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醫生如何從寶寶大便中找到疾病「元兇」

2021-01-16 崔玉濤的育學園

沒當媽媽之前,小編絕對想像不到,自己有一天會為了大便如此痴狂。

寶寶沒大便,媽媽心裡就像有塊石頭落不了地。寶寶大便了,媽媽趕緊仔細觀察不說,還得給全家發通告:今天的大便特別好呢!

而一旦大便拉得幹了,馬上擔心是不是便秘;稀了,又擔心是腹瀉;拉太多,擔心吸收不好;拉太少,擔心吃的不夠……唉,寶寶拉個大便,簡直太牽動媽媽的心了。這都是因為,大便是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啊。

那麼大便是如何反應寶寶健康狀況,又是如何幫助醫生做診斷的呢?

今天小編就請育學園診所的檢驗科主任穆煜醫生來揭開,藏在寶寶大便中的秘密。



穆煜

北京育學園兒科診所 檢驗科主任

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醫學檢驗系,於2002年獲得了醫學學士學位;

在各類學術期刊及會議上發表過論文,目前為副主任技師職稱;

有多年的臨床檢驗工作經驗,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工作近15年;

曾參加過美國臨床病理家協會(CAP)及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CAHO)實驗室認證工作的籌備和現場檢查工作。是北京市朝陽區醫院管理局質量控制小組成員。不僅對血液、生化、免疫、體液分析等常規試驗檢測非常熟悉,還對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血庫及PCR分子檢測等都有較為豐富的經驗。




作為寶寶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吃喝拉撒睡」五項內容之一的「拉」,可能是很多家長朋友最揪心的事。

雖然拉出來的大便,以人體代謝「垃圾」的面目存在。但其實,大便不僅可以反應出食物吃得多少、種類,還可以反應出消化系統的功能。通過專業人員的檢測,大便就能變廢為「寶」。

寶寶生病時,檢測大便能夠找出致病的「元兇」、判斷疾病的類型,幫助我們的兒科醫生快速診斷病因、治療疾病。

今天我就從檢驗醫生的角度講一講,在一坨坨大便裡,能挖掘出哪些有價值的「寶」來。


大便裡面有什麼?

正常糞便主要由消化後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的腸道細菌、無機鹽和水組成。

因為吃進體內的食物要經歷口腔、食道、胃、肝膽、小腸、大腸、直腸、肛門整個消化道的各種「洗禮」之後,才會排出體外,所以當消化系統出現問題時,不同病原體或疾病相關的特異性標記物,就有可能混雜在糞便中一起排出體外,由檢驗醫生通過專業的方法檢測出來。

上圖是我們體內消化系統工作的示意圖。

通常,我們可以:

根據大便的性狀和顏色,間接判斷出胃腸、肝膽系統的功能狀況;

通過對大便中細胞成分的分析,了解消化道有無炎症、出血、寄生蟲感染等情況;

經由細菌培養、病毒抗原檢測或核酸檢測的方法,檢查糞便中有無致病菌大量繁殖、有無腸道病毒感染,評估腸道菌群是否存在失調、紊亂的情況。


便常規報告單怎麼看?

這是一份包括大便常規、寄生蟲/蟲卵、潛血項目的檢驗報告單模板。接下來,我就一項一項地為大家詳細介紹,大便檢查的各項內容。

項目一:顏色

正常成人的大便剛剛排出時為黃褐色;新生兒的胎便多為墨綠色或棕黑色;嬰兒的大便可呈黃色、金黃色或淡綠色。

不過,如果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糞便中的色素會被氧化,導致顏色加深。

棕黃色、黃綠色、綠色、金黃色的大便對於寶寶來說,基本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寶寶的大便出現黑色、灰/白色、紅色,三種顏色中的任意一種,家長就要關注了。

為什麼這幾種顏色的大便需要關注呢?


如果寶寶(非新生兒)大便是黑色的,近期也沒有進食過血豆腐、鐵劑等富含鐵的食物和藥物,那麼要考慮,是否有上消化道的大量出血。

因為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經過消化道後,裡面的鐵元素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與腸內產生的硫化物結合成硫化鐵,呈現黑色。

一般上消化道出血量達到50-75ml時,糞便可變為黑色、質軟、富有光澤的樣子,宛如鋪路用的柏油,就是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時典型的「柏油便」。


也叫做白陶土樣大便,多見於膽管梗阻

因為進入腸內的膽汁減少或缺失,無糞便色素生成,就會使寶寶的大便呈白色、灰白色。

爸爸媽媽一旦發現這種情況,應該儘快諮詢醫生,排除可能的病變。


如果是大便表面上沾有鮮血或血絲,很有可能是寶寶有肛裂的情況;如果是大便中混有血液,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

不過,當寶寶過多食用西瓜、蕃茄、胡蘿蔔、紅辣椒等深色食品,糞便也可能呈出紅色。家長需要注意區分。

總之,發現寶寶大便呈現異常顏色時,家長應儘快根據飲食等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如果懷疑與健康狀況有關,一定要帶寶寶就醫檢查。

 

項目二:性狀

對於大便的描述,有一個著名的「布裡斯託分類法」(如下圖)。它形象地將不同性狀的大便做了分類:

 

I型:花生豆形。大便是一個個的小硬球,通常排便比較困難,多見於便秘;

II型:葡萄串形。整條的大便,表面較乾燥,有顆粒狀凸起,屬於較幹硬的大便;

III型:玉米棒形。成型的整條大便,表面較幹有細小裂紋,屬於較幹的大便;

IV型:小香腸形。條狀的大便,光滑、柔軟、溼潤,屬於比較理想的大便;

V型:炸雞塊形。不規則形,有邊角的塊狀大便,質地鬆軟,也是比較正常的大便;

VI型:芝麻醬形。不成形,呈比較粘稠的糊狀,多見於添加輔食之前的嬰幼兒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成人;

VII型:雞蛋湯樣。水樣便,基本無固體成分或含有整塊的未消化食物、奶瓣,可伴有粘液,多見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腹瀉。


一般來說,在便常規報告單中,我們檢驗醫生是這樣描述的:

今後再看到檢驗報告時,家長朋友們可以根據寶寶大便的性狀,對號入座,大體做一個初步判斷,這樣也便於和兒科醫生做進一步的交流。


項目三:白細胞、紅細胞、寄生蟲及蟲卵等

通常情況下,大便中的細胞、寄生蟲及蟲卵、細菌等是無法由肉眼鑑別的,必須通過醫用光學顯微鏡放大數百甚至上千倍之後,才能進行檢測。

正常大便中,一般不會見到完整的細胞或只能偶見少量細胞。當醫生懷疑寶寶有致病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時,就需要通過檢查大便中的各種成分進行區分:

如果大便中檢出大量的紅細胞、白細胞,多見於由細菌導致的腸炎、痢疾

如果看到了寄生蟲或蟲卵,則可以診斷腸道寄生蟲感染

出現大量未吸收的脂肪滴,則提示嬰幼兒消化不良或食物不耐受

下圖是醫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大便中的白細胞和紅細胞:

這是一些大便中常見的寄生蟲卵:


項目四:潛血

潛血試驗又稱隱血試驗,顧名思義,這項試驗查的是寶寶大便中是否存在少量的、不容易被檢測到的血液。

前面我們講大便顏色時提到過:如果是發生在上消化道的出血,或者出血的量比較少,又或者有其它深顏色食物幹擾的情況下,如何判斷大便中是否含有血液就成了問題。

通過顯微鏡檢查,檢驗醫生只能找出大便中比較典型的、完整的紅細胞。對於已經被破壞的、或者很少量的紅細胞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藉助潛血試驗,利用化學或免疫學方法特異性地檢測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成分,發現它們的蹤跡。

即使紅細胞已經破碎,只要其中的血紅蛋白還存在於大便中,就可以檢測出來。目前的試劑可以靈敏地檢測出消化道中2-5毫升的微量出血。


送檢大便需要注意什麼?

由於大便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加之離開體內後環境、溫度發生變化,大便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寄生蟲等很快會死亡、崩解,無法再通過顯微鏡檢查進行檢測。

所以家長朋友們留取寶寶的大便樣本準備進行便常規檢查時,一定要注意儘快送檢。原則上是越「新鮮」越好,不要超過2個小時。如果情況允許,我們建議在醫院現場留樣,立即檢測。

這裡要區別一下,進行腸道菌群檢測時,寄送樣本取樣後是放在保存液中的,保存液能將細菌殺死並保存住核酸用於檢測,因此可以在室溫情況下保存7天。這種情況和我們通常的大便常規等標本送檢要求是不同的。

還要提醒各位家長,由於紙尿褲的吸水能力很強,極容易將大便中的水分、固體成分一股腦地吸附到內層。不但無法判斷大便的正常性狀,也很難再提取到有意義的待檢成分。

因此,如果寶寶還穿著紙尿褲,需要在紙尿褲上取大便樣本時,家長可以臨時在寶寶的小屁屁和紙尿褲之間墊一層保鮮膜。待寶寶拉臭臭之後,將保鮮膜和上面的大便一起送檢即可。

總結起來,送檢寶寶大便需要注意這5點:


上面介紹的便常規、潛血、寄生蟲/蟲卵檢查,可以間接地幫助我們判斷寶寶胃腸、肝膽系統的功能狀況;了解消化道有無炎症、出血、寄生蟲感染等情況。

但有些情況下,兒科醫生還需要確定,導致寶寶腹瀉的是病菌還是病毒;當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時候,還可能需要檢測哪一類藥物可以有效地消滅致病菌;寶寶出現排便不規律、消化吸收不好時,要判斷是否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的情況。

這些時候,我們檢驗醫生還可以對大便進行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病原體快速檢測,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以及腸道菌群評估。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讓大家了解到,臭臭的大便不僅在家長眼中是寶寶健康的晴雨表,在檢驗醫生的手中,也是一塊「寶」。我們能從中發現有價值的線索,幫兒科醫生和家長找出病因,為寶寶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編第一想說,醫生認真的樣子,好帥~~~

然後還要提醒家長,送檢大便一定不能把整個紙尿褲都拿著到醫院,那樣就化驗不出來了。

小編個人的方法是:

不太稀的大便,拉完馬上用一次性塑料勺(或礦泉水瓶蓋)舀起,拿保鮮膜一包,密封且便於攜帶。

用坐便器的話,坐便器中不要放水、墊紙等其他東西,墊好塑膠袋,拉完直接兜起來。

如果同時也有尿,就巴拉巴拉,取中間部位純純的大便(個人做法哈,僅供參考)。

但如果是特別稀的水樣便就不行了,還是得帶著寶寶到醫院現場留樣。

大家有什麼經驗和問題,都歡迎留言交流哦。




北京崔玉濤育學園兒科診所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冠捷大廈一層

如果您需要預約線下就診,可撥打:

預約電話010-87418800

客服工作時間:周一至周日8:00——19:00

育學園的開診時間:每天 9:00——17:00

授權聲明: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合作郵箱:marketing@drcuiyutao.com

相關焦點

  • 寶寶大便中帶血絲是怎麼回事?該如何護理寶寶大便帶血絲?
    很多新手爸媽會通過觀察新生兒的便便情況,了解寶寶的消化狀況,將其作為查看寶寶健康的重要依據。有些新手奶爸奶媽會驚訝地發現,寶寶的大便竟然帶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需要如何護理呢?下面跟隨喜芽孕育的黃大夫一起來看看。
  • 最危險的「大便類型」找到了!寶寶拉出這種,建議立即治療
    父母難當,小月齡寶寶的父母更難當。 一邊操心著寶寶發育,一邊憂心著寶寶疾病,生怕一個不留神,耽誤了寶寶。 但由於缺乏相關知識,大部分家長並不能準確判斷,比如下面這種情況: 原本乖巧聽話的寶寶,突然莫名地哭鬧,甚至不斷地踹自己的小腿,或用小手捂著肚子。鬧一會後安靜了些,但沒過多久,又開始了......
  • 兒科醫生說--寶寶大便有血怎麼辦?
    寶媽問:你好,張醫生,我家男寶,3個月15天,體重6.25KG,精神,食慾正常,每天大便3-4次,一直母乳餵養居多,第二個月開始晚上一餐配方奶,混合餵養,上周發現大便帶血絲(圖片1,2張裡圈住地方),檢查了肛門附近沒破損,大便有點水,還有泡沫,偏深黃色,帶臭,驗了一次大便,但血絲持續斷斷續續
  • 寶寶大便有粘液怎麼回事 寶寶拉鼻涕狀大便怎麼回事
    大家都知道,寶寶身體抵抗力比較弱,平時感冒發燒也是很常見的疾病,寶寶大便就可以判斷出寶寶的身體健康狀況,寶寶大便有血絲,寶寶大便有泡沫都是很正常的,那麼,寶寶拉鼻涕狀大便怎麼回事?來了解一下吧。
  • 寶寶大便的氣味、顏色中暗藏的疾病信號
    氣味:酸臭的便便:輔食添加前寶寶的大便會略有酸味。如果大便有明顯的酸臭味,可能因為進食了酸味的食物,或者與脂肪類和澱粉類食物消化不良有關。腥臭的便便:腥臭味的大便通常可能是感染或非感染性腹瀉。明顯腥臭味的大便通常表示消化系統有出血。臭雞蛋味的便便:臭雞蛋味的大便也被形容成奇臭無比的大便,這通常與蛋白質食物攝入過多有關。顏色:黑色的便便:黑色食物和鐵劑或含鐵豐富的食物容易讓大便變黑。胃和十二指腸出血,量又不是很多,大便也會呈現黑色。
  • 寶寶皮膚瘙癢、出疹子,元兇竟然是它
    前兩天鄰居家的寶寶一直哭鬧,家裡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過來問我,我仔細了解後也沒發現什麼問題,直到有天去到她家裡,才找到元兇--寶寶的衣服!嬰兒的肌膚是成人的1/10,肌膚的調節能力和抵抗能力都還很差,衣物中的有害物質很容易被嬰兒吸收。比如染料或衣櫃中游離的甲醛、汙漬或糞便中殘留的細菌、衣物中殘留的未洗淨的洗滌劑,都會使皮膚屏障功能尚未發育完全的嬰兒出現過敏皮炎等症狀。
  • 寶寶大便見「紅」有五種可能
    寶寶大便見「紅」即大便出現血,遇上這種情況,通常讓家長擔心不已。其實,寶寶大便帶血多數只是小問題,並不可怕,一般發現得早很快就會治癒。關鍵一點是先要找出原因。那麼,寶寶大便帶血有哪些原因?應該怎麼解決呢?
  • 大便是寶寶健康的晴雨表,如何從中看出門道,新手爸媽學習下
    作為育嬰師這麼多年,我接觸最多的是寶寶的健康問題。寶寶出生的頭一年,因為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很多時候即便生病了也無法及時被爸媽發現。有經驗的父母會根據寶寶的一些情況來判斷寶寶的健康狀態,及時處理後甚至可以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
  • 細觀察,寶寶11種大便預示不同疾病
    說明胎兒將胎便排在了羊水中,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最大可能是胎兒缺氧窒息造成的。應對措施:定期檢查,臨產前關注胎兒異常胎動。【2--新生兒24小時不排便】足月的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都沒有排出胎便。應對措施:請醫生檢查孩子是否有消化道先天畸形。【3--新生兒灰白便】寶寶從出生拉的就是灰白色或陶土色大便,一直沒有黃色,但小便呈黃色。
  • 千萬不要成為寶寶的大便「奴隸」
    經常有家長因為寶寶的「大便異常」來看我門診,說寶寶的大便顏色和性狀不正常,問是不是寶寶消化不良?或寶寶患了腸胃炎?甚至有些家長一看到寶寶大便就緊張,也帶寶寶看了很多醫生。那寶寶的大便是否正常呢?什麼情況下需要帶寶寶看醫生呢?歡迎參考:兒科醫生說-千萬不要成為寶寶大便的奴隸。
  • 寶寶大便顏色,暗藏疾病信號!哪幾種需要去醫院?
    ■ 疾病幹擾便便顏色肝膽、胃腸道疾病,會改變便便的顏色。尤其膽汁的分泌,會讓便便呈現黃綠色;而便便在腸道的時間越長,腸道內的細菌作用越久,顏色越深。因此,大便顏色也是寶寶身體狀態,免費的健康指示燈!如果生後48小時還未見任何排出物,要諮詢醫生「寶寶是否在媽媽肚子裡出來時就排大便了?」。支招:增加餵養頻率及按揉腹部,助力寶寶腸道蠕動,促進胎便排出。如果通便過程不順利,必要時需要小兒外科進一步做專業檢查。
  • 寶寶大便陶土色多見於哪幾種疾病?
    當寶寶出現大便陶土色,伴有腹痛或者是以黃疸為首發,這種情況最常見於膽道閉鎖。膽道閉鎖是小兒外科最重要的外科疾病。寶寶出現的大便陶土色,常常主要是由於膽道出現梗阻,從而造成的膽汁色素無法排洩而引起的黃疸性疾病出現的症狀。其原因和遺傳、環境、肝疾病等等是有直接關係的。所以,當寶寶出現症狀時,要及時的對症治療,以免引起併發症的出現。
  • 寶寶拉的臭臭該如何分辨身體是否健康?嬰兒大便顏色異常的分類介紹!
    一、黑色柏油狀這種大便有個典型的特徵:亮黑。如果寶寶患有出血性十二指腸潰瘍或者慢性胃炎的話,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顯現黑色的是硫化亞鐵,其形成原因是血紅蛋白與硫化物發生化學反應,顏色發亮則是腸液在硫化亞鐵刺激下過度分泌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黑色的大便都提示胃腸疾病。
  • 寶寶大便中你不知道的健康密碼,一張圖教你看懂!
    寶寶大便是很多家長都會關心的問題,寶寶的大便能夠即時反應寶寶的健康狀況,大便的次數、形狀、顏色都從不同方面反映著寶寶的不同問題,如何跟據寶寶的大便來判斷寶寶的健康狀況呢?若寶寶出生後超過24小時未排便,應考慮寶寶患有身體疾病,父母要及時向醫生諮詢。從寶寶成長3—4天開始,寶寶的胎便會逐步衍變為普通嬰兒糞便,此時寶寶排便頻率約為4—5次/天,隨著寶寶增長,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為2—4次/天,不同的寶寶排便的次數不同,只要寶寶狀態良好,該階段家長不必過於看重寶寶的排便次數,而應注意觀察寶寶大便的形狀、顏色、味道等。
  • 「三高」的元兇找到了,提醒:遠離心血管疾病,三種食物最好別吃
    它們已經成為困擾中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殺手」,據醫學衛生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因疾病死亡人數中「三高」患者佔比高達70%,中國因「三高」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更是高達80%左右。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0%,醫療資源僅佔2%,面對醫療資源的壓力和「三高」的威脅,如何預防和治療這些慢性疾病已經成為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
  • 寶寶大便發白 警惕膽道閉鎖
    如果寶寶出生後兩周黃疸還沒消退,大便又呈白陶土色,家長就該高度警惕了,要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膽道閉鎖。據天津市兒童醫院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60至80個膽汁淤積性黃疸患兒到該院外科治療,其中絕大多數是膽道閉鎖兒。該院外科主任醫師詹江華表示,葛西手術的窗口期是小寶寶出生後的60天以內,一旦錯過,只有肝移植能救孩子。
  • 寶寶大便發白可能有情況
    本報訊 (記者 張昭)如果寶寶出生後兩周黃疸還沒消退,大便又呈白陶土色,家長就該高度警惕了,要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膽道閉鎖。據天津市兒童醫院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60-80個膽汁淤積性黃疸患兒到該院外科治療,其中絕大多數是膽道閉鎖兒。該院外科主任醫師詹江華表示,葛西手術的窗口期是小寶寶出生後的60天以內,一旦錯過,只有肝移植能救孩子。
  • 兒科醫生說--寶寶便秘怎麼辦?
    引起寶寶便秘是原因有很多,比如寶寶的飲食中纖維素豐富的食物過少,喝水少;或需要拉大便時寶寶不願意或不敢去拉大便,比如剛去幼兒園的寶寶不習慣學校的洗手間。 家長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以打破便秘的惡性循環,多吃些含纖維素豐富是食物,喝多些水分,讓寶寶在輕鬆的環境下去洗手間: ●多吃含纖維素豐富是食物:比如水果和蔬菜類,水果中特別是西梅、梨、蘋果、香蕉,蔬菜類特別是青豆、豌豆、胡蘿蔔等; ●給寶寶充足的水分; ●教會寶寶正確使用洗手間:比如在每日固定的時間讓寶寶去洗手間,用寶寶專用的便池,如用成人的便池最好要在寶寶的腳下墊些支撐物
  • 牛奶竟是寶寶長溼疹的元兇?_嬰兒疾病_育兒_太平洋親子網
    牛奶竟是寶寶長溼疹的元兇?寶寶受過溼疹困擾的家長都知道,溼疹可不好對付。很多媽媽常常在與溼疹的「抗戰」中自己亂了陣腳,到處尋找偏方,讓寶寶成了各種藥膏的試驗品。  案例  果果媽由於個頭比較瘦小,生產後奶水非常少,果果出生後才吃了幾天的母乳,媽媽就無奈地將母乳餵養改成了人工餵養。
  • 通過寶寶大便識疾病,如果出現這幾種,家長們要引起注意了!
    在寶寶的大便中發現很多未經消化的奶塊兒,這樣的大便一般被我們稱為蛋花大便,這種大便在寶寶吃奶粉,喝牛奶是比較常見的。寶寶在出現這種情況,是媽媽應該調整飲食結構,將寶寶的奶粉稀釋,減少每次餵奶粉的定量,增加餵奶粉的次數。持續幾天看效果,如果效果沒有好轉前,需要就醫治療。3、水樣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