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峽庫區生態難題「滄海桑田」項目通過驗收

2020-12-22 搜狐網

  核心提示

  2010年8月20日,本報曾以《全國頂尖專家聚渝 導演「滄海桑田」大戲》為題,對來自全國的老專家在庫區開展「滄海桑田生態經濟建設工程」作了深度報導。

  「桑樹在沒頂水淹三四個月後還能存活?天方夜譚!」面對質疑,老專家們用一組組試驗數據證實了飼料桑的耐淹性,還構建了飼料桑示範性產業鏈的循環發展模式,為庫區消落帶找到了變身「金腰帶」的現實路徑。

  今年6月,國務院三峽辦對老專家們在庫區開展的課題進行了驗收,認為課題組按計劃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務,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3年6月,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從庫區開縣傳來一項由國內一批老專家在開縣試驗研究的「長江三峽水庫消落帶飼料桑種植與草食動物養殖適用技術試驗研究」課題,通過了國務院三峽辦專家組的驗收。

  這意味著,這批老專家經過近5年的考察研究和試驗,終於在破解庫區消落帶生態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的研究上,邁出了成功的一步。不僅如此,課題組還將消落帶的治理與生態農業發展相結合,為庫區消落帶找到了變身「金腰帶」的現實路徑。

  「秋冬水盈則海,春夏水退則桑!」此時,項目組主要負責人、年逾七旬的老專家任榮榮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激動地說:「滄海桑田的夢想就要成真了!」

  受命 破解消落帶生態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

  任榮榮與三峽庫區消落帶的不解之緣,源於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的重託。

  作為原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組長,共和國水利事業開創者之一,錢正英一直念念不忘庫區的後續事業,而消落帶治理問題最令她關注,她為此先後4次到重慶調研。

  消落帶,是指因季節性水位漲落,使水庫周邊被淹沒土地露出水面的一片特殊區域。

  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水庫的水位在145-175米之間變化,庫區形成30米高落差的消落帶。消落帶冬水夏陸,每年4—9月便迎來一個新的生長季,由農民無序耕種,或雜草茂密生長。漲水後,植物殘體成為庫區水體汙染之源。

  「水庫消落帶的治理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在庫區調研時,錢正英曾多次強調,凡是水庫,只要有調節庫容,就會有消落帶。此前沒有哪個國家成功解決過這一難題,而且都認為這是水庫建設必須付出的代價。

  「但是三峽水庫建成後,因為周邊都是城市,消落帶治理不當將對人居環境帶來嚴重影響。」錢正英對此十分牽掛。

  就在庫區消落帶問題備受各方關注之時,任榮榮在我國西北、東北、北京大興等地探索的沙地桑產業化研究正風生水起。作為一位老林業工作者,任榮榮早年師從中科院學部委員吳中倫教授,專門研究中國沙地桑產業,在沙地上種飼料桑,開闢了防沙治沙的新思路。

  任榮榮的沙地桑產業化研究,引起了錢正英的關注。2009年4月,任榮榮接到了錢正英的約請。

  任榮榮至今仍能清晰地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在錢正英家,錢老談到了長江三峽消落帶治理與百萬移民的生計大事,她說:「三峽庫區消落帶問題,原來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現在看來,必須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我要負責到底!」她希望任榮榮邀集國內農林專家組團考察庫區,並開展試驗,提出合理化建議。

  此時任榮榮退休已近十年。而且想到庫區問題責任重大,他有些猶豫,擔心自己年近七旬,恐無力勝任。

  「你今年66歲,我86歲,我比你大20歲!」錢正英的回答令任榮榮一怔。

  錢正英接著說,對三峽工程的後續問題,她將繼續認真研究,盡全力協助解決。

  被錢正英所感動和激勵,任榮榮沒有再推辭,鄭重地接下了這項沉甸甸的任務。

  發現 在158米水位線上的桑樹根部依然存活

  與桑樹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任榮榮沒想到,在庫區,他對桑樹有了全新的認識。

  2009年5月,受錢正英和中國工程院委託,以任榮榮為組長,國內二十餘位農、林、氣象、水利、畜牧等專業的專家組成的中國老教授協會長江三峽消落帶考察團成立。當月7日,考察團進入庫區,歷時6個月,足跡涉及二十餘縣。

  有數據顯示:三峽庫區正常運行後,水庫消落帶面積349平方公裡,重慶庫區消落帶面積306.28平方公裡,其中原來適宜耕種的平壩土地達40萬畝。

  「三峽庫區消落帶是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也是三峽水庫的汙染之源。」考察組發現,由於三峽庫區耕地資源十分匱乏,大量的後靠移民迫於生計,在退水後,自發在消落帶種植以及毀山耕山,這種做法已成蔓延之勢。在秋冬季節,水位上升,有近百萬噸鮮生物量進入水體,化肥、農藥殘留對水庫水質構成極大的威脅,也加劇了庫岸山地水土流失。

  專家們主張以生態方式治理環境問題。中國林科院原副院長宋闖說,要保護消落帶的環境,治理汙染當然重要,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用生物治理的方式使消落帶問題資源化、潔淨化,才是解決消落帶問題的最終途徑。

  為此,尋找適種的兩棲植物是關鍵。事實上,三峽水庫蓄水後,許多針、闊葉樹都被淹而死亡。沿175米水線,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線上一片蔥蘢,線下十分荒涼。有的樹只要不沒頂尚能存活,而柏樹、竹子等只要淹沒了根部即會死亡。

  專家們欣喜地發現,消落帶內農戶種植的多年生桑樹經2008年和2009年兩次沒頂水淹之後,在158米水位線上的桑樹枝幹部分枯死或全部枯死,但根部卻依然存活,洪水退後,從根莖處仍能重新萌發新的枝葉,而且很快就生長旺盛。

  「科學無止境,儘管我是研究桑樹的,但我仍然承認對它的認識還很膚淺。」此後,任榮榮和課題組開始進行飼料桑種植試驗。

  試驗 在消落帶科學規劃桑林代替無序耕種

  最終,專家組將試驗基地放在開縣,先後在開縣渠口鎮渠口村和鋪溪村劃撥徵用了小河、渠口壩、大浪壩3片消落帶土地,共計近10公頃,建起了飼料桑耐淹試驗區。

  之所以選擇開縣,任榮榮解釋說,因為開縣範圍內消落帶面積達42.78平方公裡,是三峽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且集中分布的縣,佔全庫區消落帶總面積的12.3%,佔重慶庫區13.97%,主要集中分布於人口稠密的開縣新城周圍的河谷平壩區,連片面積達24平方公裡。

  2009年8月23日,專家組從北京發了1萬株飼料桑樹苗,在開縣渠口鎮鋪溪村白夾溪老土地試栽。此時已錯過最佳種植季節,這批飼料桑生長了52天,在根系還沒有生長好的狀態下,被淹沒了108天。

  「到次年1月水退之後,一看,成了一片白色的荒漠,全死了。但幾天後再看,在162—167.5米水位線上,發現了桑樹根部顏色變綠了,這意味著桑樹有生命跡象,真的能存活!」這一現象,令任榮榮驚喜不已。

  初步試驗結果證明,飼料桑在167.5米以上具有很強的耐水淹性,存活率達到56.8%,不過還需2-3年的深入觀察和研究。

  為此,考察組主張,在三峽水庫消落帶實施「滄海桑田生態經濟建設工程」,即:選擇優良的飼料桑,在消落帶及庫岸山地營造生態經濟兼用的飼料桑林。以人工桑林取代無序種植,消除無序種植施肥用藥和秸稈腐爛造成的汙染,消除因自然生長的雜草腐爛對水體的汙染。

  考察團的意見得到了中國工程院、國務院三峽辦、重慶市人民政府的高度認同。2010年1月,國務院三峽辦批覆同意了「長江三峽水庫消落帶飼料桑種植與草食動物養殖適用技術試驗研究」立項,決定由專家組開展試驗,做出樣板,然後再擴大推廣。

  經過3年試驗,開縣大浪壩示範基地調查結果為:2011年栽植的飼料桑,經過兩次沒頂水淹,水位線上171-173米全部存活,170-171米萌發率為98.9%,169-170米為82.4%,168-169米為81.4%。169米以下至166米的萌發率在70%上下。通過3年試驗情況對比可見,2013年與前兩年相比,萌發高度明顯上升,水退後就開始整株萌發。

  任榮榮稱,飼料桑的耐淹試驗證明,在三峽水庫消落帶169米以上種植飼料桑,已經成功了。

  今年6月,國務院三峽辦課題驗收專家組認為,在三峽庫區170-175米高程消落帶可用科學規劃的桑林培育代替無序耕作,其中,172.5米高程以上可以開展桑樹喬林作業,170-172.5米高程範圍可以開展桑樹矮林作業。驗收組提出,在進一步鞏固現有成果基礎上,可在適宜區域組織推廣。

  夢想 將庫區消落帶真正打造成為「金腰帶」

  如今,在任榮榮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打造飼料桑種植—飼料生產—畜牧養殖—畜產品加工—畜產品營銷的產業鏈,培植具有三峽特色的品牌,拉動地方經濟,解決三峽庫區生態、經濟、民生三大難題,將庫區消落帶真正打造成為「金腰帶」。

  和桑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任榮榮清楚地知道,有「東方神樹」之稱的桑樹藥食同源,是抗逆性較強的樹種。而且,他歷經近20年選育出的飼料桑1號和2號,是不可多得的優質飼料,營養成分全面,其嫩枝葉的粗蛋白含量高達12—20%,一畝飼料桑生產的蛋白質相當於幾畝大豆的產量。若作為精飼料餵飼牛、羊、豬、兔等家禽和草食動物,不僅能夠提高畜禽的免疫能力,還能生產有機功能型畜產品。

  為了進行飼料桑畜牧業的示範推廣,以課題組專家骨幹組建的重慶海田林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渠口鎮三星寨山頂建設了規模為4萬隻的蛋雞養殖場。

  6月下旬,記者探訪了這個養殖場。和很多養殖場截然不同的是,這裡沒有一點異味,養殖場內外環境清爽整潔。

  任榮榮告訴記者,這個養殖場利用飼料桑自配飼料養蛋雞。經2012年8月以來的試驗結果顯示,用飼料桑飼餵蛋雞,可顯著增加雞蛋產量,產蛋率連續8個月保持在90%以上。在整個飼餵過程中不用獸藥,更不用任何激素類添加劑,而雞蛋的品質卻能達到富硒、高鈣、富VE、低膽固醇的優質蛋品。

  任榮榮算了一筆帳:預計養殖場年產雞蛋100萬斤,平均售價6元/斤,年產值600萬元,扣去成本,可望實現年利潤100萬元,利潤率為16.7%,是傳統蛋雞養殖業的兩倍。

  「養殖場沒有異味,緣於實現了零汙染排放。」任榮榮解釋說,蛋雞養殖場對雞糞實行固液分離,固形物經發酵後加工成有機肥,液體經多級沉澱後引入桑林,回歸田地,從而實現了農、林、牧三業之間的生態、經濟系統的大循環。

  與此同時,用飼料桑飼餵豬、牛等試驗結果也表明,畜禽免疫力明顯提升,且肉類產品質量提升。尤其是用飼料桑餵魚,可以有效排除魚類體內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消除土腥味。因此,以「三峽聖桑」品牌命名的畜產品,不僅比市價平均高出1到2元,而且銷路良好。

  年過七旬的任榮榮沒有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會在開縣紮下根。他把自己在北京公司的事務交由其他人打理,還在開縣買了房,把夫人也接了過來,傾其前半生積累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和科技成果,一門心思撲在「滄海桑田」科研項目中。

  「我們已經老了,但我們希望下一代,都吃上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採訪中,任榮榮發自肺腑道。

  

  新聞連結

  驗收組專家評價


  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沈國舫院士:

  這個項目在生態和經濟結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是我比較欣賞的。一般科研人員下去做一做弄一弄,有點成果後把報告、論文一寫就完了,但他們沒這樣,他們比過去的很多試驗研究都深入,真正做到了解決問題。老教授們在這裡多年,本來他們可以在老家休養,和兒孫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們抽出時間來這裡堅持做這件對當地老百姓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很欽佩。

  驗收專家組副組長、國務院三峽辦原副主任雷加富:

  項目探索了優質桑飼料利用的辦法和途徑,這一點很了不得,這對我們試點示範,和將來推廣都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特別難能可貴的是,項目最終求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當初我們說的消落帶以生態效益為主,但光有生態效益、沒有經濟效益,就沒有動力和活力。該項目探索了生態產業化,將生態和經濟有機結合,形成了產業鏈,實現了雙贏。雖然產業鏈目前只是雛形,但是我覺得非常好,非常有推廣價值。

news.sohu.com false 國家林業局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72/content-614658.html report 5344 核心提示2010年8月20日,本報曾以《全國頂尖專家聚渝導演「滄海桑田」大戲》為題,對來自全國的老專家在庫區開展「滄海桑田生態經濟建設工程」作了深度報導。「桑樹

相關焦點

  • 破解世界性難題 三峽庫區最大消落帶變溼地公園
    破解世界性難題 三峽庫區最大消落帶變溼地公園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本報記者 雍 黎  初夏時節,在重慶市開州區的漢豐湖邊,環湖步道上楊柳依依,駐足遠眺,湖面水鳥嬉戲、波光粼粼。看著這「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很難想像,在10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水體汙染、讓人掩鼻的水潭。
  • 長江三峽二期移民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27日審議並通過了三峽庫區二期移民終驗報告。這標誌著三峽庫區二期移民工程正式通過國家驗收,三峽庫區135米水位線下移民工程遷建及清庫能夠滿足三峽工程蓄水的要求。  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室副主任蒲海清說,長江三峽二期移民工程驗收組全體成員,本著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完成了三峽移民遷建工程的終驗工作,並作出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歷史性結論。
  • 6年淹不死的水下森林 三峽庫區水樺破解消落帶治理難題
    重慶三峽學院三峽水庫消落帶生態修復中心教授甘麗萍告訴記者,這些南歸候鳥飛掠過的地方就是被稱為世界級治理難題的消落帶。由於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需要,三峽庫區水位發生周期性變化,由此形成面積近400平方公裡、落差達30米高的消落帶。在消落帶內,耐旱植物會在蓄水期被淹死,而耐淹植物會在枯水期被乾死。沒有了植物,水土會隨江水流失。
  • 「水凼凼」變生態湖 ——重慶市開州區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調研記
    重慶市開州區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有42.78平方公裡的消落帶,佔三峽庫區消落帶總面積的12.26%,佔重慶庫區的13.79%,是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的區縣。如何因地制宜創新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消落帶生態治理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日前,記者深入重慶市開州區進行了調查採訪。消落帶是水體出現季節性水位變化時,被淹沒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的區域,屬於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敏感地帶。
  • 三峽庫區中山杉的生命沉浮
    美人遠嫁三峽,並非嫁接,而是引種,在新的氣候條件下呵護培育。如此的緣分,當然與三峽工程有關。      模仿一行酈道元《水經注》裡的句式「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自三峽七百裡裡,大壩牽山,兩岸消落,苦無良策……所謂「消落」,是指庫區蓄水後形成的兩岸消落帶,多在175米和155米之間。
  • 三峽工程,竣工驗收!
    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日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 三峽移民工程驗收6月即可下閘蓄水
    據新華社重慶 4月 27日電 (記者陳敏黃豁)國務院三峽工程移民驗收組 27日審議並通過了三峽庫區二期移民終驗報告。這標誌著三峽庫區二期移民工程正式通過國家驗收,三峽庫區 135 米水位線下移民工程遷建及清庫能夠滿足三峽工程蓄水的要求。
  • 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報告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啟洩洪深孔洩洪(2020年8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1993年拍攝的三峽大壩壩址(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黃正平/攝)防洪➡ 從蓄水至2020年8月底,三峽水庫累計攔洪總量超過1800億立方米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遊地區防洪壓力
  • 三峽庫區各區縣籤約127個項目總投資933.5億元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2日8時50分訊(首席記者 黃宇 記者 趙紫東)今(22)日,第十二屆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經貿洽談會舉行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活動。本屆「支洽會」庫區各區縣籤約項目共127個,總投資933.5億元。
  • 三峽庫區荒島變公園-中新網
    日前,三峽庫區湖北省秭歸縣迎來久違的冬日暖陽木魚島是三峽工程蓄水後形成的半島,位於長江與徐家衝港灣之間,因形似木魚而得名。該島緊鄰三峽大壩,此前是一座荒島。2018年6月,秭歸將木魚島納入三峽後續規劃扶持項目,對其進行環境景觀提檔升級,主要建設內容為生態廣場、園路、綠化、照明、景觀廊橋及徐家衝港灣水質環境改善等工程,建成後免費對外開放,如今已成為遊客和當地群眾休閒放鬆的好去處。
  •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升船機工程通過試通航前驗收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管好用好三峽工程,更好地助力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驗收組副組長、水利部副部長矯勇主持會議,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陳飛、三峽集團總經理王琳出席會議並講話。
  • 三峽工程完成整體驗收意味著什麼?
    近日悉知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作為本科期間即去其壩址考察實習的我,在擔任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長達15年期間,曾多次到三峽大壩與庫區考察調研,思緒立刻循著歷史的軌跡,探尋過去的軼事,思考三峽工程完成整體驗收意味著什麼,展望三峽工程在新時代新徵程中能發揮的巨大作用。
  • 心系庫區 情牽三峽
    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出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號召——自此,全國16個省(直轄市)、7個大城市與三峽重慶庫區結下濃厚情誼。   27年來,在各省市的傾情援助下,重慶庫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對口支援累計引入重慶庫區資金達1815.76億元,合作項目1768個。   三峽工程,百萬移民!
  • 總金額216.8億元的20個項目籤約落戶三峽庫區
    劉相琳 攝中新網重慶12月11日電 (記者 劉相琳)第十一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11日在重慶萬州舉行招商合作項目籤約,總金額216.8億元的20個項目籤約落戶三峽庫區,進一步助推三峽旅遊發展,提升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國際化水平,擴大長江三峽旅遊品牌影響。
  • 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解讀:什麼時候驗收完?
    經過20年艱苦努力,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如期完成並連續經受了6年試驗性蓄水檢驗。國務院長江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委員會部署安排驗收工作。當前,三峽工程效益發揮情況如何?驗收包括哪些內容、進度如何?如何確保驗收客觀準確?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以及樞紐工程驗收組專家組組長陳厚群院士4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
  • 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林公告牌
    圖為11月11日,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林公告牌在十裡長廊邊靜靜豎立。
  • 三峽庫區森林植被恢復趨勢向好
    大會圍繞「植物保育的技術與實踐」「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植物園規劃設計與建設」「植物園新時代的新使命」4個主題,舉辦7場特邀大會報告、52場專題報告。其中,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主任張全發研究員,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三峽庫區植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為例,展示了植物園科學研究的意義。
  • 三峽庫區荒島變公園
    日前,三峽庫區湖北省秭歸縣迎來久違的冬日暖陽,遊客和市民在建成不久的木魚島公園內休閒遊玩,盡情享受冬日的溫暖。木魚島是三峽工程蓄水後形成的半島,位於長江與徐家衝港灣之間,因形似木魚而得名。該島緊鄰三峽大壩,此前是一座荒島。
  • 三峽庫區消落帶的人地之爭
    負責盤龍街道附近消落帶治理的項目經理廖承英說。  重慶市有面積達46萬畝的消落帶溼地,涉及22個區縣。雲陽縣是其中之一。消落帶是河流、湖泊、水庫特有的一種現象。三峽工程完全建成後,冬季蓄水發電水位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間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帶。
  • 長江三峽庫區首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宣判
    近日,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法院對長江三峽庫區首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一審宣判,判決巫山縣林業局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責令第三人陳常順補種樹木的行政決定,如陳常順拒不補種樹木或者補種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依法組織代為履行,並按規定完成檢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