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0年8月20日,本報曾以《全國頂尖專家聚渝 導演「滄海桑田」大戲》為題,對來自全國的老專家在庫區開展「滄海桑田生態經濟建設工程」作了深度報導。
「桑樹在沒頂水淹三四個月後還能存活?天方夜譚!」面對質疑,老專家們用一組組試驗數據證實了飼料桑的耐淹性,還構建了飼料桑示範性產業鏈的循環發展模式,為庫區消落帶找到了變身「金腰帶」的現實路徑。
今年6月,國務院三峽辦對老專家們在庫區開展的課題進行了驗收,認為課題組按計劃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務,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3年6月,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從庫區開縣傳來一項由國內一批老專家在開縣試驗研究的「長江三峽水庫消落帶飼料桑種植與草食動物養殖適用技術試驗研究」課題,通過了國務院三峽辦專家組的驗收。
這意味著,這批老專家經過近5年的考察研究和試驗,終於在破解庫區消落帶生態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的研究上,邁出了成功的一步。不僅如此,課題組還將消落帶的治理與生態農業發展相結合,為庫區消落帶找到了變身「金腰帶」的現實路徑。
「秋冬水盈則海,春夏水退則桑!」此時,項目組主要負責人、年逾七旬的老專家任榮榮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激動地說:「滄海桑田的夢想就要成真了!」
受命 破解消落帶生態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
任榮榮與三峽庫區消落帶的不解之緣,源於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的重託。
作為原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組長,共和國水利事業開創者之一,錢正英一直念念不忘庫區的後續事業,而消落帶治理問題最令她關注,她為此先後4次到重慶調研。
消落帶,是指因季節性水位漲落,使水庫周邊被淹沒土地露出水面的一片特殊區域。
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水庫的水位在145-175米之間變化,庫區形成30米高落差的消落帶。消落帶冬水夏陸,每年4—9月便迎來一個新的生長季,由農民無序耕種,或雜草茂密生長。漲水後,植物殘體成為庫區水體汙染之源。
「水庫消落帶的治理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在庫區調研時,錢正英曾多次強調,凡是水庫,只要有調節庫容,就會有消落帶。此前沒有哪個國家成功解決過這一難題,而且都認為這是水庫建設必須付出的代價。
「但是三峽水庫建成後,因為周邊都是城市,消落帶治理不當將對人居環境帶來嚴重影響。」錢正英對此十分牽掛。
就在庫區消落帶問題備受各方關注之時,任榮榮在我國西北、東北、北京大興等地探索的沙地桑產業化研究正風生水起。作為一位老林業工作者,任榮榮早年師從中科院學部委員吳中倫教授,專門研究中國沙地桑產業,在沙地上種飼料桑,開闢了防沙治沙的新思路。
任榮榮的沙地桑產業化研究,引起了錢正英的關注。2009年4月,任榮榮接到了錢正英的約請。
任榮榮至今仍能清晰地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在錢正英家,錢老談到了長江三峽消落帶治理與百萬移民的生計大事,她說:「三峽庫區消落帶問題,原來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現在看來,必須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我要負責到底!」她希望任榮榮邀集國內農林專家組團考察庫區,並開展試驗,提出合理化建議。
此時任榮榮退休已近十年。而且想到庫區問題責任重大,他有些猶豫,擔心自己年近七旬,恐無力勝任。
「你今年66歲,我86歲,我比你大20歲!」錢正英的回答令任榮榮一怔。
錢正英接著說,對三峽工程的後續問題,她將繼續認真研究,盡全力協助解決。
被錢正英所感動和激勵,任榮榮沒有再推辭,鄭重地接下了這項沉甸甸的任務。
發現 在158米水位線上的桑樹根部依然存活
與桑樹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任榮榮沒想到,在庫區,他對桑樹有了全新的認識。
2009年5月,受錢正英和中國工程院委託,以任榮榮為組長,國內二十餘位農、林、氣象、水利、畜牧等專業的專家組成的中國老教授協會長江三峽消落帶考察團成立。當月7日,考察團進入庫區,歷時6個月,足跡涉及二十餘縣。
有數據顯示:三峽庫區正常運行後,水庫消落帶面積349平方公裡,重慶庫區消落帶面積306.28平方公裡,其中原來適宜耕種的平壩土地達40萬畝。
「三峽庫區消落帶是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也是三峽水庫的汙染之源。」考察組發現,由於三峽庫區耕地資源十分匱乏,大量的後靠移民迫於生計,在退水後,自發在消落帶種植以及毀山耕山,這種做法已成蔓延之勢。在秋冬季節,水位上升,有近百萬噸鮮生物量進入水體,化肥、農藥殘留對水庫水質構成極大的威脅,也加劇了庫岸山地水土流失。
專家們主張以生態方式治理環境問題。中國林科院原副院長宋闖說,要保護消落帶的環境,治理汙染當然重要,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用生物治理的方式使消落帶問題資源化、潔淨化,才是解決消落帶問題的最終途徑。
為此,尋找適種的兩棲植物是關鍵。事實上,三峽水庫蓄水後,許多針、闊葉樹都被淹而死亡。沿175米水線,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線上一片蔥蘢,線下十分荒涼。有的樹只要不沒頂尚能存活,而柏樹、竹子等只要淹沒了根部即會死亡。
專家們欣喜地發現,消落帶內農戶種植的多年生桑樹經2008年和2009年兩次沒頂水淹之後,在158米水位線上的桑樹枝幹部分枯死或全部枯死,但根部卻依然存活,洪水退後,從根莖處仍能重新萌發新的枝葉,而且很快就生長旺盛。
「科學無止境,儘管我是研究桑樹的,但我仍然承認對它的認識還很膚淺。」此後,任榮榮和課題組開始進行飼料桑種植試驗。
試驗 在消落帶科學規劃桑林代替無序耕種
最終,專家組將試驗基地放在開縣,先後在開縣渠口鎮渠口村和鋪溪村劃撥徵用了小河、渠口壩、大浪壩3片消落帶土地,共計近10公頃,建起了飼料桑耐淹試驗區。
之所以選擇開縣,任榮榮解釋說,因為開縣範圍內消落帶面積達42.78平方公裡,是三峽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且集中分布的縣,佔全庫區消落帶總面積的12.3%,佔重慶庫區13.97%,主要集中分布於人口稠密的開縣新城周圍的河谷平壩區,連片面積達24平方公裡。
2009年8月23日,專家組從北京發了1萬株飼料桑樹苗,在開縣渠口鎮鋪溪村白夾溪老土地試栽。此時已錯過最佳種植季節,這批飼料桑生長了52天,在根系還沒有生長好的狀態下,被淹沒了108天。
「到次年1月水退之後,一看,成了一片白色的荒漠,全死了。但幾天後再看,在162—167.5米水位線上,發現了桑樹根部顏色變綠了,這意味著桑樹有生命跡象,真的能存活!」這一現象,令任榮榮驚喜不已。
初步試驗結果證明,飼料桑在167.5米以上具有很強的耐水淹性,存活率達到56.8%,不過還需2-3年的深入觀察和研究。
為此,考察組主張,在三峽水庫消落帶實施「滄海桑田生態經濟建設工程」,即:選擇優良的飼料桑,在消落帶及庫岸山地營造生態經濟兼用的飼料桑林。以人工桑林取代無序種植,消除無序種植施肥用藥和秸稈腐爛造成的汙染,消除因自然生長的雜草腐爛對水體的汙染。
考察團的意見得到了中國工程院、國務院三峽辦、重慶市人民政府的高度認同。2010年1月,國務院三峽辦批覆同意了「長江三峽水庫消落帶飼料桑種植與草食動物養殖適用技術試驗研究」立項,決定由專家組開展試驗,做出樣板,然後再擴大推廣。
經過3年試驗,開縣大浪壩示範基地調查結果為:2011年栽植的飼料桑,經過兩次沒頂水淹,水位線上171-173米全部存活,170-171米萌發率為98.9%,169-170米為82.4%,168-169米為81.4%。169米以下至166米的萌發率在70%上下。通過3年試驗情況對比可見,2013年與前兩年相比,萌發高度明顯上升,水退後就開始整株萌發。
任榮榮稱,飼料桑的耐淹試驗證明,在三峽水庫消落帶169米以上種植飼料桑,已經成功了。
今年6月,國務院三峽辦課題驗收專家組認為,在三峽庫區170-175米高程消落帶可用科學規劃的桑林培育代替無序耕作,其中,172.5米高程以上可以開展桑樹喬林作業,170-172.5米高程範圍可以開展桑樹矮林作業。驗收組提出,在進一步鞏固現有成果基礎上,可在適宜區域組織推廣。
夢想 將庫區消落帶真正打造成為「金腰帶」
如今,在任榮榮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打造飼料桑種植—飼料生產—畜牧養殖—畜產品加工—畜產品營銷的產業鏈,培植具有三峽特色的品牌,拉動地方經濟,解決三峽庫區生態、經濟、民生三大難題,將庫區消落帶真正打造成為「金腰帶」。
和桑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任榮榮清楚地知道,有「東方神樹」之稱的桑樹藥食同源,是抗逆性較強的樹種。而且,他歷經近20年選育出的飼料桑1號和2號,是不可多得的優質飼料,營養成分全面,其嫩枝葉的粗蛋白含量高達12—20%,一畝飼料桑生產的蛋白質相當於幾畝大豆的產量。若作為精飼料餵飼牛、羊、豬、兔等家禽和草食動物,不僅能夠提高畜禽的免疫能力,還能生產有機功能型畜產品。
為了進行飼料桑畜牧業的示範推廣,以課題組專家骨幹組建的重慶海田林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渠口鎮三星寨山頂建設了規模為4萬隻的蛋雞養殖場。
6月下旬,記者探訪了這個養殖場。和很多養殖場截然不同的是,這裡沒有一點異味,養殖場內外環境清爽整潔。
任榮榮告訴記者,這個養殖場利用飼料桑自配飼料養蛋雞。經2012年8月以來的試驗結果顯示,用飼料桑飼餵蛋雞,可顯著增加雞蛋產量,產蛋率連續8個月保持在90%以上。在整個飼餵過程中不用獸藥,更不用任何激素類添加劑,而雞蛋的品質卻能達到富硒、高鈣、富VE、低膽固醇的優質蛋品。
任榮榮算了一筆帳:預計養殖場年產雞蛋100萬斤,平均售價6元/斤,年產值600萬元,扣去成本,可望實現年利潤100萬元,利潤率為16.7%,是傳統蛋雞養殖業的兩倍。
「養殖場沒有異味,緣於實現了零汙染排放。」任榮榮解釋說,蛋雞養殖場對雞糞實行固液分離,固形物經發酵後加工成有機肥,液體經多級沉澱後引入桑林,回歸田地,從而實現了農、林、牧三業之間的生態、經濟系統的大循環。
與此同時,用飼料桑飼餵豬、牛等試驗結果也表明,畜禽免疫力明顯提升,且肉類產品質量提升。尤其是用飼料桑餵魚,可以有效排除魚類體內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消除土腥味。因此,以「三峽聖桑」品牌命名的畜產品,不僅比市價平均高出1到2元,而且銷路良好。
年過七旬的任榮榮沒有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會在開縣紮下根。他把自己在北京公司的事務交由其他人打理,還在開縣買了房,把夫人也接了過來,傾其前半生積累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和科技成果,一門心思撲在「滄海桑田」科研項目中。
「我們已經老了,但我們希望下一代,都吃上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採訪中,任榮榮發自肺腑道。
新聞連結
驗收組專家評價
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沈國舫院士:
這個項目在生態和經濟結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是我比較欣賞的。一般科研人員下去做一做弄一弄,有點成果後把報告、論文一寫就完了,但他們沒這樣,他們比過去的很多試驗研究都深入,真正做到了解決問題。老教授們在這裡多年,本來他們可以在老家休養,和兒孫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們抽出時間來這裡堅持做這件對當地老百姓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很欽佩。
驗收專家組副組長、國務院三峽辦原副主任雷加富:
項目探索了優質桑飼料利用的辦法和途徑,這一點很了不得,這對我們試點示範,和將來推廣都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特別難能可貴的是,項目最終求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當初我們說的消落帶以生態效益為主,但光有生態效益、沒有經濟效益,就沒有動力和活力。該項目探索了生態產業化,將生態和經濟有機結合,形成了產業鏈,實現了雙贏。雖然產業鏈目前只是雛形,但是我覺得非常好,非常有推廣價值。
http://news.sohu.com/20130709/n381081822.shtml news.sohu.com false 國家林業局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72/content-614658.html report 5344 核心提示2010年8月20日,本報曾以《全國頂尖專家聚渝導演「滄海桑田」大戲》為題,對來自全國的老專家在庫區開展「滄海桑田生態經濟建設工程」作了深度報導。「桑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