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恩派是當前教會影響最大、爭議最多的一種屬靈運動,信徒幾乎遍及所有主流宗派,而且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靈恩派並非現代教會的產物,其實早在初代教會時期,有位叫孟他努的異端,就帶有強烈的靈恩色彩,他也被不少人視為靈恩運動的祖師爺。
而在宗教改革時期,英國興起了貴格派,其敬拜方式也帶有一定的靈恩色彩。但是古代的靈恩運動並非主流,在掌握世俗權力的大公教會打壓下,很難形成氣候。
啟蒙運動後,西方教會的影響力出現動搖,對社會的控制力逐漸下降,加上個人主義思潮的盛行,原有的大公教會遭到衝擊,不但自由派思想流行,一些古代的異端又死灰復燃。而靈恩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
一般認為,現代靈恩派出現在1901年,由美國脫離「火洗教會」的一名傳道人巴罕(PARHAM)倡導的。而在之後的發展中,一共興起了三波浪潮。
第一波被稱為「五旬節運動」。他們以受聖靈之浸為第二次祝福,以說方言為受聖靈之浸的標誌,強調聖經靈感、立即成聖、神醫等;個別極端派別不承認皈信基督是聖靈內住的結果,主張先信、再受靈浸,即得救者必須說方言。
第二波被稱為「靈恩運動」。他們呼籲基督徒反覆受聖靈之浸,重視聖靈恩賜,承認靈恩不能代替聖靈的果子。一部分極端派別主張受靈浸必然說方言;另一部分認為受靈浸不一定說方言,可以獲得其他恩賜;還有一部分認為反覆靈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逐漸成聖,獲得能力是附帶的恩賜。
第三波被稱為「葡萄園運動」。他們大力提倡權能布道,高舉「醫病趕鬼」,高舉聖靈,高舉經歷。不注重真理的基礎,不注重辨別,因此造成了教會道路的偏差,製造了教會的混亂。
經過三波靈恩運動,靈恩派大規模發展,截至2011年的統計:靈恩基督徒最多的是分布在拉丁美洲(一億6000萬)、非洲(1億3000萬),和亞洲(1億3000萬),天主教中的靈恩更新運動的人數約有1億2000萬,約佔天主教的百分之十。
在中國早在民國時期就有靈恩派傳入,神召會當年就在中國大行其道,不少城市鄉村都有他們的布道所。當時中國新興的基督宗派中,像耶穌家庭、真耶穌教會都帶有強烈的靈恩色彩。由此也可看出,靈恩派在中國一直都有深厚的發展土壤。
到了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深入,各種靈恩派(港臺、韓國、東南亞、歐美都有)趁機而入,一些本土的組織也死灰復燃。由於對靈恩派有錯誤的認知,一些信徒難免會對其有負面看法,但要明確的是,不是所有的靈恩派都是錯誤的,有些溫和的靈恩運動不但注重《聖經》權威,在靈修上的頗有心得,對於個人生命成長是有好處的。
真正要防範的乃是極端靈恩派,它們片面高舉「聖靈的恩賜」,弱化《聖經》的權威,追求各種神跡奇事,給教會帶來混亂。
有的極端靈恩派除了上述特點外,還與「成功神學」、娛樂文化等等合流,因此其迷惑性與危害性日益增加,這也是當前中國極端靈恩派泛濫的重要原因。對於極端靈恩派,我們要萬分警惕,不可盲目地相信其神跡奇事。
「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約一4:1)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