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突破】國家海洋意識越來越強,海洋災害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一...

2021-02-08 網易

  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保證每一篇都是滿滿的精品乾貨強烈推薦地理考生關注!關注後立即贈送565高考地理專題設計,歡迎每天打卡!凡文末點擊在看和留言打卡者,精選後私信小編,有可能再多獲取115最新整理的高考地理微專題!隨機抽取

  海洋災害,是指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海洋災害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下面就讓我們來重點了解其中一部分。

  海冰

  海冰是淡水冰晶、「滷水」和含有鹽分的氣泡混合體,包括來自大陸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凍結而成的鹹水冰,而海冰一般多指後者。廣義的海冰還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

  海冰災害則是指因海冰而造成的災害的統稱。海冰災害會影響到人類在海岸和海上活動的實施和設施的安全運行,特別是它還會造成生命、資源和財產損失,如航道阻塞、船隻及海上設施和海岸工程損壞、港口碼頭封凍、水產養殖受損等。

  

  海冰指海洋上一切的冰,包括鹹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嚴重的區域或異常嚴寒的 冬季往往出現嚴重的冰封現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凍,給沿海經濟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大陸冰川或陸架洋滑入海中後斷裂而成的巨大冰塊中,露出海面的高度在5米以上者稱為冰山。1912年4月14日午夜「泰坦尼克」號輪即是在北大西洋首航中撞上這種冰山而沉沒的。

  風暴潮或稱暴潮是由熱帶氣旋、溫帶氣旋、冷鋒的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系統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又稱「風暴增水」、「風暴海嘯」、「氣象海嘯」或「風潮」。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又多稱為「海溢」、「海侵」、「海嘯」,及「大海潮」等,把風暴潮災害稱為「潮災」。

  風暴潮的空間範圍一般由幾十公裡至上千公裡,時間尺度或周期為1—100小時,介於地震海嘯和低頻天文潮波之間。但有時風暴潮影響區域隨大氣擾動因子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有時一次風暴潮過程可影響一兩千千米的海岸區域,影響時間多達數天之久。

  

  在海上引起災害的海浪叫災害性海浪。 通常指的災害性海浪是指海上波高達6米以上的海浪。 因為6米以上波高的海浪對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絕大多數船隻已構成威脅,它常能掀翻船隻,摧毀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給航海、海上施工、海上軍事活動、漁業捕撈帶來災難,正確及時地預報這種海浪對保證海上安全生產尤為重要。 它是由颱風、溫帶氣旋,寒潮的強風作用下形成的。

  

  海底沙波

  海底沙波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大洋和沿海海域的海底地貌形態,是海洋災害地質學和海洋沉積動力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也是海洋工程建設和海岸保護管理考慮的潛在因素。海底沙波的形成和演化經歷著極其複雜的過程,是海水動力、沉積物供給量、粒徑、黏聚力作用、水深、地形特徵和海平面波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海底沙波作為一種常見近似規則的起伏地貌形態,通常具有較強的活動性,能引起海底管道裸露和海底電纜斷裂,甚至導致海上石油平臺的毀壞。因為海底沙波具有重大的潛在性威脅,各國科學家近幾年致力於海底沙波領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現場實測觀測、穩定性模型分析和數值計算模擬等。

  

  深海海底沙波發生後的證據

  赤潮

  赤潮 是指海洋浮遊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繁殖引起海水變色的現象,它也是一種海洋汙染現象。 赤潮大多數發生在內海、河口、港灣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內灣水域。 赤潮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的優勢和不浮遊生物種類的色素決定的。 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紅色,而綠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時卻呈綠色,硅藻往往呈褐色。 赤潮實際上是各種色潮的統稱。 赤潮可殺死海洋動物,危害甚大。

  

  「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

  赤潮危害主要有四點:①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②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③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導致魚類死亡;④有些藻類可分泌毒素,毒素通過食物鏈堆積,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赤潮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三點:①控制海域的富營養化程度,提高汙水利用率,合理開發海洋養殖業;②人工改善水體和底質環境;③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來物種的引入。

  

  2000年舟山群島赤潮

  

  海嘯 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 破壞性地震海嘯發生的條件是: 在地震構造運動中出現垂直運動; 震源深度小於20-50千米; 芮氏規模要大於6.5而沒有海底變形的地震衝擊或海底彈性震動,可引起較弱的海嘯。 水下核爆炸也能產生人造海嘯。 海嘯對沿海地區的人、畜、樹木房屋建築、港灣主要發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島和阿留申群島沿岸。 儘管海嘯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頻次有限,尤其在人們可以對它進行預以來,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為減低。

  

  

  海洋生物入侵

  海洋生物入侵是海洋災害的一大分支。 海洋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海洋物種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從原分布海域進入本地海域的地理擴張過程。其入侵途徑分為有意引入和無意引入,其中有意引入包括水產養殖、養殖觀賞性物種及海鮮、科學研究活動和生態環境修復和管理;無意引入包括船舶運輸和運河輸入等。

  

  水母入侵令海洋生物專家震驚

  我國海洋及湖泊中涉及到的外來物種有很多,其中包括從國外引進的,如克氏原螯蝦、羅氏沼蝦、紅螯螯蝦、虹鱒魚、口孵非鯽、歐洲鰻、匙吻鱘、淡水白鯧、斑點叉尾鮰等,以及一些食肉性魚類(特別以小型魚類為食)如加州鱸、條紋石鮨、金眼石鮨等。其中從額爾齊斯河引入的河鱸已導致新疆博斯騰湖中的新疆大頭魚的滅絕。曾經轟動一時的「亞洲鯉魚」也是海洋生物入侵的「典型案例」。

  

  轟動美國的「亞洲鯉魚」

  我國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海洋是受到外來物種入侵較為嚴重的區域。為防止外來海洋生物入侵現象進一步加劇、避免海洋生態系統不斷遭受破壞、保護我國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維護海洋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障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我國已採取了有效的海洋生物入侵應急管理機制。通過全過程控制和管理,根據海洋生物「侵入、種群建立、擴散和造成危害」的入侵途徑和入侵機理,實施「預防、早期預警監測和快速反應、清除控制以恢復生態系統」的有效舉措,並且得到了長期穩定的管理。

  最後,了解一下我國關於海洋災害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黨和政府極為重視抗災救災工作,從未發生造成數萬、乃至十多萬人喪生的海洋災害事件。為應對由於海洋災害持續上升的經濟損失,我國採取了許多措施。目前,我國的災害預測體系已在世界領域取得了較為領先的地位,同時通過加強與國際海事組織、氣象組織等的合作, 我國海洋災害監測網已成為全球海洋監測系統的一部分。相信在未來,我國的海洋事業將在海洋災害監測系統的支持下更加輝煌!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開放
    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開放 2021-01-0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已開放,歡迎參觀!
    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2021年1月1日起已開放!經過5個月的設計、施工與布展,2021年1月1日,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正式與觀眾見面。《海洋災害》專題展覽佔地約1850平方米,包括動態星球、風起浪湧、山崩海嘯、冰凍危機、海岸防護等主題內容,通過沉浸體驗、參與互動、復原場景、視頻展示等多種手段,帶領大家系統了解海洋災害及防災減災知識。
  •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洋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
    2011年「3.11」日本地震海嘯後,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了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相繼完成了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海平面上升等5個災種的國家尺度風險評估和區劃,從宏觀層面初步掌握了我國沿海地區(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災種風險分布情況。
  • 海洋災害|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coastal erosion)是指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或兩者因素疊加產生海洋動力作用下,海洋遭受侵蝕破壞而發生後退、岸灘下蝕的現象和過程。我國海岸帶地區海岸侵蝕分布廣泛,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發生,北起遼東灣,南至海南島,無論大陸海岸還是島嶼海岸,均有海岸遭受侵蝕,呈現北重南輕,長江口以北較嚴重,長江口以南的海南省較嚴重。海岸侵蝕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幾乎所有開敞的淤泥質海岸和70%左右的砂質海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蝕。給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較大損失。
  • 趙裕壽:實現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海洋強市工作將按照海洋經濟強、生態環境美、管理服務優的目標,樹立三種意識,抓好三個建設,奮力實現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海洋經濟強,就是牢固樹立抓發展就要抓項目的意識,全力以赴抓好海洋經濟建設。銜接新舊動能轉換和「十三五」規劃,統籌推進300個總投資2000億元的海洋類項目。
  • 人民日報:增強全民海洋意識 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
    一是錯失了走向海洋意識的覺醒,15世紀大航海時代,多個歐洲國家向海發展,通過拓展海洋空間、利用海洋資源先後崛起,成為世界強國,而同期隨著明朝政府最後一次大規模遠洋航行——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結束,封建統治者實施大規模海禁鎖國政策並延續至近代,唐宋時期一度興盛的海上貿易一去不復還,我國與海洋強國失之交臂。
  • 淺談天氣、海洋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
    據統計,目前全球人口有2/3定居在沿海地帶,這就使得海洋災害日趨嚴重,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因而本世紀的最後十年被確定為國際減災十年。經濟的發展和災害的加劇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這也是海洋、大氣、人類活動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樣的歷史時期,世界氣象組織確定今年氣象日的主題為「天氣、海洋與人類活動」就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 中標國家海洋監測中心!曙光先進計算支撐海洋預警
    我國擁有遼闊的海域以及豐富的海洋資源,而近岸海域汙染、海洋生態系統健康不佳等海洋問題卻一直存在。對於此,我們從未停止過對海洋突發事件的研究工作。 做好海洋生態災害預警監測與應急處置工作,將最大程度地減輕海洋生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同時,對相關行業預測業務的準確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全國科技周中的海洋科普活動:走近海洋科學 感受海洋魅力
    航空航天科技項目展示區裡「重器」雲集,展示了標有「中國航天」標識的長徵五號、六號、七號運載火箭,中法海洋衛星等模型。中法海洋衛星是中國和法國合作研製的首顆海洋微波遙感衛星。5月25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海洋生態系統與生物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了「公眾科學日」活動,參與人數近3000名,在活動規模、來訪人次和志願者參與人數等方面,創下了新高。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京舉辦了以海洋防災減災為主題的科普開放日活動。
  • 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問題-環境工程
    摘 要: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汙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並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採取何種防災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
  • 第三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42:海洋油氣開發
    研究進行海洋地質學調查勘測的各種技術手段.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常規海洋地質調查技術、專項調查研究技術和地球物理測量.屬第一類的有:地質取樣、現場觀測、遙感遙測技術、剖面儀、例掃聲吶、海底照像和電視等;專項調查手段包括深海鑽探、潛深觀測等;地球物理調查包括地震、重力、磁力和熱流等項調查.414.海洋地質調查方法有哪些?
  • 一周海洋大事件
    ▲《圍填海管控辦法》等方案審議通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2月5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圍填海管控辦法》《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改革方案。
  •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在青島舉辦
    、中國海洋大學聯合承辦的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在青島舉辦。海洋科學專題營依託海洋所多學科交叉和專業人才優勢,整體設計突出海洋科學研究特色,走進中科院重點實驗室開展海洋課題研究,強調培養營員科學思維和創新精神,增強同學們的團隊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同學們熱愛海洋、保護海洋的情感,提升認識海洋、探索海洋的能力,在探索中感受海洋的魅力,在實踐中體驗科學的樂趣,為培養國家海洋科技創新後備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 劉訓華|論海洋教育研究的學科視域
    海洋教育研究本身,對海洋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大中小學海洋教育體系開發與運用的不可或缺環節。什麼是海洋教育學,它是指以海洋教育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專門學科領域,是海洋各類型知識在教育領域的生產、探究和建構,具有海洋知識普及、海洋人才培養、海洋智力保障、海洋潛力培育等應用性功能。該學科與其他各種專門學問不太一樣的是,有比較強烈的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的功能。
  • 青島:市政府印發海洋大型藻類災害應急預案
    中國氣象報記者林澤磊報導 近日,青島市政府印發了海洋大型藻類災害應急預案。預案要求氣象部門負責應急處置期間氣象信息的監測分析,及時提供實時天氣預報、海上風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信息。  預案要求,應急處置將成立海域和陸域兩個工作組。
  • 中科院海洋所一項目喜獲國家...
    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在全球近海環境中,眾多例子顯示,赤潮對沿海地區海洋經濟、近海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人類食用水產品的安全健康以及海洋生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甚至危及濱海核電安全,是一種全球性的海洋生態災害。理論上,赤潮應急處置可採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進行,但分別存在「難、禁、慢」等瓶頸問題,不滿足「可大規模應用、無二次汙染、見效快」的基本原則。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五年獲佳績
    原標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五年獲佳績 記者從此間正在舉行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上了解到,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五年來屢獲佳績,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點任務穩步推進。
  • 中國海洋大學人文社科發揮智庫作用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韓立民教授團隊多個階段性成果獲得肯定,正是學校海洋人文社科研究發揮自身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水平諮政服務,發揮智庫作用為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海洋大學積極回應國家海洋事業的重大需求和涉海理論及現實問題,主動發揮國家「藍色智庫」作用,服務黨和政府決策、助推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 海洋科學專題營開展海上科學考察科研實踐活動
    ,激發探索海洋的興趣,7月22日,2018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組織營員們登上「創新」號海洋科學考察船,開展海上科學考察科研實踐活動。,以水母災害為切入點介紹食物網結構異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各項工作不斷...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發布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對2019年全國和沿海地方海洋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總結。《報告》指出,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各項工作不斷取得突破,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全面加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