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兒媽愛科普
近日,廣東湛江,4歲女童幼兒園墜樓一事看得我揪心。
一個4歲的孩子,午餐沒吃完,擅自倒掉了,老師就罰她獨自在二樓教室反思。
小女孩一個人待著,估計害怕又無聊,就摸到隔壁的生活館,後被誤鎖在房內。
半個小時後,小女孩翻窗墜樓,面部摔成重傷!
我女兒正好也4歲,作為一個同齡孩子的媽媽,看完這件事,我腦子裡冒出一連串的問號:
孩子吃不完飯,為什麼要反思?飯量小,也是錯?!
孩子不吃飯只是一個表象,老師有沒有蹲下身跟孩子聊聊,她為什麼不想吃飯?是身體不舒服,還是不喜歡吃黑豆粥?
說實在的,那個黑豆粥,顏色黑乎乎,口感也不是很好,孩子是很難喜歡的。就進化的角度說,大腦很容易將「黑色」跟「有毒」聯繫起來,孩子不想吃,偷偷倒掉,是可以理解的。
幼兒園老師可能是不希望孩子浪費,也可能是想幫孩子養成好習慣,但孩子吃不下了,硬逼她吃下去,對孩子真的好嗎?
這個問題,在家庭更普遍,請繼續往下看。
01
逼孩子吃飯,
有多無知,就有多野蠻
前幾天,還有媽媽在群裡吐槽,說孩子生病了,醫生叮囑少量進食,不要增加孩子腸胃負擔。可奶奶看不下去了,看著孩子虛弱的樣子,忍不住掉眼淚,一個勁地念叨:孩子不吃東西哪有力氣?
終於,孩子稍微好點,奶奶做了一大碗雞蛋湯,連哄帶騙,趁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一勺一勺餵進去。孩子吃完了,奶奶心滿意足。但轉眼,孩子就全吐了。
你說這是愛孩子呢,還是坑孩子呢?很多大人因愛而擔憂,為了安撫心中的那份擔憂,就會忽略孩子的實際情況。騙孩子吃下去,大人心安了,孩子遭罪了,本來就虛弱的腸胃雪上加霜。
「若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前人總結出來的育兒秘籍,自罰坐牆角背一百遍吧。
知乎上,網友「聽香」分享了他從小被逼吃飯,跟父母鬥智鬥勇的經歷:
由於胃口小,吃飯慢,一到吃飯就會被罵,不是被筷子敲手,就是被巴掌拍頭,基本是哭著吃完的。
後來耍起了小聰明,嘗試過飯含嘴裡跑出去吐掉,包紙巾裡扔掉,捏手裡扔掉,拿飯糰練習投籃……
吃是生物本能,甚至可以是一種享受,但在大人的逼迫下,吃飯變成了一場「較量」。
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孩子拿吃飯當武器;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為了堅持做自以為對孩子好的事情,毫不讓步,態度決絕:這事你說了不算!
到最後,吃的重點不再是「飽」或「餓」,而是「誰贏了」。
而當餐桌,變成了「戰場」,孩子會越來越不好好吃飯。
日本兒科教授松田道雄在其著作《育兒百科》裡說:孩子不喜歡吃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來自大人的強制。孩子不吃完飯,大人就不讓孩子離開飯桌,這樣一來二去孩子就痛恨起飯桌來了。
美國心理學家帕翠斯·埃文斯認為,愛控制別人的人有一種奇特的邏輯——我知道你是誰,而你不知道你是誰。
那些強迫孩子吃飯的大人,他們的邏輯也是這樣:我是你媽,我知道你該吃多少,你自己不知道!
真是這樣嗎?大錯特錯!
02
腦科學:
孩子才是完美調節食量的專家
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小嬰兒肚子餓了,都知道通過啼哭找媽媽要奶喝。腦科學研究發現,這是我們大腦的食慾中樞(feeding center)在起作用,它直接決定一個孩子想吃什麼,要吃多少。
所以,媽媽根本不需要清楚知道寶寶的食量,孩子有自己的「內在調節系統」,他們的食量會完美地由飢餓與飽足感來調節的。
然而,很多大人,包括一些父母,還有前文提到的老師,並不信任孩子。他們總覺得「孩子吃得太少」,或者「孩子太瘦了」。抱著「能多吃一口算一口」的想法,他們試圖代替孩子的內在系統,來對孩子發號施令,似乎「吃到就是賺到」。
一位當兒科醫生的朋友說,經常有媽媽跟他說:「醫生,我家孩子不吃飯。」
他反問對方:「你希望孩子吃多少飯呢?」
對方要麼說:「育兒書裡說必須要吃一碗半呢。」要麼說:「朋友家孩子能吃兩碗呢。」
看到了吧?經常逼孩子吃飯的父母,未必就知道孩子該吃多少!不知道孩子該吃多少,一味要求孩子「再多吃一口」,不是很滑稽嗎?
這樣的父母還不在少數。國外有研究團隊調查了超過400位家長,了解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飲食行為。這些孩子的年齡在5個月到5歲之間,結果發現,4~5歲的孩子家長有20%都認為孩子吃太少。
真相是什麼呢?
研究者解釋說,只要孩子可以有規律地得到充足的食物,他們根本不可能吃太少,因此也不會「太瘦」。
我們來看看,允許孩子放開了吃(自己決定食量),會發生什麼吧。
1991年,有科學家曾對2~5歲的孩子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大份」實驗。實驗要求孩子們住在家裡(排除環境變化對食量的影響),每天吃3餐3點。食物多樣而均衡,偶爾還有甜點。特別的是,這些孩子每次都會得到「雙份」食物,但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吃多少。
結果讓人驚訝:
孩子們吃下的,正好是他們所需要的量;
雖然每餐的量不是很平均,有時候吃很多,有時候幾乎什麼都不吃,但是每天的總量都差不多。
如果他們有一餐吃得特別多,下一餐可能就會不吃。
看到了吧?孩子們會按需進食,說明他們能完美調節自己的進食量,根本無需外界管控。
研究人員指出,孩子每天即便只吃半碗飯,只要他體重能正常增長也是沒問題的。換句話說,父母應該關心孩子長期的整體營養,而不是短期的這一餐,眼前的這一碗。
03
滿足2個條件,
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
《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一書認為:如果允許孩子自己來決定食量,且有多元充足的食物選擇時,他們不可能吃得太少。
這句話提醒我們,想讓孩子好好吃飯,至少要做到兩點:
❶允許孩子自己來決定食量
1999年,美國兒科醫生協會出版的《營養學指南》,第一頁就是這條規則。
這條規則看似簡單,執行起來卻並不容易。很多大人不是不知道這條規則,而是明明知道,卻「不自覺地」違規。
比如我媽,她常說的就是「管不住自己」——她想把全世界好吃的,都裝進她孫女兒的肚子裡!
奈何孩子不是一個裝食物的口袋啊。我時常設想一個場景,如果孩子真是一個口袋,我媽估計會重複餵飯的動作,一直到口袋塞滿!
所以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心態。
放輕鬆點,別把吃飯這件事看太重。孩子能吃多少,讓他自己決定,不逼迫不哄騙不追喂,大人孩子都沒壓力。
放心吧,餓了,孩子會找你要吃的。
❷讓孩子有多元充足的食物選擇
孩子食量小,媽媽很容易只做一些孩子平時愛吃的東西,以填飽肚子為先。
小捲兒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愛吃西紅柿炒雞蛋。媽媽擔心孩子餓著,每次吃飯都先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
這不是變相地鼓勵孩子偏食、挑食嗎?愛吃的他先吃飽了,不那麼愛吃的,他肯定就懶得動筷了。
這孩子的媽媽現在見人就抱怨:我家孩子只吃西紅柿炒雞蛋……
這要怪誰呢?
此外,給孩子提供充足、多元的食物要警惕甜食。甜食是有成癮隱患的,孩子攝入過多,他內在的調節系統也會失靈。所以,身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把好關,哪些食物可以端上桌。能端上桌的,一定是營養豐富又多元的食物,而非甜膩,會變相助長孩子偏食的食物。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發揮內在調節系統的作用,按需攝取,吃得營養又健康。
寫在後面
孩子的胃是可以被「調教」的。
減過肥的人應該都知道,胃口是可以被餓小的,也是可以被撐大的。
小時候一味要求孩子多吃,養大了胃口,孩子將來發胖,想減肥都難。
我們再來捋一捋逼飯的危害:
小時候擔心孩子吃得少→逼孩子多吃(伴隨各種親子衝突)→胃口撐大→成年肥胖→拼命節食。
孩子有自己內在的調節系統,大人何苦橫插一槓,讓孩子因吃飯問題,從小愁到大呢?
美國兒童營養學家Nancy Krebs曾說:健康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他們比父母還要清楚。這種能力實在令人羨慕,只可惜人越長大就會越受外界的影響。
在「吃」這麼基本的問題上,就讓孩子做自己吧。你說呢?歡迎留言討論~
·END·
◆ ◆ ◆ ◆ ◆
捲兒媽愛科普
育兒輕科普,真誠,走心
◆ ◆ ◆ ◆ ◆
作者|捲兒媽
4歲女孩小捲兒的媽媽
教育領域從業者
著有《好方法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
《提升女人幸福力的10堂課》
作品散見於《中國教育報》《時尚育兒》等
不是專家
我只是喜歡刨根究底
讓養育明明白白
歡迎關注
捲兒媽愛科普(ID:juanr-ma)