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今年10歲了,活潑可愛,學習也很努力。有一次她在寫作業的時候,有一道題不會,便向媽媽請教。
媽媽正在廚房忙碌,沒聽清她說的是什麼,於是快步走過去,想查看一下練習冊上是怎麼寫的,但婷婷立即用手緊緊的捂住了作業,不僅不讓媽媽看,還生氣的對媽媽吼到:誰讓你過來的,媽媽快走吧。
婷婷的舉動讓媽媽很納悶,為什麼不讓媽媽看題呢?本來很想走過去一探究竟,但看到孩子緊張的表情,媽媽還是離開了。
還有幾次,媽媽看到婷婷寫作業時頭低的很低,就提醒她把頭抬起來,婷婷同樣很憤怒,大喊著:「知道了,別說了。」
媽媽感到很奇怪,為什麼平時很聽話的孩子,一寫起作業來,會如此不可理喻,其實孩子這麼做,也有他們的不得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怕被父母挑剔
很多家長愛嘮叨,孩子一寫作業,他們就開始在旁邊囉嗦,一會兒發現孩子的字寫的不好,一會又嫌孩子寫作業慢,一會兒又說孩子握筆的姿勢不對,喋喋不休,讓孩子根本沒法靜下心來學習,注意力總是無法集中。
所以很多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不喜歡父母靠近,就是擔心家長看到自己寫作業時的狀態,那雙「X光」似的眼睛會發現問題,隨時提出批評意見,使自己無法專心學習。
2、不喜歡被打斷
有些父母比較認真,當孩子請教問題時,會從頭到尾把問題講的很詳細,不斷重複,生怕錯過那個細節,問題講不透。
而孩子一旦開始寫作業,會進入一個注意力相對集中的階段,當他遇到不會做的題,只希望父母能夠簡明扼要的告訴自己解題方法和答案,以便快速進入下一道題。
如果父母靠的太近,說的太多,甚至不由自主的埋怨:這題不是給你講過嗎,怎麼還不會?上課為啥不認真聽講……就會破壞孩子「正在工作」的狀態,打亂他們的秩序 ,於是很多孩子不願意在寫作業的中途,被父母查看作業。
所以,當孩子寫作業時不願讓你靠近,對你的好意提醒情緒激動時,不必驚訝,也不必生氣,這個時候批評孩子,只會形成對立情緒,影響他們完成接下來的作業,家長最好讓自己先冷靜下來,並嘗試下列處理方法:
1、提前和孩子溝通好,如果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遇到難題需要向家長請教,希望用什麼樣的方式得到家長幫助,並和孩子分析這些處理方法的優劣,從中挑出切實可行,又不會引起孩子反感的方法。
如果事先沒商量好,孩子出現了激烈的情緒反應,家長就要先離開一會兒,等孩子情緒完全平復下來或者做完作業以後,再進行溝通。
2、通過《兒童自律表》,提高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現在市面上出售的《兒童自律表》大部分功能都設計的非常全面,而且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對孩子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可以在《兒童自律表》上,對孩子每日寫作業時候的速度、質量、以及態度進行評價,表現好就貼上笑臉,表現不好就貼上哭臉,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總結。
如果得到的笑臉多,就對孩子進行一定的獎勵,比如陪孩子去看場電影。
如果哭臉多與笑臉,就要對孩子進行一定的處罰,比如承包一周的洗碗等。
3、創新輔導方式,如果孩子堅持不讓你看到他未完成的作業,以避免你的批評打擊,家長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機微信發圖片、語音等方式,對孩子進行輔導。
例如讓孩子把不會做的題拍下來,通過微信、QQ發給家長,然後再用語音或文字向家長請教自己不懂的地方,家長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把自解題步驟和思路,通過手機再傳遞給孩子。
可能有些家長會認為,沒必要這麼謹小慎微,給孩子輔導作業難道還要看他們臉色,未必父母做的太窩囊,不過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們確實挺難的,所以才會如此「難纏」。。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要完成作業,再加上有些父母還給孩子額外報了課外輔導班,每天的忙碌和壓力,絲毫不亞於成年人。
緊張的生活節奏再加上父母的嘮叨,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急躁情緒,對周圍的事物失去耐心,同時又高度敏感。所以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的學習空間,減輕他們的思想壓力,儘量不打斷他們建立起來了作業秩序,是非常必要的。
無論通過什麼樣的方法,讓孩子掌握知識,取得好成績是家長的最終目的。
其實,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
所以,當孩子在你輔導作業時忽然產生了情緒,父母千萬不能生氣,也不要故意和孩子對著幹,要平和面對,為孩子樹立一個自我管理的好榜樣。
花時間去研究一下,找到更科學、更適合孩子的輔導作業的方法,對孩子的成長進步和身心健康是非常值得和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