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洋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

2020-12-25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 謝東櫻) 我國是世界上受海洋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具有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損失大等特點。據統計,2001年到2017年,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累計超過2075億元。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在沿海區域快速發展,人口、城市和經濟高度聚集,海洋災害對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資源開發帶來嚴峻挑戰。

2011年「3.11」日本地震海嘯後,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了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相繼完成了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海平面上升等5個災種的國家尺度風險評估和區劃,從宏觀層面初步掌握了我國沿海地區(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災種風險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綜合研究5個災種風險評估和區劃成果,結合不同災種在我國沿海地區發生頻次、致災強度及造成損失等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會同有關單位製作了以沿海縣(區)為單元的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附圖),科學識別了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災害綜合風險分布。

海洋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供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渤海灣底部沿岸、萊州灣沿岸、長江口及杭州灣北部沿岸、浙江南部到福建北部沿岸、珠江口沿岸、雷州半島沿岸及海南島北部部分沿岸是我國海洋災害高風險區域。其中,遼東灣底部及西岸海冰災害風險較高;渤海灣底部沿岸、萊州灣沿岸受溫帶風暴潮災害影響較大,長江口以南前述沿岸受颱風風暴潮災害影響較大;此外,浙江台州和舟山、珠江口以東、海南東部地區海嘯災害潛在風險較大。海平面上升對上述地區亦有不同程度影響,特別是天津市、上海市等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不容忽視。

115中學的同學們參觀海洋衛星遙感業務化應用平臺,聽科研人員講解海洋衛星遙感知識。中國青年網記者 謝東櫻 攝

針對海洋災害高風險地區,有待進一步強化海洋災害防災減災工作,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提升災害風險預警能力,加強隱患排查治理。在涉海空間規劃「多規合一」、海洋自然資源管理、沿海大型工程項目建設等工作中充分考慮海洋災害風險的影響,採取針對性風險管理措施,提高海洋災害風險防範能力。下一步,國家海洋局將繼續開展精細化的市縣尺度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製作大比例尺海洋災害淹沒風險分布圖,劃定海洋災害重點防禦區,有力提升沿海地區海洋災害風險防範能力。

相關焦點

  •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發布海浪和風暴潮藍色警報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根據《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海洋災害應急執行預案》發布海浪Ⅳ級警報(藍色)。受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強熱帶風暴級)北上影響,預計8月4日夜間至5日白天,黃海中部將出現3.0米到4.5米的大浪到巨浪。
  •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
    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應建立相應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工作機構,落實相關責任。    2.1領導小組組成及主要職責    組 長:國家海洋局主管業務領導    副組長: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領導    成 員:中國海監總隊、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管業務領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國家海洋局關於印發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
    ,按照國家海洋局關於開展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安排,廣東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以下稱《規劃》),現印發給你們,並提出以下要求,請一併貫徹執行。              為認真落實國家生態安全政策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的重大改革部署,按照國家海洋局關於開展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安排,廣東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完成《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
  • 海洋固碳作用顯著 國家海洋局將支持海洋碳匯開發
    會議以「陸海統籌論碳匯」為主題,聚焦海洋碳匯研究。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王宏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碳循環和碳匯的研究關乎人類發展,受到國際社會的日益關注。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參與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循環過程,每年吸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固碳作用顯著,潛力巨大。海洋碳匯已成為海洋領域研究的新熱點。
  • 海洋局關於印發《海洋標準化管理辦法
    海洋國家標準項目,按照有關程序和要求經國家海洋局審核同意後,報送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立項;第一起草人須接受國家標準項目的立項評估。海洋行業標準項目,管理部門向社會公示10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的,經國家海洋局批准立項,由國家海洋局下達海洋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
  • 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開放
    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開放 2021-01-0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水利部 農業部 林業局 氣象局 海洋局關於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局),住建廳(委、局),交通廳(局、委),水利(務)廳(局),農業廳(委、局),林業廳(局),氣象局,海洋廳(局):  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統籌開展全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氣象局、海洋局聯合制定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以下簡稱《戰略》)。
  • 中國基本摸清近海海洋環境資源「家底」
    新華網北京10月26日電(餘曉潔 陳卓忻)「中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
  • 重慶13區縣列入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一級(紅色預警)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日(16日)16時,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重慶市氣象局聯合發布全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7月16日20時至7月17日20時,開州、巫溪、城口、雲陽、奉節、萬州、梁平、墊江、石柱、彭水、武隆、豐都、酉陽屬於高風險地區,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為一級(紅色預警); 巫山、忠縣、黔江、合川、銅梁、潼南、永川、大足、榮昌、北碚屬於高風險地區,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為二級(橙色預警); 涪陵
  •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21日率團訪問泰國農業大學
    12月21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率團訪問了泰國農業大學,受到了泰方的熱情接待。其間,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餘興光與泰國農業大學校長烏德猜·卡比拉幹察拿共同籤署了《泰國灣西南岸中—泰綜合海洋觀測站建設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劉賜貴出席了籤字儀式。
  • 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啟動
    今天,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國際卓越中心「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正式啟動。該卓越中心的設立是實施聯合國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氣候變化應對巴黎協定、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全球重大發展議程的重要舉措。
  • 2018國家海洋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大綱
    2018國家海洋局事業單位招聘416人公告國家海洋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海洋局有關規定,結合海洋工作實際需要,對應聘人員進行的海洋基礎知識、綜合能力等方面的測試考試科目為海洋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測試,試卷分值為各100分。筆試最終結果,海洋基礎知識佔40%,綜合能力測試佔60%。(二)筆試用時:海洋基礎知識筆試60分鐘,綜合能力測試90分鐘,分為兩個階段進行。(三)試卷題型:海洋基礎知識筆試題型可採取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和案例分析題等多種形式;綜合能力測試筆試題型為選擇題。
  • 一周海洋大事件
    ▲《圍填海管控辦法》等方案審議通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2月5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圍填海管控辦法》《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改革方案。
  • 中國海油綠色消油劑獲國家海洋局分散劑核准認證
    近日,隸屬於中國海油旗下中海油環保公司的中海油環保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自主研發的環境友好型消油劑已獲國家海洋局分散劑核准認證,該產品將在國家海洋局管轄海域內使用。   消油劑是處置溢油事故應急、減輕溢油汙染的有效手段。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消油劑主要成分多為化學表面活性劑,其本身難以降解對水生生物的毒害效應。
  • 【專題突破】國家海洋意識越來越強,海洋災害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一...
    (隨機抽取)  海洋災害,是指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海洋災害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下面就讓我們來重點了解其中一部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赤潮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三點:①控制海域的富營養化程度,提高汙水利用率,合理開發海洋養殖業;②人工改善水體和底質環境;③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來物種的引入。
  • 鄒積亮、楊永斌:歐盟國家突發事件風險分析
    該方法試圖運用統一手段來評估各類風險事件的風險等級,從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損害規模兩個維度衡量風險水平,將各類風險置於同一張風險矩陣圖中,並基於地理信息技術繪製風險地圖。如何衡量風險事件可能帶來的損害規模是《公民保護中風險分析的方法》的重點內容之一。
  • 2016 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依然嚴重近日,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向社會公布《2016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南海區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主要河口海洋沉積物質量狀況維持穩定。去年南海海洋生物群落結構基本穩定,近岸局部海域海洋生物密度偏低,監測的近岸海域典型生態系統半數處於亞健康狀況,其中包括珠江口河口、大亞灣、廣西北海海草床生態系統等。南海各國家級海洋保護區環境質量較好,區內珊瑚礁、紅樹林、海島生態系統及海洋自然景觀等主要保護對象或保護目標基本保持穩定,75%的保護區活珊瑚覆蓋度與前年相比有所增加。
  • 北師大史培軍教授團隊:綜合災害風險防範凝聚力理論與實踐
    在綜合災害風險防範研究中,史培軍等引入了「凝聚力」概念,初步構建了社會–生態系統綜合災害風險防範凝聚力這一理論的框架,發展了許多可供借鑑的模式及範式。  1.
  • 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平臺名單發布
    13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14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15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16巖漿作用成礦與找礦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長安大學17黃土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18沉積盆地與油氣資源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19生態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20海洋生態監測與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家海洋局東海監測中心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新華網北京9月4日電(記者崔清新、張藝)在北京舉行的第33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4日通過並發表了《北京宣言》,強調為了人類長久的福祉,應該充分認識到海洋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確保人類和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說,這次會議有利於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加強國際海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