變後,獎金數額也由原來的21000英鎊提升至50000英鎊,是世界上獎金最多的文學獎之一。

 

最初,布克獎的表彰對象是前一年出版的作品;1971年,布克獎改變了其評選規則,改為表彰當年的作品,這便導致了1970年出版的書籍在接連兩年內都未能獲得布克獎的考慮。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布克獎團隊於2010年設置了一個特殊獎項,「遺漏的曼布克獎」(Lost Man Booker Prize),對從1970年長名單的22個作品中選出的優勝者進行表彰。1993年,為紀念布克獎成立25周年,評審團隊設置了「布克中的布克獎」(Booker of Bookers Prize),從之前的布克獎獲勝作品中選出最優秀的一本,最終1981年的獲獎作品、魯西迪的《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獲此殊榮;這部作品在紀念布克獎成立40周年的「最佳布克獎」(The Best of the Booker)中經由短名單及公眾票選再次獲勝。今年,「曼布克金獎」(Golden Man Booker)為紀念布克獎50周年設立,最終勝者為翁達傑的著名小說《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2004年,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設立,其表彰對象是任何用英文出版或有英文翻譯的作品。自2005至2015年間,該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2016年起,頒發時間改為一年一度。獲獎作品所得的五萬英鎊獎金由作者與譯者平分。今年的獲獎作品是著名波蘭作家奧爾伽·朵卡荻(Olga Tokarczuk)的實驗主義文學作品《航班》(Flights),該書將圖像與文字有機融合,創意性地使用了各類體裁與歷史文獻,探索了人體、地理與歷史間的複雜聯繫。

曼布克國際獎獲得者朵卡荻的《航班》及內頁。© The Calvert Journal


在2014年以前,布克獎的候選人只能是擁有大英國協國家、愛爾蘭或南非(後改為辛巴威)公民身份的人;2014年後布克獎將其表彰範圍擴大,從此任何在英國出版的英文虛構作品(主要是小說)都被納入了考慮範圍。這個選擇曾引起很大爭議,許多人認為這會使得美國作家更容易獨攬大獎,降低作品的多樣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若要掙脫大英帝國殖民歷史與心態桎梏,這樣的選擇也是布克獎的必經之途。自評審標準改變後,布克獎的評委會平均需要在一百三十來本候選作品中篩選出長名單;和以往相比,今年評委會的任務量尤為繁重,他們總共需要閱讀的書籍數量達到了171本。


布克獎評委會成員的決定分為兩步。首先,將會由一位作家、兩位出版商、一位作家代理人、一位書商、一位圖書管理員以及一位主席組成布克獎的顧問委員會,並由其負責布克獎評委會的最終人選。評委會的組成每年都會有所變化,成員多為所屬領域前沿的文學評論家、作家、學者專家以及公眾人物,在極少數情況下會有成員被兩次選中擔任評委。

 

評委會需要在所有候選作品中先篩出長名單作品,再在其中選出短名單作品,最終決定獲勝者,過程一般會長達幾個月。評委們的意見在大多數時候都能夠統一,但是在一些作品競爭激烈或選擇爭議較大的情況下,還是會出現部分評委拒絕接受評審結果的情況,著名的例子如1983年庫切和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的最終角逐、1993年蘇格蘭作家歐文·威爾士(Irvine Welsh)的《猜火車》(Trainspotting)、以及1997年印度作家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的《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


今年的評委會有五位成員,其中評委會主席由哲學家、文化理論家、小說家、紐約大學教授奎邁·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擔任,另外四人分別是蘇格蘭犯罪文學作家薇兒·麥克德米德(Val McDermid)、文學與文化評論家裡歐·羅布森(Leo Robson)、倫敦大學教授、學者及女權主義作家傑奎琳·羅絲(Jacqueline Rose),以及加拿大藝術家、作家、圖像小說家萊安·夏普頓(Leanne Shapton)。這樣多樣化的評委會構成也使得今年的布克獎長名單較之以往更為新穎。

今年的五位評委會成員。© The Man Booker Prize


今年被布克獎評委會列入獲獎長名單的作品創下了許多「史上第一」。其中,引發業界爭議的尼克·德爾納索(Nick Drnaso)《薩布麗娜》(Sabrina)則是布克獎名單歷史中頭一次出現的圖像小說作品。


與很多人的認知有所不同的是,許多圖像小說雖然採用了連環畫/漫畫的形式,但是其敘述卻很是精妙,在文學性方面不輸、甚至表現力更甚於許多純文字作品,探討的主題也非常深刻犀利。《薩布麗娜》講述了一個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當年輕女孩薩布麗娜消失之後,由於一盤錄影帶的出現,她身邊所有人——戀人、家人、朋友——的生活都因為各類媒體對信息的肆意猜測與妄加評論、利用而發生了悲劇性的變化。這本書通過探討當今社會上常見的「假新聞」問題,讓讀者更深刻地意識到,在信息獲得極大化豐富的當代,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的《上層林冠》(The Overstory)是在人與自然的環境越發緊張的今天最需要的書籍之一。在這本書中,鮑爾斯用九個陌生人與樹之間的寓言故事展示了人與自然相處的另一種可能性,也提醒著我們在自然界中悄然生長、生存、生活的多種生命形態的存在,提倡人們用更和平與溫柔的態度對待所有的生命。雖然主題是環保和生態,但是鮑爾斯的寫作風格卻完全讓人感受不到常見的說教氣息。碎片化的緩慢敘事與樹的長壽呼應,句句充滿詩情、發人深省。正如著名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所說:「鮑爾斯的作品絕不會讓你感到無聊」。


對於埃斯·埃德揚(Esi Edugyan)來說,奴隸敘事不應僅止於從壓迫奴隸的大農場逃脫,而應該探索逃脫之後可能發生的故事。他的《華盛頓黑人》(Washington Black)就重點講述了主人公,十一歲的Washington Black,在和他的自然學家、探險家、科學家以及廢奴活動家主人Christopher 『Titch』 Wilde逃離巴貝多斯島後的際遇。在途中Wilde意外去世後,年少不知所措的Washington Black最終決定乘坐Wilde頗有蒸汽朋克特色的交通工具繼續他追尋自由的旅程。正是這樣富有幻想色彩的敘事,才使得這本書得以超越傳統奴隸敘事中壓迫與逃脫的主題,真正從題材和體裁角度獲得自由。


在女性權利時時受到威脅的今天,索菲·麥金託什(Sophie Mackintosh)的《水療》(Water Cure)是對受父權主義支配的社會發出的及時批判。這本書的反烏託邦設定與前段時間大火的《使女的故事》一脈相承。書中的三位女主人公Grace、Lia和Sky為了保護自己身為女性的人身安全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然而有一天,三個男人被衝上了沙灘,他們即將帶來的,是對這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毀滅性的打擊。

 

本次布克獎長名單中還有許多佳作,如蓋伊·古那拉特納的《瘋狂憤怒之城》、羅賓·羅伯遜的《長鏡頭》、薩利·魯尼的《普通人》和安娜·伯恩斯的《送奶工》,由於篇幅限制,我們就不在這裡一一介紹了。希望大家能通過閱讀這些有趣又引人深思的作品,感受更為現實、也更為廣闊的世界。


 企鵝圖書| 故事啟迪人生

「我們的目標不是相互說服,而是相互認識。」

——赫爾曼·黑塞

企鵝閱品|企鵝明信片|企鵝手帳|布克獎|企鵝蘭登書單|知乎|從設計看企鵝|Coralie Bickford-Smith|書店|企鵝經典|小黑書|The Happy Reader|保羅•奧斯特|卡爾•奧維|卡爾維諾|辛波絲卡|F•S•菲茨傑拉德|


相關焦點

  • 由布克獎說開去:那些外國文學獎
    布克獎也許是促進圖書銷量最有效的一個文學獎,任何一部獲獎作品都會在一夜之間成為大洋兩岸的暢銷書。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媒體的推波助瀾,發展至今,從長名單、短名單到獎作揭曉,每年的八月到十月間,一輪輪圍繞布克獎的報導如狂轟濫炸般衝擊眼球,伴隨而來的還有近幾年甚囂塵上的「非布克」話題,討論的是未入布克獎評委法眼的遺珠。  評委身份的多元化是布克獎的一大特點。
  • 書單| 布克獎50周年 最好看的英文小說都在這裡了
    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s)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已經成為"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自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布克獎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
  • 書單| 布克獎50周年,最好看的英文小說都在這裡了
    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s)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已經成為"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自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布克獎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
  • 重回73部文學經典誕生之地 布克獎評審的閱讀指南
    《偉大的虛構 Ⅱ:重回73部文學經典誕生之地》由未讀·文藝家和海峽文藝出版社最新推出。打開這本書,就像進入時光機器,你可以回到經典誕生的地方:巴爾扎克的巴黎、菲茨傑拉德的紐約、伍爾夫的倫敦、海明威的西班牙,還有奧爾罕·帕慕克的土耳其……這是一本地理學與文學的跨界之作,它獨闢蹊徑,從地域的角度重新解讀經典文本,梳理近二百年來的世界文學思潮,講述在不同文學思潮下、不同地域裡,不同作家處理文學素材的差別和特點。
  • 布克獎權威認證,2017 最好看的 13 部英文小說
    原標題:布克獎權威認證,2017 最好看的 13 部英文小說作為"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的布克獎,於 2017 年7 月 26 日公布今年入圍長名單。此次一共 13 位作家入圍,其中包括不少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已經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茲小說獎的科爾森·懷特海德,多次入圍布克獎的莫欣·哈米德、扎迪·史密斯,以短篇小說而聞名的喬治·桑德斯,等等。諸多實力作家的角逐讓今年布克獎的爭奪戰更為激烈。
  • 韓國女作家擊敗帕慕克獲國際布克獎,與英譯者平分5萬英鎊
    46歲的韓國女作家韓江憑藉小說《素食主義者》(The Vegetarian)獲得這一國際文學大獎,她將與該書英文譯者黛博拉·史密斯(Deborah Smith)平分5萬英鎊獎金。韓江打敗的競爭對手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和國際暢銷書作家艾琳娜·費蘭特。
  • 第二屆國際布克獎揭曉 非洲現代文學之父獲獎
    第二屆國際布克獎揭曉非洲現代文學之父獲獎 2007年06月14日 16:33 來源:新聞午報
  • 布克獎五十年:對於經典的爭議,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
    半個世紀英語虛構文學的競爭地帶  「羅馬不是一天造就的」,回望英國首屈一指的文學獎——布克獎的一路發展,也是艱難而不懈的風雨歷程。它於1969年設立,帶著向法國龔古爾獎致敬的意味,獎勵每一年最好看的英語長篇小說,擴大讀者群,推進文學書籍銷量。
  • 國際布克獎獲獎小說英譯者:翻譯酬勞低,全世界一樣
    本屆國際布克獎評委會主席博伊德·唐金對《素食主義者》的英文譯文如是評價。2016國際布克獎揭曉次日(5月18日),華文好書對狄波拉·史密斯進行了專訪。這位在七年前決心學韓語填補英國翻譯圖書市場空白的女孩,在接二連三的採訪轟炸之下,已出現了黑眼圈。這與她之前默默無聞的翻譯生活對比極大。在採訪中,狄波拉·史密斯表示了對翻譯報酬過低的不滿。
  • 韓國女作家韓江憑小說《素食主義者》獲2016年度國際布克獎
    北京時間5月17日晨5:00,2016年度國際布克獎在倫敦揭曉。46歲的韓國女作家韓江(Han Kang)憑藉小說《素食主義者》(The Vegetarian)成為贏家,這本書的譯者、28歲的英國女孩狄波拉·史密斯(Deborah Smith)將與其分享總共5萬英鎊的獎金。這是韓國作家首次入圍並獲得國際布克獎,韓江是韓國十分活躍的小說家。
  • 布克獎公布短名單,奧斯特和喬治·桑德斯入圍小說將出中文版
    這部小說此前已經贏得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學獎項,包括2017普利茲小說獎、2016屆美國國家圖書獎和亞瑟·C.`克拉克科幻小說獎。水石書店小說書商克裡斯·懷特(Chris White)不敢相信《地下鐵路》的缺席,「《地下鐵路》沒能入圍布克獎短名單是最讓我震驚的事情。多年之後我們回望2017年布克獎,我們會意識到這是一本被遺漏的小說。」
  • 不僅讓美國作家參評,布克獎現在還接受了來自矽谷富翁的贊助
    在失去曼氏集團(Man Group)贊助一個月之後,英國最負盛名的文學獎項布克獎宣布找到了新的贊助商,慈善基金會Crankstart將為該獎提供5年的資助。Crankstart由美國矽谷一對億萬富翁夫婦麥可·莫裡茨(Michael Moritz)和哈裡特·海曼(Harriet Heyman)經營。
  • 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公布,入選書籍暗合當下的壓抑隔絕狀態
    撰文丨宮子新面孔:瑪麗·盧卡斯·莉涅維德發掘年輕作家不僅是一種欲望,也是專業文學評委們的一項任務。去年的布克獎曾創造多項新的記錄——第一次有圖像小說入圍,第一次將偵探小說列入長名單,27歲的黛西·詹森和28歲的薩莉·魯尼成為布克獎新星(儘管後者的小說暢銷性要遠大於文學性)。這些都顯示出文學獎項想要自我革新的欲望。而在今年公布的國際布克獎短名單中,28歲的荷蘭作家瑪麗·盧卡斯·莉涅維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
  • 她憑什麼寫了維多利亞時代,就成為布克獎史上最年輕得主? | 埃莉諾...
    2013年,眾多期待中,布克獎評委會主席羅伯特·麥克法蘭宣布了大獎得主:埃莉諾·卡頓的《明》摘得桂冠。消息公布,28歲的埃莉諾·卡頓創造了兩個紀錄:最年輕的布克獎得主,並以長達830頁的厚度成為布克獎歷史上篇幅最長的一部獲獎作品。
  • 世紀出版集團一周摘下三個國際文學大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最近一周,諾貝爾文學獎、德國圖書獎、布克獎相繼揭曉,其中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摘得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德國作家薩沙·斯坦尼西奇憑藉小說《我從哪裡來》拿下第15屆德國圖書獎;加拿大小說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以小說《遺囑》二次獲得布克獎。這些作家的作品或已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旗下出版社出版,或正在引進、翻譯中。
  • 《衛報》公布2015英語文學日曆
    23日: 第二屆福裡奧文學獎公布,屆時將從80部入圍作品中選出最終獲獎者。26日: 維吉尼亞·伍爾夫第一部小說《遠航》出版100周年。出版:《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作者石黑一雄。石黑一雄是日裔英籍小說家、布克獎得主,與魯西迪、奈波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三、紀實文學的發展紀實文學發展至西漢《史記》,紀實文學達到一個高峰。《史記》是中國報告文學最經典的作品,沒有任何一部非虛構的作品的價值能夠與《史記》相比。《史記》看重內心的情感、品質,表現了極為廣泛的人性。史學品質和文學雙重品質。所以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布克獎最年輕的獲得者出爐,長篇小說處女作中譯本花落上海文藝出版社
    8月26日,國際布克獎公布了2020年獲獎作家——荷蘭90後小說家瑪麗克·盧卡斯·萊納菲爾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憑藉小說《不安之夜》(暫譯名,De Avond is Ongemak)斬獲此項榮譽。
  • 道格拉斯·斯圖亞特談《舒吉·貝恩》和2020布克獎
    道格拉斯·斯圖亞特(邵仄炯繪)2020布克獎得主、蘇格蘭文學新人道格拉斯·斯圖亞特(Douglas Stuart)的小說處女作《舒吉·貝恩》(SHUGGIE BAIN)寫的是1980年代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一個窮苦家庭,染上酒癮的單親母親與三個孩子尤其是幼子舒吉的關係。
  • 改革開放文學四十年:非虛構文學的興起及辨析
    在學術界,近幾年研究非虛構文學的論文突然增多。論者從不同角度討論非虛構文學概念的內涵、外延,分析當前流行文本的優缺點,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議題是「非虛構已經和虛構文學分庭抗禮,甚至,它的重要性要遠超於虛構文學」,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非虛構文學在文學現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