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周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由國家詳細規劃建設的都城

2020-12-18 蕭家老大a

成周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由國家詳細規劃建設的都城

成周為西周都城,位於河南洛陽,其名見於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銘文」:「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周武王滅殷商後,就著手在中原建立新都,是為成周。成周城由周公負責營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何尊銘文詳細記載的周成王五年「宅茲中國」即是此事。

西周時期,成周城駐守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師,每師有二千五百人,共兩萬人戍守在成周,用以鎮懾東方。象徵著王權的九鼎放在成周城的明堂當中,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懾天下。

從周武王選址,召公相宅,周公營建洛邑,再到周成王定鼎中原,成周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家層面詳細規劃建設的都城。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定都成周,將都城名稱改為洛邑,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周敬王為避「王子朝之亂」,從洛陽王城遷都到成周。

《呂氏春秋》等史書有關於周成王營居成周的記載,就此司馬遷在《周本紀》中則認為,成周自周武王時就開始營建,成王派召公卜居,是要「居九鼎」,但成王仍都豐鎬,未遷洛邑。

後世有觀點認為,洛邑為西周王朝的東都;也仍有觀點主張,周成王曾遷都洛邑。何尊銘文開篇便有「唯王初遷宅於成周」的記載,公元1981年,岐山出土的新邑戈,公元2008年,周公廟出土的新邑卜甲,都是這一史事的佐證。

據《尚書.召誥》記載: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城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召公到達成周洛邑,經「卜宅」吉兆後,便正式奠基動工。三月十二日,周公旦來到新都成周洛邑;三月二十一日,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並向殷商貴族後裔和各諸侯國的首領,發布了營建成周洛邑的命令。自此,揭開了大規模營建新都洛邑的序幕。

當年十二月,都城洛邑初步落成。洛邑建成後,周王朝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大典。據《尚書.洛誥》記載,新都洛邑落成後,周公旦對周成王曰:「王,肇稱殷禮,祀於新邑,鹹秩無文(紊)。予齊百工,伻(使)從王於周(新邑)。」

春秋中葉,周景王卒,發生王子朝爭位之亂。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王子朝之黨勢盛,向東遷居到過去夏商王朝定都居處之地。公元前510年,晉人率諸侯為周敬王修成周都城,此後,成周指周王新都之城。周敬王以下各王均居成周都城,直到最後的周赧王才又遷都王城(成周宮城)。

成周城的初步規劃並營建,是在周武王滅商之後,《逸周書.度邑》《史記.周本紀第四》都詳細記載了周武王選址時的情景:周武王滅商後,由於豐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舊族廣泛分布的東方地區,周武王曾為此夜不能寐。周武王對周公說:「商朝建立時,曾經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才使商朝存續。如今殷商政亂已結束六十餘載,周人才得以定鼎中原,我還不能使上天賜給周朝的國運永葆不變,哪裡顧得上睡覺。」

為鞏固新政權,周武王最後決定,為確保周朝的國運昌盛,一定要把靠近天室山周邊,殷人曾經的聚居地的殷商頑固勢力清除,並在此「定天保」建立都城,以此確保西方的安定。之後,周武王南望三塗,北望嶽北,觀察黃河,仔細察看了洛陽盆地的洛水、伊水地區。周武王認為,從洛陽盆地的成周洛水灣,直到伊水灣,地勢平坦沒有險阻,是從前夏朝建都定居的地方,並且離天室山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於是,周武王對在洛邑修建周朝新都進行了初步測量規劃,然後離去。

周武王解決了新都成周洛邑城市規劃問題,「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終於,可以安心的:「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幹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成周洛邑都城規劃完成未及兩年,周武王崩逝。天下未集,周成王繼位後,三監叛亂,周公東徵三年,始得平定。

周公代周成王輔政,成王將武王的計劃付諸實施,使召公復營都城洛邑。

召公在選勘洛邑新都地址時,充分考慮了周武王的遺願。史書《尚書.召誥》記載:周成王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體現劃建都的地址。召公在途中走了半個月,三月初五到達新都洛邑。初七,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規度城郭、宮空、宗廟、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成周城建規劃完成。第二天,周公到達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並且進行了佔卜,在澗水東、澗水西之間和瀍水東的洛水之濱,營建新都洛邑,皆卜兆大吉。於是,周公便把營建洛邑的地圖和卜兆呈送給周成王,得到周成王的讚許批准後,於當月十四、十五日,殺牛、羊、豬等犧牲,在新都洛邑立廟祭地。又過了七天,周公向各諸侯國氏和殷民頒布命令,之後命令人民開始大舉動工,經過八九個月的興建,年底,新都成周城便宣告建成。

周召公勘定新都成周洛邑位置後,周公隨後視察,將九鼎放置在新都成周城中,寓意定鼎中原,華夏之都,並以地圖及佔卜結果報告周成王說: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四方朝拜入貢到這裡都不遠,於是命殷商遺民和諸侯共同興建新都洛邑。

周公輔政後,開始了對成周洛邑新都進行大規模營建工作。由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被稱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裡。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成周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

成周城宮殿、宗廟的建築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復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臺、玄閫」等不同的通道。

對於周公營建都城洛邑的過程,在《尚書》中也有有簡明扼要的描述:《尚書.召誥》記載: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召公到達洛邑,經「卜宅」得到吉兆後便正式奠基動工。

同年三月十二日,周公來到洛邑。二十一日,在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後,他向殷商貴族和各諸侯國的首領發布了營建都城洛邑的命令。自此,揭開了大規模營建「大邑周」的序幕。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簡析中國古代都城的建築風格
    導讀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國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開始,到1912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細看中國都城地域的選址,是一個由西到東的趨勢,由關中和中原向沿海地區發展。而這種發展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經濟重心的東移。
  • 新版歷史書首次正面陳述夏代歷史,詳細介紹都城遺址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都自稱有5000年的文明史,然而令人尷尬的是,連「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這個說法國際上至今也沒有完全承認,更有甚者,中國自己的歷史學家和網民都自我在否定商朝之前的歷史。90年代中國搞了個「夏商周斷代工程」,一直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夏有王朝的文明史,因此夏的斷代就成了空中樓閣。
  • 由日本人規劃、建設的中國城市,當時很牛,至今街道規劃依然先進
    在歷史上,中國和日本就有很深厚的淵源,日本京都的寺廟很多都是以唐朝寺廟建築為藍本,在唐朝時期還特別派遣唐使來學習,而在近代中國有一座城市完全由日本人規劃設計,還是唯一一個整個城市都是外國人來設計的,它就是東北的長春。
  • 遠離喧鬧和炙熱,在星月交輝的周城夜空下,豐富演藝邀您一起狂歡
    尤其是周末,遊山玩水雖然清涼卻顯得孤寂,市區人多熱鬧卻因悶熱而異常煩躁......所以,在秦嶺周邊環線找尋遊玩目的地就成了大多數人的首選!在這裡,你可以乘著微風散步,讓心靜下來讓時間隨之變慢;你也可以盡情呼吸,在樹林中來個醉氧放鬆;又或者在饑渴時吃著燒烤,再配上一杯冰涼的啤酒穿越三千年回味《封神演義》......這裡的夏天是清涼的!
  • 唐朝曾設五座都城,兩座都城在山西省,一座都城在湖北省
    唐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設置了五個類似於今天的直轄市的五座都城,號曰五都。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城被安祿山叛軍攻破。唐朝又暫時定都鳳翔,號稱西京。五都加上鳳翔,唐朝先後有六座都城。筆者今天就寫一篇文章,給大家講一下大唐五都的故事。 唐朝的上都,在隋文帝修建的大興城。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嘉興
    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當時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曾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的因為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蹟而享有盛名;有的則因為出產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於世。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蹟免受破壞,1982年,「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 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發展不斷傳承創新
    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朱巖石研究員以「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為題發表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巖石研究員以「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為題演講提出,從夏商周到宋元明清時期的眾多都城遺址考古發掘研究顯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規劃建設方面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是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6個第一座!
    這是歷史上第七次洩洪。 不過,今天小編想說的,就是這座新安江水電站。接下來,給著我進入中國歷史,看一看哪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國第一座,就算不是旅遊,這些地方也一定要去看看! 1、新安江水電站 【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設備、自己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利發電站】 新安江水電站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建德縣原銅官鎮附近,是中國第一座自己勘測、設計、施工和製造設備的大型水電站,反映了 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水電建設的水平。
  • 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復工
    目前,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始復工,鋪設木棧道等工程正在按規划進行。遼上京遺址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是我國古代契丹政權遼王朝的開國皇都,號臨潢府。據文獻記載,遼王朝時期共建有5個都城,上京臨璜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遼上京是契丹建國之初設立的都城,也是我國古代漠北地區的第一座都城,於公元918年正式築城。
  • 歷史上的楚國,究竟有多少個都城?
    壽縣當地的朋友,告訴我說:我們壽縣,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 這一點,我不懷疑,因為最近幾十年,在壽縣周邊,陸續發現了許許多多楚國的古蹟。
  • 河南發展迅速的縣,歷史上曾兩次成為都城,如今前途不可估量
    這座小縣城歸商丘市管轄,是商丘全市距離中心城區最近的縣,還是河南省東進西出「江浙滬」的第一站,名副其實的「東大門」。雖然僅僅是在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地方,但這裡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開國君主夏禹封舜的兒子商均在這裡,號「有虞」,後世稱之為虞國。而虞城西部的綸城又是夏朝中期的都城之一。
  • 人大代表虎強:以商都歷史文化區建設為引領 助力鄭州國家中心城市...
    央廣網河南分網1月20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焦宏昌)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公元前約1600年,一個偉大的朝代—商朝的都城就建在河南鄭州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河南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陳潤兒省長在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做政府報告時指出:要深入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加快打造文化強省。
  • 成都躋身「十大古都」:中國都城史的特殊樣本
    五代古蜀王建立都城,都城歷史千年以上  在漢代成為全國五大工商業都市之一  在唐代成為中國最發達工商業城市之一  宋代蜀商發明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  ……  2016年10月22日至25日, 「中國古都學研究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
  • 《從長安到日本:都城空間與文學考古》:文學考古如何見證長安歷史
    資料圖片  拜佔庭、阿拉伯、粟特文獻中稱呼大唐都城長安為「胡姆丹」(Khumdan),這可能是這座享譽歐亞的帝國之都獨特地位的一種表現。而且,長安實際上也是世界帝國大唐王朝的縮影和象徵。現代研究者藉助多元的歷史典籍、考古資料、出土文獻而融會貫通,試圖復原長安的歷史全貌,不斷推動方興未艾的「長安學」研究。
  • 中國早期都城的設都制度
    在設都制度上,世界各國存在一都制(如法國、俄羅斯)、兩都制(如玻利維亞)、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烏地阿拉伯)之別,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著明顯差異。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國家還曾遷都(如哈薩克斯坦、巴西),或對不同都城進行功能上的調整(如韓國、奈及利亞)。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時期,歷代國家政權先後建造了200多座都城。所謂「早期都城」,是指早期國家階段的都邑。
  • 百年滄桑話石龍——寫在中國第一座水電站開工建設110周年之際
    「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水電大國的時候,人們不會忘記,中國的水電建設是從這裡起步的!」——1996年12月12日,原電力工業部副部長汪恕誠視察石龍壩題詞2020年9月4日(農曆七月十七日),是中國第一座水電站 —— 華電雲南發電有限公司石龍壩電廠開工建設110周年的喜慶日子。
  • 【一周城事】
    中鐵二十五局承建的贛深高鐵第4標段位於河源市龍川縣和東源縣境內,標段全長37.51公裡,含2個高鐵站、44座橋梁、3座制梁場,共需預製、架設雙線箱梁591榀,單線箱梁182榀。贛深高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長三角、珠三角間交流的又一條重要快速通道。贛深高鐵建成通車後,河源將結束不通高鐵的歷史,實現廣東「市市通高鐵」目標,助力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 中國歷代都城-夏朝商朝(三)
    夏商周夏都斟鄩二十世紀末,中國官方組織了一個由2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的項目,對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進行研究。通過對歷史文獻、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的研究,對天文現象的研究,對考古遺址發現和墓葬發現的研究,以及運用碳14測年方法等,項目於2000年發布了研究報告。在這個報告裡,提出了夏朝的基本年代框架。
  • 將漢長安城遺址納入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範圍
    陝西是文物大省,西安則有多處大遺址,目前中國現存規模宏大、遺蹟豐富、格局完整的古代帝國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正在面臨如何保護利用的問題。怎麼保護利用這筆寶貴的財富,也是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保護大遺址  是歷史責任  兩會召開之前,政協委員李曉東曾帶著部分住陝全國政協委員去漢長安城遺址考察和調研。
  • 中國第一高樓易主,青島西海岸規劃建設中國第一高樓!700米!
    青島,是國家發展戰略格局中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島西海岸橋頭堡國際商務區,肩負著中國新時代發展的歷史使命,青島西海岸發展的歷史使命,是落實「南深圳、北青島」的扛鼎之作! 橋頭堡國際商務區旨在打造新發展理念的踐行區,一帶一路的新平臺,自貿試驗區新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