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為災難,法西斯國家對其他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其他國家成立了反法西斯同盟,開始聯手對抗法西斯國家。盟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後才艱難的擊敗軸心國,取得了二戰的勝利。軸心國中的義大利由於換隊友換的及時,所以在二戰過後並沒有被佔領,而德國被分區佔領,分裂為東德、西德。其實美、英、蘇、中四國曾經計劃瓜分日本,只不過其他三國吃相太過難堪,留給中國一塊燙手山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
1:同盟國計劃瓜分日本
1945年5月,納粹德國宣布投降後,美軍開始重估對日的問題。由於先後發生了硫磺島戰役、衝繩戰役,美軍佔領日本本土的難度非常大,至少需要23個師(80多萬人)才能勉強維持美軍在日本的控制。美國陷入了兩難的底部,如果放棄,那麼受軍國主義洗腦的日本軍民很有可能捲土重來;如果堅持攻擊,那必定捲入國內輿論的漩渦,民眾會滋生反戰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杜魯門就想到了盟國,希望美、英、中、蘇共同佔領日本。80萬多人經過四國平攤,那麼難度、壓力都會變小。
佔領日本其實也是有原因的,納粹德國就被美國、蘇聯所接管,把德國一分為二,美國控制西德、蘇聯控制東德。這種情況下,能夠有效的壓制德國反抗情緒,繼而維持世界治安。要知道一戰是德國發起的,在戰敗後缺少對德國的壓制,以至於德國再次發起了二戰。盟國也怕德國再引爆三戰,所以把德國分裂了。日本的情況比德國還要嚴重,軍國主義已經到了無藥可治的地步,必須分區佔領。
在分區佔領日本的時候,美國把自己的鐵桿盟友英國拉了進來,並且一度想要拉中國入場。因為當時中國還是比較複雜的,拉中國入場也有扶持國民黨的意思。但是在區域分配的時候,中國落了一個燙手山芋。
2:美國劃定佔領區域
美國在確定盟國佔領區域的時候,把日本分為四大區,具體情況如下:
美國佔領區:美國計劃佔領大島本州,這是日本的核心區域,包括東京在內的一系列發達區域。如果美國佔領了這裡,那麼能很好的控制日本的經濟、政治。
英國佔領區:英國計劃佔領包括廣島、長崎在內的九州島,其區域內的工業十分發達,佔日本全國總比重較高,包括著名的三菱企業。
蘇聯佔領區:蘇聯佔領的區域比較大,包括北海道、本州北部地區。北海道就不說了,這個地方太出名了。蘇聯佔領區的特點是工業較弱,但是農業生產豐富、土地廣闊、出口經濟較高。
中國佔領區:其他三國的吃相太過難看,他們把好地方全部拿走,只留了一塊燙手山芋。因為中國的佔領區為四國島,土地面積是四國之中最小的,而且截至目前四國島的工業佔全國總比重的2.8%,完全是一個落後農業區。拿了這塊地,那麼就需要付出很大的軍費開支,同時註定得不到什麼好處,而且還處處受英美轄制。
很多人說國民政府忙於內戰,放棄了一塊大好地盤,這話其實不對,因為這塊地盤並不好,投入與收穫完全不成正比。中國要出13萬人才能拿到一塊落後的農業區,這並不划算,反而是花錢給美國辦好事。美國輕鬆解決對日問題,同時還能收穫最大的果實。
3:佔領計劃流產
佔領計劃最終還是流產了,因為人家連這一塊爛地也不願意給你。中國雖然想要配合美國的行動佔領日本,但是時任盟軍中國區參謀長阿爾伯特·科蒂·魏德邁反對中國佔領日本,因此中國沒能出兵。美國和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英國、蘇聯等國成立了「遠東委員會」,規定了日本的事務一切以美國的最高統帥指揮,所有的決定權都賦予給麥克阿瑟。
同時為了扶持美國在亞洲的影響,美國還是偏袒日本,並且決定單獨佔領日本,不再複製德國那種分區佔領的模式,排斥其他國家派兵。1951年9月8日,美、日先後籤訂舊金山對日合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規定美軍繼續留駐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