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保證每一篇都是滿滿的精品乾貨!強烈推薦地理考生關注!關注後立即贈送565個高考地理專題設計,歡迎每天打卡!凡文末點擊在看和留言打卡者,精選後私信小編,有可能再多獲取115個最新整理的高考地理微專題!(隨機抽取)
海洋災害,是指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海洋災害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下面就讓我們來重點了解其中一部分。
海冰
海冰是淡水冰晶、「滷水」和含有鹽分的氣泡混合體,包括來自大陸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凍結而成的鹹水冰,而海冰一般多指後者。廣義的海冰還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
海冰災害則是指因海冰而造成的災害的統稱。海冰災害會影響到人類在海岸和海上活動的實施和設施的安全運行,特別是它還會造成生命、資源和財產損失,如航道阻塞、船隻及海上設施和海岸工程損壞、港口碼頭封凍、水產養殖受損等。
海冰指海洋上一切的冰,包括鹹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嚴重的區域或異常嚴寒的 冬季往往出現嚴重的冰封現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凍,給沿海經濟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大陸冰川或陸架洋滑入海中後斷裂而成的巨大冰塊中,露出海面的高度在5米以上者稱為冰山。1912年4月14日午夜「泰坦尼克」號輪即是在北大西洋首航中撞上這種冰山而沉沒的。
風暴潮或稱暴潮是由熱帶氣旋、溫帶氣旋、冷鋒的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系統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又稱「風暴增水」、「風暴海嘯」、「氣象海嘯」或「風潮」。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又多稱為「海溢」、「海侵」、「海嘯」,及「大海潮」等,把風暴潮災害稱為「潮災」。
風暴潮的空間範圍一般由幾十公裡至上千公裡,時間尺度或周期為1—100小時,介於地震海嘯和低頻天文潮波之間。但有時風暴潮影響區域隨大氣擾動因子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有時一次風暴潮過程可影響一兩千千米的海岸區域,影響時間多達數天之久。
在海上引起災害的海浪叫災害性海浪。 通常指的災害性海浪是指海上波高達6米以上的海浪。 因為6米以上波高的海浪對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絕大多數船隻已構成威脅,它常能掀翻船隻,摧毀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給航海、海上施工、海上軍事活動、漁業捕撈帶來災難,正確及時地預報這種海浪對保證海上安全生產尤為重要。 它是由颱風、溫帶氣旋,寒潮的強風作用下形成的。
海底沙波
海底沙波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大洋和沿海海域的海底地貌形態,是海洋災害地質學和海洋沉積動力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也是海洋工程建設和海岸保護管理考慮的潛在因素。海底沙波的形成和演化經歷著極其複雜的過程,是海水動力、沉積物供給量、粒徑、黏聚力作用、水深、地形特徵和海平面波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海底沙波作為一種常見近似規則的起伏地貌形態,通常具有較強的活動性,能引起海底管道裸露和海底電纜斷裂,甚至導致海上石油平臺的毀壞。因為海底沙波具有重大的潛在性威脅,各國科學家近幾年致力於海底沙波領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現場實測觀測、穩定性模型分析和數值計算模擬等。
深海海底沙波發生後的證據
赤潮
赤潮 是指海洋浮遊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繁殖引起海水變色的現象,它也是一種海洋汙染現象。 赤潮大多數發生在內海、河口、港灣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內灣水域。 赤潮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的優勢和不浮遊生物種類的色素決定的。 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紅色,而綠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時卻呈綠色,硅藻往往呈褐色。 赤潮實際上是各種色潮的統稱。 赤潮可殺死海洋動物,危害甚大。
「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
赤潮危害主要有四點:①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②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③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導致魚類死亡;④有些藻類可分泌毒素,毒素通過食物鏈堆積,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赤潮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三點:①控制海域的富營養化程度,提高汙水利用率,合理開發海洋養殖業;②人工改善水體和底質環境;③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來物種的引入。
2000年舟山群島赤潮
海嘯 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 破壞性地震海嘯發生的條件是: 在地震構造運動中出現垂直運動; 震源深度小於20-50千米; 芮氏規模要大於6.5而沒有海底變形的地震衝擊或海底彈性震動,可引起較弱的海嘯。 水下核爆炸也能產生人造海嘯。 海嘯對沿海地區的人、畜、樹木房屋建築、港灣主要發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島和阿留申群島沿岸。 儘管海嘯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頻次有限,尤其在人們可以對它進行預以來,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為減低。
海洋生物入侵
海洋生物入侵是海洋災害的一大分支。 海洋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海洋物種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從原分布海域進入本地海域的地理擴張過程。其入侵途徑分為有意引入和無意引入,其中有意引入包括水產養殖、養殖觀賞性物種及海鮮、科學研究活動和生態環境修復和管理;無意引入包括船舶運輸和運河輸入等。
水母入侵令海洋生物專家震驚
我國海洋及湖泊中涉及到的外來物種有很多,其中包括從國外引進的,如克氏原螯蝦、羅氏沼蝦、紅螯螯蝦、虹鱒魚、口孵非鯽、歐洲鰻、匙吻鱘、淡水白鯧、斑點叉尾鮰等,以及一些食肉性魚類(特別以小型魚類為食)如加州鱸、條紋石鮨、金眼石鮨等。其中從額爾齊斯河引入的河鱸已導致新疆博斯騰湖中的新疆大頭魚的滅絕。曾經轟動一時的「亞洲鯉魚」也是海洋生物入侵的「典型案例」。
轟動美國的「亞洲鯉魚」
我國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海洋是受到外來物種入侵較為嚴重的區域。為防止外來海洋生物入侵現象進一步加劇、避免海洋生態系統不斷遭受破壞、保護我國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維護海洋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障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我國已採取了有效的海洋生物入侵應急管理機制。通過全過程控制和管理,根據海洋生物「侵入、種群建立、擴散和造成危害」的入侵途徑和入侵機理,實施「預防、早期預警監測和快速反應、清除控制以恢復生態系統」的有效舉措,並且得到了長期穩定的管理。
最後,了解一下我國關於海洋災害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黨和政府極為重視抗災救災工作,從未發生造成數萬、乃至十多萬人喪生的海洋災害事件。為應對由於海洋災害持續上升的經濟損失,我國採取了許多措施。目前,我國的災害預測體系已在世界領域取得了較為領先的地位,同時通過加強與國際海事組織、氣象組織等的合作, 我國海洋災害監測網已成為全球海洋監測系統的一部分。相信在未來,我國的海洋事業將在海洋災害監測系統的支持下更加輝煌!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