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急診,我們幾個值班醫生常遇到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凌晨拿著孩子大便來化驗的父親們。
凌晨3點到6點間,常有焦急的新手父親拿著一杯子稀稀爛爛的大便來敲門,然後很有經驗的說,醫生,寶寶剛拉的大便,新鮮的,趕緊給開個單子化驗一下,要全套的,連病毒、乳糖一起查的那種。
半小時後,孩子爸爸拿著單子,碎碎念,什麼都正常,為什麼還是拉?
此時又來一個拿著保鮮袋裝著大便的父親,也要求化驗大便。聽到我跟前一個父親講病情,他特激動的說,我家孩子也這樣。然後兩人在急診診室門口親切的交流起來。
短短1個小時,門口4個父親聚在一起聊孩子的大便,那場面比診室看病還熱鬧。
也許有人覺得這畫面很搞笑,但卻真實存在,而且不是個例。
很多純母乳餵養的新手父母,面對孩子稀稀爛爛的大便,就特別糾結,特別焦慮。
本身哺乳期的母親就比較玻璃心,孩子每天拉的次數多,性狀稀,再聽寶媽群裡的過來人說兩句,再跟別人家孩子黃燦燦的臘腸樣大便對比一下,覺得孩子病的真是很厲害,於是到處求醫。
只要大便有一點跟昨天不一樣就送去化驗,生怕錯過一個細菌,一個病毒。
醫生開了藥,上百度查一下,這個副作用大,不能長期吃,寶媽群裡一問,誰家娃當初拉肚子厲害,吃進口的益生菌吃好了,推薦去買,於是又丟掉了醫生開的藥。吃了2天,還沒好,又換一個醫生,如果跟上次那個醫生講的不一樣,肯定有問題,再換一個醫生參考下。
於是反覆折騰,孩子大便依舊如常。
產後母親情緒本身比較敏感,特別對於新手父母,之前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加上目前信息爆炸時代,各類科普、各類育兒經驗,各類寶媽群,母嬰店天花亂墜的經驗之談,眾說紛紜,沒有醫學基礎的新手母親不知道該信哪家言。
腹瀉是一種病,是指多種病原、多種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一組消化道疾病。
純母乳餵養,未加輔食的孩子,大便稀稀的,總不成形,就沒拉過成條的大便,每天拉五六次,算腹瀉嗎?
由於純母乳餵養,吸收較完全,很少食物殘渣排出,所以大便稀稀的,而且偶爾的糞便中有奶瓣,也是正常的,那是未消化的高蛋白物質。
孩子用力展勁、或者放屁都帶出屎,大便裡面總有泡泡算腹瀉嗎?
孩子在由於消化功能不完善,有些高蛋白東西不能完全消化,過程中產生氣體,會腹出現腹脹,氣體隨著大便排出,所以出現放屁帶出屎,所以大便裡面總有泡泡,是正常的。
寶寶大便是綠色的,是腹瀉嗎?
一般來說,胎便是黑綠色的,是正常的。
寶寶吃了含強化鐵的米粉,或者母親吃了含鐵豐富的食物,寶寶的大便深綠色的,是正常的。
青綠色的稀水樣便可能是輪狀病毒或者諾如病毒感染,這才是腹瀉。
腹瀉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
感染性常見的有細菌性、病毒性。真菌性較少見。
細菌性腸炎,一般有發熱、裡急後重,腹痛、解粘液血便,大便化驗可見白細胞,紅細胞。
病毒性腸炎,一般是發熱、嘔吐、噴射狀稀水便,蛋花湯樣、次數多,尿少等。
非感染性的最常見過敏性腸炎。孩子一般不發熱,年齡較小,大便有黏液,甚至有血絲,常有溼疹,特別是母親進食海鮮、魚蝦等高蛋白之後,大便血絲就更多。食物迴避是確診方法,就是只要不吃高蛋白的過敏的東西,大便就好了,一吃又糟糕,就能確診。
最好區分的方法就是化驗大便。大便包括常規,乳糖、病毒等等。
治療就不說了,聽醫生的。而且是兒科醫生的。畢竟隔行如隔山。隔科也隔著河。
所以遇到你覺得不對勁的屎,先淡定的判斷一下,是否是腹瀉,如果按照上面講述的,是正常屎,就別去折騰孩子跟老公。
如果那坨屎符合腹瀉的標準,就帶來醫院化驗一下,聽取醫生專業的意見。
醫生給的意見,如果你還有懷疑,別找百度,別問寶媽群,更別聽母嬰店導購,你要是夠精力鑽研,買本兒科學教材,或者上知網查查文獻,我們的知識大部分從那裡獲得的,這總該信了吧。
我們別去責備一個愛孩子的母親,因為她們比誰都希望孩子健健康康。正因為愛孩子,才想給孩子最好的治療,只是有時候,愛過頭反而愛的太沉重。
有時候比疾病更難治癒的是情緒。
願我們都能給更多的愛跟理解給孩子母親,科學育兒,助力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